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农村地区文化养老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14 17:45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社区

邢 波

(西安培华学院,西安 71012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安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老年人口不断增多。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西安市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显示,2018年全市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1.29%。人口老龄化对西安农村地区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前,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上的老有所养,他们更加渴望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养老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文化养老”就是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使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心更加健康。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不只是养老观念的转变,更是敬老境界的一种提升,是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物质前提下孕育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满足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

目前,西安城市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总体来说比较丰富,文化养老发展步伐较快,而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文化养老”理念还不够深入,文化养老发展滞后,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到位的扶持措施,严重制约了全市文化养老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快推进西安农村地区文化养老建设,既是西安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西安农村地区文化养老的困境

(一)文化养老意识薄弱

首先,作为文化养老的主体,许多老年人对文化养老缺乏认识,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文化养老。“文化养老”这个词语仅仅流传在政府或社会工作人员口中,相关媒体、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对其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村民普遍认为老年人“有吃有穿就是孝顺”,他们的养老思想仅仅局限于物质赡养,认为只要能够让父母吃饱穿暖就行了,意识不到精神赡养的重要性,因而不太顾及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对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很多外出打工人员,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匆忙回家一趟,有的甚至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仅是通过电话的方式简单问候几句,很少能关注到老年人内心的需求。

(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走访西安市鄠邑区渭丰乡坳三村、西安市鄠邑区甘亭街道崔村,西安市长安区大兆村等几个村子,发现由于文化设施和场所资源的局限性,老年人业余生活都比较单调,除了少数人读书看报、跳广场舞、绘画之外,大多数老年人的闲暇时间都是饲养家禽、看电视、带孙子、聊天等,这种低层次的文化养老方式,无法满足老年人心理情感和对文化知识的需求。特别是长期孤独生活的老人,如果再伴有身体上的疾病,还会产生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

(三)农村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是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和资金短缺,在养老保障方面,当地政府和集体的工作重点都是放在物质养老方面,对文化养老投入不足,普遍存在场所缺乏、设施较差、养老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很多农村社区都没有设立老年活动室、老年图书馆、老年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养老基础设施,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精神慰藉组织,如老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老年人维权组织、老年人兴趣组织等,只有公共活动场所及一些简单的公共体育设施,如乒乓球案、篮球架、单人腹肌板、地埋式双人步机等,很多器材都不适合老年人运动。另外,社区组织老年活动的频率也较低,只有极少数受访老人表示社区会在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举办几次文娱活动。除此之外,志愿者服务也极其缺乏,主要都是在城镇社区开展,定期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生活照料、心理抚慰等服务,而农村地区却没有这样的服务。

(四)老年人自我精神养老能力不足

农村老年人自我精神养老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老年人由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导致他们能够享受的文化活动方式非常有限,无法像城市老人一样可以通过读书、看报、画画、上网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光,“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就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

2.人际交往狭窄,精神寄托单一。人际交往需求与老有所乐需求、老有所学需求是相互交叉的。离开了原来的劳动岗位,离开社会群体生活,意味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将会减少。农村老人由于人际交往狭窄,又没有必要的兴趣爱好,精神寄托单一,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把子女当成唯一的精神寄托,对子女过度关注、过分依赖、过高要求,不但给自己带来种种烦恼,也给子女带来巨大压力,引发各种家庭矛盾。

3.身体机能下降。人到老年,肌体的各项功能都在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出现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表达含糊、代谢蜕变、记忆力减弱等现象,这些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出现的改变,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三、西安农村地区文化养老的实现路径

文化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社区或者家庭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解决,推行文化养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依靠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

(一)发挥政府在文化养老中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提升西安农村地区的文化养老水平,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1.加大对农村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公共投入。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把“文化养老”纳入养老系统工程,并制定行动规划,在当地政府的预算中增加老年人文化养老款项,专门用于老年人的文化养老;第二,依托社区,搭建文化养老平台,可以设立老年棋牌室、老年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为文化养老提供坚实基础,使老年人“走出来、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第三,成立老年人慰藉组织,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和帮助老年人维权,如老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老年人协会等,对于老年人慰藉组织,政府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并配备充足的专职人员。

2.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养老品牌。政府应该通过一些资金支持、政策扶植和倾斜等方式吸引城里的一些民间演出组织、艺术活动团体等成熟的文化养老机构扎根农村,长期在农村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并为开展社区活动、编排文艺节目、创建文艺品牌提供高水平的指导和帮助,从“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打造当地文化品牌。

3.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养老。首先要加快推进敬老院公建民营等社会化改革,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对现有设施改造升级,增加文化设计和项目,丰富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其次,要更好地发挥社工、志愿者的作用,深入敬老院、幸福院和社区,和老人进行交流活动,开展心理疏导。最后,要健全发展老年教育网络,为农村老年人创造参加远程教育的条件和机会。

(二)进一步增强社区文化养老功能

社区参与文化养老可以充分依托社区内物质经济资源和社区内人际关系网络,甚至包括老年人本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弥补政府养老的不足,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养老保障方式。

1.加强文化养老理念宣传,提高老年人和全社会对文化养老的关注度,调动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在公告栏内张贴文化养老相关内容或是广播播放老年相关文化活动专题等方式,大力宣传文化养老及各地方实践成果,提升村民对文化养老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正确的文化养老观念,主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参加社区文化养老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评比表彰,建立褒扬机制,不断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文化氛围。

2.丰富文化养老社会活动。文化养老的主体是老年人,关键是要调动老人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生理和心理等特点,积极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菜单”,如舞蹈社、手工社、象棋社、篮球社、书画社、戏曲社等,并定期举办各项赛事及汇演等活动,让老年人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对于各种兴趣小组,社区要提供活动场地,并提供帮扶支持。另一方面,应针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开展心理关爱和健康治疗等关怀活动。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和村干部定期上门帮助空巢老人买米买油、打扫卫生、整理杂物,陪他们聊天谈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抚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为老有所为搭建平台。老年人虽然精力和体力不如以前,但是并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他们工作、生活经验丰富,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舞台,他们照样能够发光发热,继续为社会作贡献。老有所为符合老年人本能的要求和愿望,因此,社区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参加社会治理或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组织有才艺的老年人培育一批老年人艺术团体,组织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参与调解邻里矛盾、环境治理、维持社区治安等工作,还可以组建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在自愿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慰问演出、健身器材维护、陪社区内孤寡老人聊天等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强化家庭成员针对老年人精神养老的服务意识与行动力

1.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亲人的关怀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柱,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子女不仅应保证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和生活照料,而且应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慰藉,尊重老人意愿,关心老人,工作之余多陪伴父母,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气氛,使老人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2.加强对老年人的“文化反哺”,提高老年人“精神自养”的能力。文化反哺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特别是在网络社会和数字化时代,老人原本所接受的教育、知识、技能甚至价值判断都会落伍,而年轻一代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新事物,体现出了远远胜过父辈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因此,子女应该用父母能够接受的方式,将急速变动的时代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意义和使用技能,如发送手机短信、上网、网购、微信聊天、视频聊天等传递给父母,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加老人对变迁社会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对于代际沟通和相互理解有积极的影响。

(四)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融入社会

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老年人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生活,发挥生命能量,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作为文化养老的主体,农村老人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自己身体的变化,学会转变角色,保持乐观心态,去除对子女的心理依赖,改变传统的“人老了就不中用了”的错误看法,建立新型养老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比如种花、养鸟、钓鱼、下棋、跳舞、绘画、剪纸、吹拉弹唱等,这些爱好能使静与动很好地结合,不仅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减少其孤独寂寞感,而且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良好作用。此外,要积极主动与社会接轨,积极参与社区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以社会参与实现老有所为。

总之,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下,文化养老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推行“文化养老”不仅是对老年人群体的人文关怀,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及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参与,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社区
养老生活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养老更无忧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