周 密 李 意
具备优势产能的国家与具有市场需求的国家合作,有针对性地贴近市场扩充产能,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理念,而这种互补合作也是相关方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方式。作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的倡导方之一,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在2013年的报告中指出,全球价值链为参与其中的企业和国家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①“Interconnected Economies: Benefi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 OECD Publishing,May 28, 2013, https://dx.doi.org/10.1787/9789264189560-en,上网时间:2022年3月20日。它通过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提高生产力和降低商品价格。②Dan Andrews, Peter Gal and William Witheridge, “A Genie in the Bottle? Globalisation,Competitionand Inflation,”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 1462, March 20,2018, pp. 23-36.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中哈国际产能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共识。此后,中国与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巴西、英国、法国等分别签署了国际产能合作协议。截至2017年5月,中国已与包括多个阿拉伯国家在内的37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
然而,2019年暴发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价值链,包括工业制成品和医疗产品在内的供应链一度中断,一些倡导国际生产分散化的声音降低了国际分工的效率,影响了各方的风险敞口。③“Global Value Chains: Efficiency and Risks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OECD Policy Responses,February 11, 2021, https://www.oecd.org/coronavirus/policy-responses/global-valuechains-efficiency-and-risks-in-the-context-of-covid-19-67c75fdc/,上网时间:2022年2月11日。在此期间,阿拉伯国家在优化国际产能合作方式与结构上出现明显变化,它们参与全球经贸活动的方式发生了较大调整。对阿拉伯国家而言,在面临需求结构性变化的环境下,与中国加强产能合作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符合双方的发展诉求。与此同时,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国际经贸合作的方式,给中阿产能合作提出了新课题,需要加以评估以寻求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应对方式。
国内外学者对中阿产能合作已有不少研究。国内学者认为,中国进入中东地区市场时间较早,且双方在产能合作领域互有需求④Kuang Yao,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Middle East Countries'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 Vol. 10, No. 2,2016, p. 15.;产能合作正在为中国与西亚产油国的互利合作开辟新的前景⑤杨光:《石油地租经济及西亚与中国的合作潜力》,载《西亚非洲》2016年第5期,第32页。;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中阿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发展境外工业园区投资模式⑥刘冬:《境外工业园建设与中阿产能合作》,载《西亚非洲》2017年第12期,第114页。;中国与中东产能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正日益从传统工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向商业零售、金融、通信和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拓展①魏敏:《中国与中东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与政策分析》,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第6期,第3页。;中阿双方应通过建立官方合作对话平台和机制,进一步深化产能合作的对接②马琴:《“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中阿经贸合作研究——基于中阿产能合作的视角》,载《前沿》2017年第4期,第41页。;产能合作成为中沙之间最具潜力的三个合作领域之一③陈沫:《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化与中沙产能合作》,载《西亚非洲》2017年第6期,第137页。。国外有学者利用技术转移的理论研究了中国对沙特的产业转移④MajedAsiri, “China-Saudi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Purposeful Bipartite Technology Movement,” Multi-Knowledge Electronic Comprehensive Journal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Publications, Vol. 3, No. 8, 2020, p. 5.;有学者以中国在埃及的经贸合作区为例,分析了两国产能合作的动因⑤Safa Joudeh, “Global Value Chain Participation and Prospects for Local Upgrading in the Egyptian-Chines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 The Economic Research Forum, December 2018, p. 9.;还与学者围绕哈尔滨电气国际有限公司为阿联酋修建发电厂展开研究,认为其是双方产能合作的示范项目⑥[阿联酋]阿卜杜·瓦哈卜:《中国和阿联酋合作修建中东首座清洁煤电厂》(阿拉伯文),中国全景网,2020年5月21日,https://sinopanorama.net/2020/05/21//,上网时间:2022年5月20日。。前述研究大多围绕新冠疫情前的中阿产能合作展开。新冠疫情无疑对中阿产能合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式。随着各国防疫措施的推行以及包括石油在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波动,阿拉伯各国就如何开展基于价值链的产能合作出现了新动向。本文着重考察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产能合作环境的变化,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双方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疫情后中阿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提出建议。
能源资源所具备的稀缺性和难以替代性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也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模式。对于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阿拉伯国家而言,确定合理的产能释放速度成为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方式,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能源需求的背景下,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其他主要产油国依托“欧佩克+”(OPEC+)协同机制,将原油产能设置为每日580万桶,限制期持续至2022年9月。①“19th OPEC and Non-OPEC Ministerial Meeting Concludes,” OPEC, July 18, 2021,https://www.opec.org/opec_web/en/press_room/6512.htm,上网时间:2021年7月18日。石油资源的产能限制,是阿拉伯产油国用以保护自身利益的主动干预行为。新冠疫情对全球石油市场价格造成严重冲击,阿拉伯产油国通过缩减产能,寻求价格基本稳定上的供需平衡。从这个角度看,新冠疫情有利于提升阿拉伯产油国在全球经贸体系中的话语权。俄乌战争所造成的能源供给进一步短缺,不仅促使美国大量可利用的油气资源被开采和出口,而且为阿拉伯产油国提供了可能更为丰厚的利润空间。
然而,新冠疫情在更大程度上制约了阿拉伯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阿拉伯国家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主要体现为地区贸易和石油收入下降,航空、商业等经济活动停滞,政府财政不平衡加剧,与宗教相关的朝觐等经济活动出现明显放缓。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新冠疫情导致阿拉伯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业务收入急剧缩水,制约了阿拉伯国家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意愿和能力。不过,新冠疫情对阿拉伯各国产生的影响不一。
首先,新冠疫情对产油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影响巨大。油价高企可能加速阿拉伯产油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油气开采及相关产业。根据沙特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沙特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076亿第纳尔,同比增长近一半(49.6%)。尽管原油出口仍是沙特经济最强劲的动力,同比增长了57.5%,在货物贸易中的占比从2021年12月的73.7%上升至2022年1月的77.6%,非油出口也实现了同比27.5%的增长。②“International Trade January 2022,” General Authority for Statistics, January 31, 2022,https://www.stats.gov.sa/en/6850,上网时间:2022年3月20日。从产品结构来看,沙特最重要的非石油类出口商品是塑料和橡胶颗粒,占沙特非油商品出口额的将近三分之一(32.7%),其次是化工产品(31.2%)。③同上。沙特出口的石化产品在其出口中的占比超过六成,说明沙特资源优势的发挥仍主要基于原料而非有更高附加值的中间品。④同上。相比而言,沙特进口额最大的是机械与电子设备,占进口总额的22.3%;其次是化工产品,占比为15.0%。⑤同上。与出口结构相比,沙特的进口商品类别上集中度更低。同时,沙特在出口化工产品的同时,也进口大量化工产品。即便考虑到沙特国内物流成本等因素使得部分产品在部分地区的进口运输成本更具优势,产能不足仍是沙特无法实现化工品自给自足的重要原因。
阿联酋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在经济发展上重点关注商贸物流,目标是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经贸往来的中心。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阿联酋的经济参与度较高,也通过网络和服务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阿联酋的经济多元化较为成功,已经逐步成为中东地区的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新冠疫情对航空运输和商业活动带来严重冲击,阿联酋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商品流动速度降低使得阿联酋与其他贸易参与方的企业都因全球价值链而受冲击。但在2021年,全球经济在急剧收缩后实现部分复苏,对阿联酋带来明显利好。为维持多元化的经济平衡复苏,阿联酋联邦政府和各酋长国政府累计出台了超过4,000亿迪拉姆的经济支持计划,如“阿联酋目标经济支持计划”(Targeted Economic Support Scheme, TESS),为阿联酋的银行业提供缓解资金①“TESS Relief,” ADIB, March 31, 2020,https://www.adib.ae/en/Pages/TESS-relief.aspx,上网时间:2021年1月1日。和流动性信贷支持。②“Economic Support of Dubai Government,”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Government Portal,March 12,2021,https://u.ae/en/information-and-services/justice-safety-and-the-law/handling-the-covid-19-outbreak/economic-support-to-minimise-the-impact-of-covid-19/economic-support-of-dubai-government,上网时间:2022年3月30日。在该计划的支持下,阿联酋经济活动明显改善,使用该项支持的企业数量也逐步下降。
其次,新冠疫情对产业体系较完整的国家造成结构性冲击。与阿拉伯产油国不同,埃及拥有完整的制造业,包括食品与饮料、钢铁、制药、汽车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满足区域内的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埃及生产的食品不仅满足本地市场,也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供应国。阿拉伯国家在埃及食品工业出口的市场份额达到54%,欧盟约占16%。③“Egyptian Food Industry Exports Up $3.8 Billion in 11 Months,” Egypt Today, December 30, 2021,https://www.egypttoday.com/Article/3/111401/Egyptian-food-industry-exports-up-3-8-billion-in-11,上网时间:2022年2月30日。尽管钢铁产量在全球排名相对落后,但埃及仍是阿拉伯国家的主要钢铁产品供应国。虽然钢筋等较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占据了埃及出口的主要位置,但基本上支持了区域内基础设施、汽车和建筑业的发展。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国际能源资源价格较低,埃及经济成本明显下降。尽管2019年之前,埃及已经从政治冲突中逐渐稳定,经济也实现了增长,但新冠疫情危机、通货膨胀、供应链中断以及俄乌战争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埃及经济。在全球能源价格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埃及制造成本正承受较大压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和主要依赖于俄乌出口的葵花籽油进口国,埃及面临因全球能源与能源价格上涨的巨大挑战。为扩大粮食的本地供应,埃及在上埃及的阿斯旺地区启动了农业复垦图什卡(Toshka)工程,将尼罗河水进入沙漠农场,目的是将宜居土地从当前全国国土的5%增加至25%。④“Toshka Project — Mubarak Pumping Station,” Water Technology, September 2, 2010,https://www.water-technology.net/projects/mubarak,上网时间:2022年3月1日。
最后,新冠疫情对经济较弱的阿拉伯国家冲击方式明显不同。巴勒斯坦、索马里和黎巴嫩等国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与阿拉伯大国不同。这些国家在被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多数企业以进口、批发和零售为主。与全球其他主要区域相比,阿拉伯国家出现国内政局动荡或处于战争状态的比例较高,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产缺乏保护,这决定了这些国家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如索马里等国的市场虽然政府限制少但投资环境不佳,不具备产业合作的基本条件。正因为这些国家与外部经济的市场联系较弱,新冠疫情对其国际供应链损害和限制相对有限。由于缺乏足够的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这些国家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还是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难度都很大。如果无法有效应对,不仅会制约这些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导致包括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内的国际共识难以形成。
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贸易相辅相成,它着眼于市场供需平衡状态的协同,旨在以产能互补、产能配合和提质升级等多重方式更好满足合作双方经济社会的共同需求。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着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在全球供应链网络发生大幅重调的情况下,双方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在改善民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共识和共同需求。可以说,以政府和企业实践探索为基础促进中阿产能合作,不但能满足双方产业互补的需求,而且为推动双方产能合作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中阿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上形成了广泛共识。产能合作多发生于制造业领域。产能的形成和扩大不能一蹴而就,相对较长的投资周期使得制造业的集聚和配合对政策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且稳定的政策环境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条件。200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后,各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双边与多边协同机制为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和优化、减少误判创造了条件。2005年,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启动了中海自由贸易协定谈判。2010年,中国与海合会建立了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机制。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上指出,“中阿合作要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为突破口的合作格局”①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5日,第1版。。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政策文件》,明确了中阿开展产能合作的方向,提出要对接中国产能优势和阿拉伯国家需求,开展先进、适用、有利于就业、绿色环保的产能合作,支持阿拉伯国家工业化。①《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全文)》,新华网,2016年1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13/c_1117766388.htm,上网时间:2022年1月13日。中国于2020年取代欧盟而成为海合会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得双方产能的国际合作必要性增加。截至2022年初,中国已同12个阿拉伯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②丁俊、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年第3期,第28页。并与20个阿拉伯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③李成文、王健、田文林:《专家笔谈:百年变局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挑战和机遇》,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年第3期,第11页。伴随国际形势的变化,中阿合作论坛关注的重点领域持续发展,为企业等各方提供了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其次,阿拉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较强。阿拉伯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开展了长期探索,具有提升制造业发展能力的意愿,也愿意通过与中国的国际合作实现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目标。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特政府为避免数十年后的石油资源枯竭,就将增加非油的生产制造部门的经济贡献作为其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的重要目标。沙特“2030愿景”更进一步提出促进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吸收就业最多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等目标。其中,中国沙特(吉赞)产业园就是沙特积极寻求中国投资与产能的标志性项目。④Jonathan Fulton, “China-Saudi Arabia Relations Through the ‘1+2+3’ Cooperation Pattern,”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Vol. 14, No. 4, 2020, pp. 516-527.2021年3月22日,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宣布启动《三千亿行动》战略,由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牵头,目标在未来几年支持建立1.35万家工业企业,创造2.5万个就业岗位。⑤“Operation 300bn, the UAE's Industrial Strategy, ”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Government Portal,October 12, 2021, https://u.ae/en/about-the-uae/strategies-initiatives-and-awards/federalgovernments-strategies-and-plans/the-uae-industrial-strategy,上网时间:2022年3月21日。埃及“2030愿景”提出将发展制造业作为重点,着力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再次,中国制造业种类齐全,为中阿开展产能合作奠定了基础。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完整而稳定的供应链为稳定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现出强大的产能合作能力。多数阿拉伯国家需要包括各类机械设备在内的制成品,但其国内的产业供应能力相对不足,即便拥有购买能力也仍需要稳定的供应保障。2022年1月,沙特对华出口额达173亿第纳尔,占其出口总额的16.1%,比排在第二的印度和第三的韩国分别高出5个和5.7个百分点。2022年1月沙特从中国的进口额占该国进口总额的23.9%,比排在第二的美国和第三的阿联酋分别高出14.3个和18.5个百分点。①“International Trade January 2022,” General Authority for Statistics, January 31, 2022,https://www.stats.gov.sa/en/6850,上网时间:2022年3月24日。中国在沙特进口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而中国产品的优势主要来自制造业。
复次,中国企业对阿产能合作投资的意愿和能力较强。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见图1)揭示了2012年至202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态势和国别、产业结构特点。2020年,中国企业对22个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达28.3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当年对外投资总量的1.84%,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值。②笔者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公报测算。参见《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年版,第50-55页。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2020年中国企业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仍实现了24.8%的增长,增长速度比中国企业同期对外投资整体还要快一倍多(101.9%)。③同上,第50-55页。而当年的全球外资流出量、发达经济体的外资流出量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外资流出量分别同比下降了39.4%、55.5%和7.1%。④同上,第50-55页。由此可见,在中国对外投资逆势增长的基础上,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额的增长更快,说明中国企业对赴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
图1 2012~2020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投资流量(单位:万美元)
中国企业对阿拉伯国家投资分布与各国的资源禀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也受政治关系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从投资目的地来看,阿联酋是当前中国企业最感兴趣的国家。2020年的投资流量和年末存量都是最高的,分别为15.5亿美元和82.8亿美元。①笔者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公报测算。参见《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年版,第50-55页。在油气产业上游,中国石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bu Dhabi National Oil Company, ADNOC)合作密切。2017年,中石油和中国华信就在阿联酋陆上油田区块中获得12%的股份,次年又获得阿布扎比两个离岸油田(海上)区块各10%的权益。②同上。作为小股东,中石油通过财务纽带和工程项目支持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合作,改善了阿联酋的油气资源产能条件。2016年,江苏作为牵头省份推进的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启动。该园区位于阿布扎比哈利法工业区(Khalifa Industrial Zone Abu Dhabi, KIZAD)内,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精细化工、金属加工、光伏能源、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等产业。尽管新冠疫情对园区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但首批入园企业已启动建设,涉及建材、化工和新能源等多个行业。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并非仅是将中国的国内产业链复制到阿联酋境内,而是以与当地产业链整合为目标。园区所在的哈利法工业园以特定行业产业链整合的方式形成协同效应。按照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20年中国企业没有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和索马里等3个阿拉伯国家投资,在科摩罗的投资流量也仅有-5万美元。③根据《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测算而成,因当年对科摩罗投资流出量小于自科摩罗利润汇回或减资数据,造成当年实际对科摩罗投资流量为负值。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年版,第50-55页。
最后,中国企业加快推进与阿拉伯国家的基础设施产能合作。中国企业在产能合作上的能力不仅表现在投资领域上,还体现在增强产能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国际工程承包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的榜单上,中国承包企业表现突出。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的国际营业总额为4,20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1%,但中国上榜企业增加了4家,排名第一。2020年上榜中国企业的国际营业额为1,074.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9%,降幅低于整体水平。2020年中东承包市场业务总量为555.2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3.2%,而中国和欧洲承包商承担了中东市场最多的业务。2020年中国承包企业在中东市场完成了188.9亿美元的工程,占比达34.0%。④相关数据参见“Top 250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Engineering News Record, No. 170,August 16/23, 2021, p. 54, pp. 57-61.中东地区也是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市场占比第二高的地区,仅次于亚洲市场。⑤按照全球工程建设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杂志《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的分类,亚洲市场不包括西亚国家市场,西亚国家被列入中东地区。与其他主要区域不同,阿拉伯国家集中的中东地区的本土承包企业相对较弱,工程承包业务多由海外承包商完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在直接支撑产能合作的汽车装配和零部件制造厂、半导体制造厂、电子装配厂的施工建设领域,2020年中国企业在89个国家(地区)新签合同额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5.9亿美元;在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厂、化学品厂、非金属矿物制品厂、食品和饮料加工厂、制药厂建设领域,2020年中国企业在99个国家(地区)新签合同139.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0.1亿美元;在炼油厂和石化厂、油气管线、海上石油平台建设及相关服务运转领域,2020年中国企业新签合同额19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4.9亿美元。①中国商务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统计公报》,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除此以外,中国承包企业在交通运输、电力工程和通信工程等施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参与和较强的影响力,为中阿产能合作提供了更有效的基础设施支持。
新冠疫情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中国、阿拉伯国家和其他经济体在内的各方都需要在疫情环境下管理经济并进行竞争或合作。尽管疫情尚未结束,但国际经贸合作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于中阿双方而言,拥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坚持以合作而非对抗方式处理相互关系,在适应疫情冲击的同时坚持对国际社会承诺的共识,为双方加强产能合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首先,中阿公共卫生领域产能合作需求强劲。新冠疫情暴发后,阿拉伯国家对疫情防控所需的药品、疫苗、氧气、消杀和防护用品需求旺盛,相关产品的需求可能长期保持,有望成为中阿产能合作的热点领域。中国是卫生防疫物资的生产大国,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是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条件。据世卫组织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出口的医疗用品②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挽救新冠患者生命的关键医疗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消毒剂、呼吸机、医用消毒灭菌设备和脉搏血氧仪等。达1,050亿美元,几乎是2019年出口额的3倍。2021年上半年,全球医疗用品的贸易额保持了12.4%的增长。③“Trade in Medical Goods in the Context of Tackling Covid-19: Developme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1,” WTO, December 14, 2021, 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covid19_e/medical_goods_update_dec21_e.pdf,上网时间:2022年1月13日。但是,疫情暴发后美欧日等国开始重新思考由于本土供给保障不足而产生的风险敞口,纷纷采取措施推动相关产业的本土化发展,医疗用品的市场多元化明显提高。受此影响,中国在医疗用品出口中的全球市场份额明显下降。2021年上半年,由于口罩出口数量的下降,中国的市场占比从上年的28.7%降至17.7%,而美国、德国、荷兰、马来西亚、日本、墨西哥、法国、比利时和爱尔兰等其他9个出口额排名前十的国家都实现了相关产品出口额的增长。①“Trade in Medical Goods in the Context of Tackling Covid-19: Developme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1,” WTO, December 14, 2021, 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covid19_e/medical_goods_update_dec21_e.pdf,上网时间:2022年1月13日。阿拉伯国家亟需稳定且可持续的本土防疫物资保障。伴随疫情反复和病毒不断变异,各国完全放开防疫限制仍尚待时日。阿拉伯产油国在口罩原料——熔喷布的生产上具备较强的资源优势,石化产品聚丙烯纤维生产的无纺布可广泛用于一次性手术衣、被单、口罩、盖布、液体吸收垫等。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的高熔脂纤维生产企业已有镇海炼化、洛阳炼化等数十家,而疫情的发展使得相关领域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将阿拉伯产油国的资源优势与中国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相结合,为阿拉伯本地市场或其辐射市场供给卫生防护用品,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物流配送的市场通达时间,提升区域卫生防护水平的同时为合作方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
阿拉伯国家希望通过产能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医药等领域加大了政府投入的力度。新冠疫情为全球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更多可能。疫情后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的产能合作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经济的需求,还可能在阿拉伯世界和周边区域产生更广泛的影响。通过产能合作,响应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为各方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条件。以疫苗研发为例,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产品,疫苗研发需要前期的技术攻关,也离不开充分的临床试验。在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尽快把安全、有效的疫苗投入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公共卫生领域的目标,中国与阿联酋开展了积极和卓有成效的合作。阿联酋成为第一个接受中国疫苗三期国际临床试验的国家,中阿(联酋)双方还在健康码互认、中国疫苗原液灌装生产线等疫苗合作领域持续推进。面对疫情带来的新变化,阿联酋副总统、总理兼迪拜酋长阿勒马克图姆在2021年底宣布,阿联酋将对制药行业增加20%投资,以扩大其出口市场。②“UAE to Raise Investments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y 20%,” ZAWYA, November 30,2021, https://www.zawya.com/en/business/uae-to-raise-investments-in-pharmaceutical-industry-by-20-cwzdg8v7,上网时间:2021年11月30日。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将得以通过东道国政府的资金实现产能的充分利用和市场开拓。
其次,新冠疫情使得阿拉伯国家开展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显著增强。疫情的冲击不仅涉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医药和防护用品,一般制造业也受到疫情影响。受疫情冲击,各国政府出台的限制性措施影响了物流从业人员的参与能力,市场主体对供给不足的担忧又进一步增加了长途运输(尤其是洲际运输)的成本,不少国家缩短供应链的需求更为强烈。以产业链的紧密合作降低外部的不利冲击,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有相同的需求。从全球范围来看,供应链的优化发生在经济全球化水平下降时期,但各方参与水平和方式的调整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作为后疫情期国际合作环境的推动力量,美欧日都期望使得全球供应链向着更有利于其自身的方向演变。2020年,美国白宫前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呼吁在华美企撤回美国并由美国政府承担所有搬迁成本。日本推出总额高达105万亿日元的抗疫经济救助计划,包含2,435亿日元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搬出中国,实现生产的多元化。①Isabel Reynolds and Emi Urabe, “Japan to Fund Firms to Shift Production Out of China,”BloombergQuint Prime, April 8, 2020, https://www.bloombergquint.com/global-economics/japanto-fund-firms-to-shift-production-out-of-chna,上网时间:2022年3月15日。这些经济体的政策导向为产业链的协同与配合方式的改变提出新的思路。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对外竞争优势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疫情下中国贸易的全球份额持续增加,与中国加强产能合作将使得阿拉伯国家获得更大的利益。供应链的改变也为重新优化创造了条件和可能,阿拉伯国家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和主动行动从调整和变化中获益。
再次,履行气候承诺加速阿拉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对中阿产能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合作机会。许多阿拉伯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重要的政策目标。摩洛哥强调私营部门在经济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不应仅由国家来做出决策,而是要通过充分沟通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②“Climate Change: An Opportunity to Transform the Private Sectors?,” NDC Partnership,April 10, 2020, https://ndcpartnership.org/sites/default/files/Insight%20Brief%20Energy%20Morocco%20Final.pdf, April 2020,上网时间:2022年3月15日。约旦早在2001年就组建了包括10个部门、3个公共机构、4个研究机构和4个非政府组织等21个成员的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保持沟通与联系。在疫情依旧肆虐的情况下,2021年末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各国领导人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作为传统能源的主要供应方,阿拉伯产油国在保持油气资源出口上有着广泛而巨大的利益,长期以来在做出有约束力的减排承诺方面相对保守。面对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阿联酋成为阿拉伯产油国中第一个做出碳中和承诺的国家,将期限设定为2050年,而沙特也随后在COP26召开前举办了首届绿色倡议论坛,并做出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③同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都做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开展互利合作的共同需求强烈。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设备、电力存储装置和适合氢能等新能源使用的终端设备生产领域,中阿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的强烈要求,需要政府的明确导向和持续推动,也需要有竞争力的市场解决方案,能够吸引资源的优化整合,涉及产能的调整和升级。
最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中阿产能合作创造新机会。近年来,伴随技术的持续发展,经济活动和经贸合作的数字化不断改进。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强了线上经济活动的吸引力和强度,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21年12月中国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目标、路径和举措。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合作方式的洗牌,使得中国通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现经济动力换挡升级变得更加紧迫。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并非实体经济的对立面,而是通过数字赋能,增强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和协同效率,提升参与方精准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与中国类似,阿联酋在刺激商业运营恢复的同时,也强调要加速向全面的数字化经济转型,聚焦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等领域。沙特也在2021年9月宣布总价值近40亿第纳尔的数字经济发展计划,批准数字银行,对元宇宙、区块链和其他数字技术进行投资。①AsumeTech Editorial Team, “Saudi Arabia Aims to Establish 400 Compani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umeTech, August 26, 2021, https://asumetech.com/saudi-arabia-aims-to-establish-400-compani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上网时间:2021年8月26日。可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合会国家都有着发展数字经济的需求,也可能以双边或区域合作的方式为双方经济提质增效和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硬件基础设施与软环境相互协同,不仅要解决基本的数字经济节点间的网络联通,还要能够根据数据流动和供需关系及时调整以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效率,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全球来看,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冲击仍未结束,全球供应链网络达到新的平衡并不容易。不仅各经济体在后疫情期可能长期处于承压发展状态,而且新的病毒变异株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再次调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在2022年3月报告中预计全球产出增长2.6%。②“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Tapering in a Time of Conflict,” UNCTAD, March 1,2022,https://unctad.org/node/36921,上网时间:2022年3月1日。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从确定项目到产生实际效益的周期较长,涉及确定占地面积、厂房规模、生产线规划和建设、仓储物流周转空间谋划、技能工人培训等一系列环节。需求复苏不稳增加了产能合作的不确定性。如果无法对未来市场需求做出准确预测,投资成本可能因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或产业链协同配合的需求而无法收回。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而言,双方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展产能合作既有动力,也面临阻力。如果无法有效应对,不仅有可能给双方合作带来负面冲击,甚至外溢至其他国家或领域。
第一,差异化复苏增加中阿产能合作风险。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不同经济体因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目标导向的差异,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复苏路径。在全球市场整体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分化的市场进一步压缩了需求空间,形成了更多的碎片化的市场,导致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分化的经济复苏还对产能合作提出了更多和更复杂的要求。一些阿拉伯国家仍处于战乱和冲突状态,经济复苏遥遥无期;一些阿拉伯国家在复苏中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试图通过产业升级提高自身做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还有一些国家正努力回到疫情前的发展模式,继续为区域乃至全球市场提供居民消费品、工业制成品或机械零部件。中国企业在面临阿拉伯国家分化的复苏情形时,选择的余地明显减小。
第二,域外国家对中阿产能合作的干扰和影响。美国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鼓动欧洲国家采取类似行动,对中国进行基于意识形态的攻击,给中国企业贴标签和发动舆论攻势,对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企业开展对华合作形成损害。美欧的前期压制也严重影响了中国钢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产能合作的意愿和信心。即便阿拉伯国家有意对华加强合作,受到美欧的压力也不会小。有学者分析指出,沙特有意考虑用人民币作为石油贸易的交易货币已引起美国的警惕。①Summer Said and Stephen Kalin, “Saudi Arabia Considers Accepting Yuan Instead of Dollars for Chinese Oil Sales,”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5, 2022, https://www.wsj.com/articles/saudiarabia-considers-accepting-yuan-instead-of-dollars-for-chinese-oil-sales-11647351541, 上网时间:2022年4月15日。基于安全利益的考量,以上因素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西亚国家在开展对华产能合作方面的决策。
第三,中阿产能合作支撑资源瓶颈尚待突破。阿拉伯国家缺乏工业化所需要的金属或非金属资源、缺乏大量相对低成本的产业工人,缺少为投资合作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和有效的贸易协定,工业化的进程难以推进。从生地变成熟地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土地开发后的运营维持所需的较高成本也会降低对企业的吸引力。受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影响,阿拉伯国家本土教育和技能体系也与制造业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依赖外籍劳务发展产业增加了中阿产能合作对人力资源供给保障的难度。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企业开展较大规模、具有较好盈利能力的投资难度较高。产能合作除了要能够生产出相关产品以及需要具备竞争力的水、电、气、网、土地等要素供给保障外,还要有通达且低成本的物流保障体系,多数阿拉伯国家还不能满足上述条件。
第四,文化差异制约中阿产能合作效率的提高。新冠疫情暴发后,跨境人员流动受到了更多限制,国家间相互了解以及企业间建立互信关系的难度不断增加。对中国而言,不仅学习和用好阿拉伯国家各项政策资源有难度,而且不太容易被当地居民和合作企业所认可。伊斯兰金融的理念、运作方式和信用管理与其他市场明显不同,开展产能合作的双方可能因此在投融资方式和企业架构等方面产生分歧。更为重要的是,中阿产能合作的地点大多位于阿拉伯国家或是中国,其市场辐射范围远远超过了双方国境,需要合作方对国际市场有着更多的认识,使得文化冲突的风险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
第五,标准和规范体系差异对中阿产能合作的影响。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国家标准化纲要》指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华网,2021年10月10日,http://www.news.cn/politics/zywj/2021-10/10/c_1127943309.htm,上网时间:2022年3月1日。中国标准为中国复杂工业体系的良好、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而1967年在开罗成立的阿拉伯标准化与计量组织有17个会员,出版阿拉伯标准超过1,000个,广泛涉及纺织、建材、石油、矿业、电子和包装等产品标准。除此以外,阿拉伯国家也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例如,阿联酋标准局(Emirates Authority For Standardization & Metrology, ESMA)就从2011年6月开始推行阿联酋符合性认证计划(Emirates Conformity Assessment System, ECAS)。在中阿产能合作中,企业可能会面临中阿标准和规范体系不能统一的挑战,在标准制订的理念、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可能有差异。如果差异过大甚至形成矛盾和冲突,中阿产能合作将无法顺利推进。
中国与西亚国际产能合作具有巨大潜力,双方互为能源安全的战略依托,产能合作也为双方的互利合作开辟了新的前景。②杨光:《石油地租经济及西亚与中国的合作潜力》,第32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了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建设过程。③[埃及]艾曼·阿扎姆:《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前景广阔》(阿拉伯文),金融报网站,2020年12月29日,https://almalnews.com//,上网时间:2022年5月10日。尽管新冠疫情带来长期影响,但中阿产能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改善后疫情期的全球供需关系,降低供应链网络的不稳定。为此,中阿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优化产能合作环境上协同发力,通过在基础设施、标准、金融、创新等领域的持续、综合优化,改善中阿产能合作的支持环境,努力提升双方产能合作的能级。
第一,双方加快保障机制建设,增强中阿产能合作企业信心和意愿。中阿有着推进产能合作的共识。①《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全文)》。双方有意推进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将中阿产能合作作为协定中的重要内容和支持方向,并为企业开展投资、运营和贸易提供更为有效、稳定的制度保障。产能合作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自由贸易协定不仅能够向市场释放双方政府共同创造开放、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信号,还能够为便利企业经济活动、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解决贸易投资争端提供机制性的保障。对于产能合作而言,中阿双方可以在自贸协定中设立专门的章节或条款,为市场主体的业务活动的连续性创造条件,以专门委员会等方式减少对不同业务环节的独立监管出现的偏差。
第二,双方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增强中阿产能合作发展环境竞争力。中阿应就开展产能合作进行规划协同,确定重点的地区和行业领域,明确推进步骤。围绕重点项目,理顺充分发挥产能优势的基础设施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鉴于阿拉伯国家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仍需要依赖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再进行当地组装、加工的实际情况,可以加大对当地进口物流基础设施的改进力度,合理推进海外仓建设。以沙特为例,对重点港口可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物流效率。沙特的进口主要港口主要有5个,2022年1月合计占沙特商品进口总额的72.3%,分别是吉达伊斯兰港(进口量约占27.4%)、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港(20.3%)、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12.7%)、法赫德国王机场(6.1%)和巴特哈(5.9%)。②“International Trade January 2022,” General Authority for Statistics, January 31, 2022,https://www.stats.gov.sa/en/6850,上网时间:2022年3月24日。以这5个港口为重点,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可探索推动港口与加工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缩短产能合作的地理距离。
第三,双方加强标准对接和互认,减少中阿产能合作在提质增效方面的成本。中国政府在标准国际合作上态度积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建立的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有着较好的联系。事实上,阿拉伯国家的许多标准也是有着国际标准的背景,这为中阿标准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2021年10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要求,指出要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标准领域的对接合作,深化与非洲等区域标准化合作。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双方应在发展纲要的指引下,探索中阿就产能合作可能涉及的行业领域标准对接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中阿的产能合作所面向的市场并非只局限于双方,拓展国际市场需要中阿合作企业学习和分析目标市场的相关标准,使得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能够满足各项规范要求。
第四,双方发挥各自行业组织和协会作用,促进中阿产能合作稳步发展。行业组织对会员企业有着更多的了解,可以代表行业进行沟通,充分发挥政策作用,减少信息传导中的偏差。应鼓励行业组织就产能合作的可能路径、重点项目领域和合作方式进行对接,将潜在的合作项目信息快速传递给各方行业内的企业。行业组织要主动为中阿有产能合作意愿的企业牵线搭桥,搜集企业的诉求,了解和分析企业开展产能合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将有关情况向双方政府反映并寻求支持。
第五,双方针对中阿产能合作重点需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保障。在一定时期内,外籍劳务都将是中阿产能合作的主力,其中既包括中国企业的外派人员,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劳务人员。开展中阿产能合作,并非要以排他式的做法进行人员保障,而是要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条件,在劳动者教育、技能培训和合作意识等方面予以加强。应鼓励适合中阿产能合作需要的技术型劳动者参与相关活动,为人员跨境流动提供安全(包括卫生防疫)、便捷和可靠的工作许可和签证条件。同时,鼓励有经验的培训机构,在阿拉伯国家拓展海外业务网络,为中阿产能合作的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提供本地化服务和响应网络,缩短培训周期,增加可供企业选择和聘用的本地劳动者数量。
第六,双方针对重点金融资源需求,提供产能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有学者认为,中阿产能合作应顺乎世界经济体系调整的趋势,并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重点产业培育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①魏敏:《中国与中东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与政策分析》,第3页。尤其应发挥双方的金融资源优势,为中阿产能合作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国政府首先应引导和鼓励中国企业在寻求在阿拉伯国家投资机会时,与金融机构所能够提供的项目融资或供应链金融产品相互衔接,增加企业在阿拉伯国家项目推进的竞争力;其次应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产能合作的实际,开发包括(数字)人民币衍生产品、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支持中阿产能合作的同时获得稳定的产品收益;最后应探索伊斯兰金融对中阿产能合作项目的可能支持,减少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降低对国际金融系统波动和主要经济体宏观货币或金融政策调整的负面响应,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第七,双方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加大中阿产能合作创新发展力度。尽管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条件和诉求各有不同,中阿产能合作的基本目标仍是“量”与“质”的共同发展。双方不仅要增加企业合作数量,还要提高合作质量。为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应在合作模式、路径和技术上努力创新。一是响应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新的理念,在企业生产运行模式、服务方式和产品、服务设计等方面探索更有效率的合作;二是通过创新破解当前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约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强中阿产能合作的生命力。
第八,中阿产能合作应关注当地需求,引导合作企业注重承担必要社会责任。例如,工业园等集群式发展是中阿产能合作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集群式合作提高中阿产能合作的稳定性和效率。①刘冬:《境外工业园建设与中阿产能合作》,第114页。中阿产能合作的主体理应作为当地的一份子,在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环境、创造税收和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合理界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边界,增加企业自身的发展与东道国、投资母国发展目标的协调性,也以此寻求东道国当地社区和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处理好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促进合作方之间发展观点和理念的协调。主动回应包括西方媒体在内的猜测或质疑,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基础上阐述发展的理念与重点活动方向,减少因缺乏必要的对外沟通而造成误解。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资源要素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在价值链协同上有着共同的发展意愿。中国企业愿意并已经通过投资、承包工程等多种形式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产能合作,而一些阿拉伯企业也来华投资合作。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贸易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各类限制性措施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做法不仅造成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也大幅推高通胀压力,增加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全球油价的剧烈波动对阿拉伯产油国和非产油国都带来了严重影响,而由于对未来预期的担忧又增加了供需的紧张关系。面对发展机遇与挑战,中阿合作虽然无法离开外部宏观大环境,但仍有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环境。中阿双方需要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协同各方力量,弥补产能合作中的缺口和弱项,引导和鼓励企业关注需求变化,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合,增加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创新的方式推动产能合作的升级。伴随时代的发展,绿色、数字等新理念为双方产能合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既要在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下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和强韧,又要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产能合作需要以技术升级与理念更新相互配合,中国应加强关注和响应阿拉伯国家差异化的需求特点,为双方合作的互利创造更为有效、有利和低成本的环境,为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长期影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