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军 吕天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下,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实现了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任务,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农村牧区自然地理环境相对脆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相对不足,不仅要面对绝对贫困人口返贫的难题,还要面对持续减贫能力不足和边缘贫困、相对贫困交织带来的问题。需要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切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正视伟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针对内蒙古具体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是实现其他要求的基础。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认真总结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的经验。其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坚持贯彻落实“五个一批”的要求,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其中,发展生产脱贫是核心,是实现大多数贫困人口持续脱贫的关键。实现产业兴旺,既是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纽带。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
1.将土地改良和土壤修复纳入准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土壤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有必要把土地改良和土壤修复工作纳入准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等方式,建立土地改良和土壤修复专项基金;建立企业资金准入制度;多途径筹措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巴彦淖尔市黄河灌区、通辽市(嫩江平原)玉米主产区、兴安盟水稻主产区和赤峰市、乌兰察布市杂粮主产区土地改良和土壤修复,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土地资源基础。
2.加快草原生态价值核算和实现机制建设,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点之一是保护好草原,这是构筑一个屏障(中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建立健全一个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尽快完成草原生态价值核算,将市场与政府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集体与牧户生态价值补偿制度、草原生态品牌建设和市场准入制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制度体系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在保护修复好草原的基础上实现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生态补偿脱贫逐步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转移,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
实现产业兴旺,需要从产业发展的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科技、信息等要素入手,发挥好市场配置要素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升要素的使用效率,改善要素投入结构,推动农村牧区产业可持续发展。
1.形成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投入效率
在坚持产业脱贫资金、对口支援资金等投入不变的基础上,逐步由政府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为主的机制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转变。在不改变土地的农牧业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农村牧区土地的准入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本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内蒙古农牧业特色生态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生产的优势,加快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速率,允许民间资本等多元资金投入到农村牧区,解决农村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困境。提高以合作社、扶贫车间等为主体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效率,改变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分散化的现状,将产业扶贫资金等的投入与农村牧区多元资金投入相融合,通过对优势特色产业主体的资金投入支持促进产业兴旺和长效扶贫。
2.注重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水平
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需高质量的劳动力、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既要加强对农村牧区劳动者存量的技能培训,也要加强对农村牧区潜在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牧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水平。一要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普及高中教育改革,提高农村牧区潜在劳动者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彻底改变初中毕业后务农学习能力不足导致的技能培训无法落到实处的局面。二要改革高职高专招生、培养和培训体系。在过渡期延续中职招生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高考招生比例,过渡到全部采用高考招生模式;改革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新时代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满足中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专业;通过政策资金倾斜,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培训能力和培训水平,充分利用好农村牧区生产周期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农牧民培训,提高培训成效。三要建立劳动技能培训专项资金,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满足培训条件的农牧民接受国内一流培训机构、一流高校相关专业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关职业培训师资格,形成“以农牧民培训农牧民”的模式。
3.构建农村牧区经营主体轮训制度,提升现代管理思维能力
与国内外一流高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形成以市域或县域为单位的经营主体轮训制度,采用培训、考察、体验等相结合的轮训体系,使经营主体负责人掌握现代企业营销管理、战略管理、市场开拓等知识和现代管理思维能力,为农村牧区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企业家思维基础。在引入现代企业的同时,为培育农村牧区现代企业家群体奠定培训制度基础。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牧区产业数字化发展
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和信息要素的功能,通过细化市场,有效利用天猫、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有计划推出和推广销售自治区农村牧区特色优势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知名度,拓展市场渠道,扩大销售数量,既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能通过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19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施‘蒙’字标认证,推动更多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构建“蒙字标”认证标准体系、制度体系、产业体系、质量链体系和推广体系,助力自治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牧区产业兴旺,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充分发挥“蒙字标”体系的功能,为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产品质量基础,实现自治区农畜产品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1.有计划培育“蒙字标”产品,形成“蒙字标”准入体系
在完成《“蒙字标”农牧业组织建设和管理通用要求》《“蒙字标”认证产品追溯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两项通用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研制“蒙字标”1+N标准模式(即通用地方标准+认证产品标准)。依照首批重点培育的河套小麦、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草原羊、科尔沁牛肉、乌兰察布马铃薯5个农畜产品标准体系规划,有计划培育符合标准体系的农牧业生产组织,将相关的合作社、扶贫工厂等生产的产品通过培育纳入“蒙字标”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价值。在此基础上,推进赤峰小米、乌兰察布莜面、库伦旗荞麦等农畜产品认证标准体系,将更多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及其生产主体纳入“蒙字标”准入体系。
2.严格“蒙字标”准入资格,打造“蒙字标”产品体系
高质量产品需要严格的准入标准,在构建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需要严格准入资格,使纳入“蒙字标”体系的产品及其生产主体经得起市场的长期检验。在特色农畜产品“蒙字标”体系中,既要考虑产地原则,也要考虑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打造细分品牌,形成系列品牌和“蒙字标”产品体系。
3.推动“蒙字标”产业链条化规模化经营,形成范围经济效应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形成以“蒙字标”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为基础的产业链。以科尔沁牛为例,不仅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牛肉品牌,而且要发挥黄牛高品质牛奶的效应,形成“科尔沁”系列奶制品品牌,将饲料加工、黄牛养殖、奶食品加工、牛肉加工、特色餐饮、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既要实现产业链延伸,又要实现规模化经营,还要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范围经济效应,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增强农牧民增收能力,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仅要解决返贫问题,还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础教育不均衡、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新型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牧区产业兴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1.建立健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为农村牧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9.8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通过建立健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加快推进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建设进程,能够使农牧民和特色优势产业经济主体更好地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为产业兴旺插上“翅膀”。
2.建立健全新技术和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相关大数据中心建设
进一步完善扶贫大数据建设,将边缘贫困户纳入扶贫数据库,并拓展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数据库,为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精准施策提供大数据支撑。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产业发展数据中心,形成包括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经济主体、产业发展细分市场(需求)等在内的动态数据库及动态演示中心,并建立云平台,为农村牧区政府和经济主体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3.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在进一步提升道路、自来水、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云平台建设,汇集国内优秀师资、精品课程,满足农村牧区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完善云会诊平台建设,为农村牧区提供优质且便利的医疗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牧区优秀医生短缺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将自治区农村牧区产业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为农村牧区产业兴旺嵌入创新基因。
1.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产业兴旺松绑
推进观念创新,扶贫和脱贫观念由扶贫向扶志、扶智转变,扶贫对象由紧盯精准扶贫户向边缘贫困户、相对贫困户拓展,切实增强农牧民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内生发展水平。通过制度设计,推动边缘贫困户、相对贫困户由紧盯政府向紧盯市场转变,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以市场引导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
推进制度创新,实现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与乡村振兴制度体系的交融,进一步统筹城乡制度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以制度创新实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发展,将农村牧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融入“五化”协同发展的进程,实现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
2.推进组织创新,为产业兴旺提供组织支撑
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创新,提升村民自治组织对内基层治理能力和对外联络引育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第一书记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推进农村牧区产业组织形式创新,创新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社会组织等的融合方式,为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现代产业组织支撑。
3.推进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产业兴旺提供高质量产品支撑
满足新发展阶段的高品质需求,必须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提供高质量产品。一是借助于大数据平台,了解和掌握市场对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和其他产品的需求信息,提供不同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二是通过产品创新引领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生产标准和供给质量,以供给创造需求,实现从“扩规模”向“提质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