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琛
(1.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宁 810007;2.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宁 810008)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成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绩效预算管理水平可以促进其内控管理水平提升,使其更快适应我国改革形势。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更加重视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单位内控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与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存在较大联系,二者工作目标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也有部分重合。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而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可以提升单位内控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单位的内控目标,从而对单位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包含单位业务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等。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是指单位通过确立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可以有效保证其经营活动更加规范、会计信息更加完整、各项资金更加安全,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将绩效预算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有效结合,可以确保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与其内部控制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工作内容高度重合,从这个方面来看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从内部控制视角分析绩效预算管理工作。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对单位公共服务质量进行高质量评价,从而提高单位工作效率。绩效预算管理是对单位预算管理进行完善,对单位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可有效降低单位经营成本,提高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极大程度影响着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与绩效预算管理执行水平密切相关。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应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工作,确保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可以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更好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必须贯穿整个预算管理活动,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绩效为目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内容都是对单位各项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各部门工作人员应共同参与,单位要对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同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也需要各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只有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才能有效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导致单位在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时出现诸多问题,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目的是降低单位运营风险,但没有将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与绩效预算管理进行有效衔接,两大工作模块相对比较独立。这样就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预算管理工作后还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估,从而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难以发挥出绩效预算管理的最大效用。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与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相互分离,从而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构建了绩效评价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没有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这样就会造成单位存在运营风险,不利于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无法对单位日常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预防,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一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设立明确的绩效预算管理目标,难以收集全面准确的相关数据,给单位风险因素分析工作带来不便,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制订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案,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烦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项目采用的是事后绩效评价体系,如果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就会降低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单位风险发生概率。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以便在开展经营活动前对其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缺乏风险防控意识,不利于其开展后续工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时应对绩效目标进行有效分析,以便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无法与风险评估工作紧密衔接。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采用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也比较落后。另外,数据收集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收集的数据失真,从而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采用之前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不利于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原有的工作模式使得工作人员很少进行线上交流,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沟通成本高,不利于单位提高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效率。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在风险识别及风险预防等方面存在诸多漏洞,不利于单位有效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没有设立明确的工作目标,无法及时准确收集相关数据信息,难以科学分析风险因素,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防控风险,也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同时,行政事业单位收集的潜在风险因素信息不全面,对风险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估,风险管理只停留于表面,对深层次的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和挖掘不够细致,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也有可能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保障,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单位内部各部门也没有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相关工作流程不够清晰,控制目标比较模糊,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质量较低。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有利于提高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绩效预算管理时明确单位内外部风险点,对单位各个风险点有充分认识,并细化单位绩效评价指标,提高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对预算执行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定期考核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控。
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内部控制工作与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以有效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实施。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控,发挥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提高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水平。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还应积极参与监督,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能否实现信息共享与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原有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容易导致获取的相关数据失真,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极大程度提高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效率。鉴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及水平,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标准,提高单位预算工作执行水平。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明确单位绩效评价标准,之后根据相应的标准提高单位预算工作的执行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促进单位预算管理者优化调整当前工作方式,并对预算执行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有效管控,从而提高单位预算工作质量。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追踪机制,并对财务人员日常工作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单位财务人员按照相关工作规范进行数据信息收集,同时积极做好预算报告,进而为管理者内部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应定期组织工作汇报会议,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并改正。再次,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制定严格的预算执行工作绩效标准,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进行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人员应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方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良性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绩效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还可以提高单位行政效率。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应高度重视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对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并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优化预算管理模式。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应细化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将内部控制与绩效预算管理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