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雨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3)
近年来,伴随金融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实施,网络金融服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同时,网络金融服务的强化,一方面有助于统筹网络金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对网络金融的真实需求,极大地弱化了网络金融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约束力。现如今,我国网络金融服务业务新一轮改革,强调职责和功能的整合发展,意味着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处置网络金融风险中,表现出应急能力不足等严重问题。应急能力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风险处置中,缺乏专职机构与之相匹配的处置制度。在机构与制度等相关基础设施缺乏保障的情况下,相关应急方案无法实施,即使相关应急方案得以实践,也无法保证实际效果;其次,流于形式的应急方案,同样无法保证网络金融风险处置效率与效果。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一致认为大部分网络金融风险,基于概率角度而言,具有偶然事件,而且起因众多,难以形成常态化管理。
本文所研究的网络金融是从广义角度出发,对金融新常态下网络金融的具体业务、模式、监管、发展等进行严谨思维的研究。
此项风险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普遍性是网络金融难以摆脱的弊端。这些都会对投资者、贷款者产生心理恐惧作用,同时也会对社会安定带来隐患。
网络金融中资金、产品的流通基本便是实名认证,万一数据系统被破解,参与网络金融的各机构、个人基本信息将会发生泄漏。
1.技术选择风险
金融机构在支撑网上业务展开的基础上,就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对其业务进行支撑,在选择的技术方案可能会有着缺陷或被错误操作的风险。与传统金融技术产生的技术选择风险不同的是,网络金融机构万一选择产生偏差就可能产生失去全部的市场,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失去生存的基础的现象。
2.系统安全风险
一方面,在金融新常态背景下UNIX往往是最广泛的金融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平台,从任意抽取的一台联网的UNIX-E就能够进行常规操作“跟踪路由”发出命令,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安全漏洞一定会继续危害网络金融。另一方面,TCP /IP协议安全性较差。因为Internet借助的是TCP /IP协议,在实现上该协议力求简单高效。与此同时还有,防火墙也有可能成为网络金融整体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被视为一类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在网络金融商业纠纷处置中,现行法规当中,仅仅是明确了责任主体,尚未明确指出由何人负责。同时,现代行政体系过于庞大,每一个城市商业银行行政人员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缺乏城市商业银行专职部门或者专职人员负责网络金融风险处置。另外,现阶段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服务体系中依旧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监管机制,不同种类的网络金融风险频繁出现,商业银行设置专职网络金融监管机构已经是必然发展趋势,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则是将商业银行作为网络金融风险处置责任主体,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发展提出的实际需求。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作为信息性金融机构基本风险之一,其中最明显的方面就是信息技术风险。产生这种风险的操作风险因素来自以下两个角度:一是核心的软件和硬件从大体上进口产品,这会给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带来直接风险;二是过分依靠外包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网络金融服务体制和服务方式也历经多次改革之后,日渐自成体系。现如今,为了降低网络金融服务的成本,让广大人民金融市场消费者共享网络金融开发利用红利,往往采取的是服务外包的方式。因为政治、自然灾害、社会活动等不可抗拒力导致的服务外包风险一般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网络金融操作风险,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影响业务的稳定性。
1.法律风险
在金融机构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和建设中,其业务的创新性大于相关法律建设的进程。在一些新产生的金融业务区域,法律法规有着很大差距,进一步增加了这些领域的不确定性。当法律缺乏完善时,一些犯罪分子就能够钻法律的空子来破坏他们利益牟利。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也会因为主观性因素导致降低。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领域的法律建设有较高的困难,在区分主次的条件下,应先填补新开发方面的法律空缺,然后根据业务的发展再不断做出调整最后达到完善。
2.信用风险
就目前而言,网络金融并不是完全颠覆传统金融业务实质,而是在服务消费者的表达方式上有所突破。也就是说,因为网络金融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在一定程度上让网络金融在继承发展传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也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3.应急不当风险
商业银行针对网络金融风险处置的应急预案,基本不具备操作性与可行性,致使各项网络金融风险应急工作流于形式。基于这种情况,如果爆发网络金融风险,尤其是一些危害性强的网络金融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将难以把握主要矛盾,造成一些可以及时有效解决的网络金融风险,无法有效解决,进而扩大化,对社会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金融借助以互联网为基础,为用户开放和推广较好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之下,搭建平台进行推广成为较好的机构选择的方法。
开放的网络金融平台通常将各个产业链接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让网络金融获得不小的发展,现阶段金融新常态下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加入平台开放大潮中,如百度、360、新浪等,通过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量的社会力量加入进去,在一定程度上让平台凝聚力增长,为产业链各方都带来不小的利益,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有着安全性等问题,如API(应用程序接口)管理不善等,均会引发极大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让网络金融有着不小的风险。
网络金融产生时间较短,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尚没有统一的机构对网络金融进行监管,从而为个别有着非法行为的企业开放了“钻空子”的机会。例如,个别地区出现了网络诈骗事件。这些事件无论是在金额上还是在影响范围上均对当地的网络金融生态构成了严重的损耗。又例如,非法套现活动也时有发生,导致网络金融的底线不断地被突破,市场面临不稳定因素的挑战一再出现。这些都对消费者的心理与认可程度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了更为宽松的缺乏监管的交易行为,最终引发恶性循环,也会对网络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引发损害。
在金融新常态背景下,国内相关政府部门网络金融政策较滞后,没有出台一部规定网络金融各方权利义务的全面完整的法律。一方面国内权威金融监管部门(例如,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个别规范性文件,如《网络金融管理办法》《网络金融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另一方面这些规定只是部门规章,缺乏足够的法律效力,与此同时,全国性的网络金融政策大体上从大方向上进行笼统的概述,不过,没有全面的政策支持与法律约束。
事实上,网络金融现因其低成本、高效率、极其有效等特点,广泛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为促进网络金融的发展,推动地方金融市场的活跃,发挥网络金融的能量。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完善个别产业政策支持网络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只靠地方政府出台支持的政策并不能全方位的推动网络金融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可以将网络金融产业政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推动行业创新。
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实行的体制为分业体制,这种制度或许能够在整体上降低金融体系可能有着等风险,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从另一方面来看,则将网络金融的业务范围分散了,在一定程度上让其发展潜力降低,往更深层次来说,有可能阻碍了网络金融的进一步演进。
在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中,处理网络金融风险处置全过程有时会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这是因为,此项业务需要复合型人才有关,既要精通金融,又要对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的相关技术了如指掌,同时还需要对工作充满责任心。任何规避责任、盲目提升政绩、息事宁人的行为都有可能引起网络金融风险隐患。也许在最短时间内,金融风险不会爆发,平息在原始状态,但是因为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来进行科学处置,有的甚至进行违反规定的行为。上述问题均可能导致网络金融风险难以有效禁止,并有着一定的恶化取向,进而加大了网络金融风险危害程度。
在《2016年中国网络金融人才白皮书》中,就目前形式来说,人才短缺才是网络金融风险至关关键的风险点之一。在此项报告中,国内相关单位网络金融人才有着不小缺口,专业的网络金融人才仅为从事网络金融人数的15%左右,有85%的人才是来源于跨界。上述分析具有一定的广泛认知度,不过跨界的网络金融者在网络金融方面的工作有着一定的不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络金融人才的欠缺体现在人才掌握技能的单一化,网络金融需求的是多元化的人才,需要懂金融、互联网乃至必要的信息系统防范法等,这样方能推动网络金融的不忽视任何一个角度的发展。网络金融人才的欠缺还体现在对网络金融意识不到位上,网络金融以技术为驱动力,部分有其他行业从业经验的人在网络金融行业意识不到位,所以各项业务实施不到位。
金融新常态下网络金融现阶段的发展大体上在网络金融业务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产品、服务、资金的流通,在此基础上安全的网络金融平台极为必要,不过,筹备与组建安全的网络平台,需以最为负责任的态度增强安全技术管理,维持平台的安全性。
筹备与组建完善各项计算机安全管理和主动应对策略与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提升要害岗位管理,完善内部制约机制。一是增加信息技术安全的成本投入,提高软硬件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进一步预防普通的信息技术危险;二是经济基础扎实、运行体系安全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网络金融机构能够开发新的信息安全产品,运用多样形式以高水平的管理来保障交易安全系数,推动较好的信息安全产品由国家生产;三是各种机构之间能够通过分享信息,进一步了解全部网络金融系统中客户的具体状况,防止客户在多家平台上重复投资引发的风险加倍;四是网络金融机构自身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意识,了解风险对信息安全的破坏影响,努力保护好客户的个人信息,维护客户和机构的利益。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一方面,在网络金融活动中,消费者务必提升对网络金融的认知。与此同时,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关注网络金融相关的新闻,多角度获取防范途径,避免自己暴露在网络金融诈骗分子视野之内,不断关注信息安全相关诈骗事件;另一方面,提高个人素质,在网络金融活动中,强化自身辨别风险的意识。在开展业务时,将网络金融业务置于安全监管的机构服务范围之内,挑选安全系数高的网络环境,增强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能力。
从监管角度来说,结合现行法规,需要针对网络金融风险完善应急机制。应急机制总体而言,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警机制;二是反应机制。预警机制的完善,需调查现阶段网络金融风险现状的基础上,其主要作用在于对现阶段社会公共情况,严格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合理分析与风险评估,如果分析得出网络金融市场存在引发网络金融风险的因素,可及时向特定的商业银行发出预警信号。预警机制完善的核心建立网络金融风险诱发因素统计分析机制。在面向全社会收集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出网络金融风险发生及其演变规律,并以此制定合理、科学的应急机制。然而处理机制,则是商业银行参与到网络金融风险处置中的特定的商业银行,通力协作,及时作出合理、科学的处置决策。具体言之,网络金融风险发生之后,通常牵涉到多个部门的利益,仅靠单个部门是无法有效处置网络金融风险,这就必须要多个部门参与进来。同时鉴于网络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特定的商业银行需要结合一些常见的网络金融风险,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处置预案,并分工明确,落实责任,方可保证网络金融风险处置效果。
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要加速创新和发展,推广借助国家生产工具,逐渐做到自我控制。同时,以高水平的管理来保障网络金融信息源头的安全性,实行信息资源分享,日常操作联合措施和主动应对策略和解决风险。
沟通处理机制,主要是商业银行与网络金融风险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机制。基于我国网络金融风险处置经验而言,商业银行虽在网络金融风险处置中,与许多参与者进行了相关沟通,但是实际沟通效果欠佳,似乎没有推动问题的解决,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沟通尚未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
就目前网络金融大行其道的现状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金融产业是以大数据、IT、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金融被视为一类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是时代与技术进步的产物。因此,金融消费者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新事物。当然,不可回避的是与网络金融的发展相对的是监管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在网络金融法律制度还是在网络金融相关标准的制定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进一步在技术水平、金融体制、服务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网络金融业务监管力度,合理将风险置于可控、能控范围之内,并且力争采取倒逼的方式促进法律与监管规章方面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