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2-11-14 08:49魏晓红
活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大学生

魏晓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济南 250014)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各高校应积极加强思政教育。在新时代,重要的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其重要性。他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先人们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同时要坚持古为今用,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创造性结合。所以,加强对文化育人的重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要将该项工作提到日程中,并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不仅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其文化自信,而且能够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灿烂而辉煌。但是很多大学生可能受其专业限制,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于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史类书籍却很少问津。另外,部分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以至于当今的很多大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了解比较多,也比较喜欢,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道的却很少,甚至是孤陋寡闻。很多大学生都喜欢过西方的节日,如一说起情人节,学生们都知道是2 月14 日,这是西方的情人节,但是很少有学生过中国的情人节,部分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节日。另外,由于受到多元化价值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同样,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有些任课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没能将这一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这种状况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所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极大的必要性,这已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针对目前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的现状,必须创新教育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理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行为。

“五爱”里面的第一位就是爱祖国。“八荣八耻”中,第一位的也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上,首先讲的就爱国。所以,爱国是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爱国不仅是一种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现在汉服、京剧、刺绣、古琴、书法、中国画、太极拳等“中国之宝”在各个高校的不断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越来越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逐渐显现出来。另外,大学校园里的“红色文化热”也在悄然兴起,如红色电影展播,对于“90 后”“95 后”“00后”来说,《地道战》《烈火中永生》《上甘岭》等一大批红色经典电影最能激发大学生们至臻的爱国情感。再如,校园里兴起的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红歌传唱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无穷、博大精深,就会有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爱国情感。

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与时俱进、因势而新,要以创新的思路和开放的视野推进思政课改革,提升其时效性和针对性,聚焦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从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然而,一直以来,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上课主要还是在教室内,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互动环节缺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新媒体、新技术运用较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上课的出勤率、“点头率”和“抬头率”较低,很多学生在课上睡觉、看课外书,逃课、看手机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所以,必须以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加强支持思政课建设,并努力建设支持思政课教育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思政教育内容能够体现时代性,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围绕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学生最关心的国内国际问题来开展。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育人功能,促进和思政课本内容的融会贯通,让学生们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用的课程。比如,用讲故事的形式把理论和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故事特别精彩,可以把中国古代文人的故事讲给学生们,既加强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又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李子柒的视频火遍国内外,外国人边看视频边学汉语,视频中展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包括风土人情、时令节气等。可以说,李子柒紧跟时代潮流步伐,用最新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独具匠心的手艺人,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95 后”女孩蒋珂选择了昆曲,并用网络来传播昆曲,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古老剧种的魅力。像李子柒、蒋珂这样的年青一代,用“两微一抖”这样的新媒体载体来传播传统文化,这就是源自内心的文化自信,这就是青年一代的担当。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看到医务工作者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逆行出征,舍小家顾大家;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给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又温暖的帮助;无数志愿者们奋战在一线,方便了你我他;广大人民群众“宅”在家里。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风雨同舟的家国情怀。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勇于奋斗的精神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让世界动容,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文化的积淀下,文化自信的力量是牢不可摧、坚如磐石的。

(四)有利于大学生长远的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教给我们做人的准则,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所应该有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不可以忘记的,更是不应该背叛的,是新时代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身体力行努力去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成就自我。

大学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的平台。现今,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并不只是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在大学中,既要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在现实中,大学生的接触面更加广泛,有些同学辨别真伪、善思明辨的能力不强,就容易对新鲜事物着迷,被事物华丽的外表所蒙骗,滋生出许多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的行为,如盲目崇外、诚信意识薄弱、论文抄袭、重利轻义、实用主义至上、太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等。因此,一定要加强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牢固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能使学生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的责任担当,团结、友善、诚信的重要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贯通到思政教育中,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和大学生长远的发展,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规划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保障,所以要紧扣制度建设,落实全方位、全过程的立德树人工作,要将思政教育工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要加强对相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坚持党委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带头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施规划,并督促相关行政人员促使规划合理有效地实施。其次,各教学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当前的趋势,所以专业课程也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循序渐进地融合到进课堂教学中。再次,团委、学生处及各党支部、团支部也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纳入日常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最后,学校的后勤部门要对校园文化设施加强建设,要营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总之,学校各部门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真正构建齐抓共管、各部门一盘棋的局面。

2020 年,我院申办成功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鲁文明礼仪传承基地”项目。该项目把齐鲁文明礼仪文化融入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承担起以齐鲁文明礼仪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国学院将国学经典导读与中华文明礼仪组成的国学通识课面向全校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利用园网络,拓宽教育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所以,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园网络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比如,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都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播放,从而让学生全面地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底蕴和魅力所在。

我院成立了国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制作推广中心,主要负责对国学院相关文化活动的录制、剪辑、系列光盘的制作,并对接省市级电视媒体等宣传渠道,进行媒体宣传推广等工作;我们还开设了公众号平台,在专门的网站上开设专栏,通过发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稿、图片和短视频,增加了师生的浏览量和学习量;在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平台设立了优秀传统文化板块,采取了或播报,或探讨,或采访等形式,在课余时间向学生进行推送;在优慕课上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视频和学习资料;等等。

(三)开展课程设计,分类融入课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是重要渠道,这就要完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大学生自身需要相结合。不同的科目要挖掘和探索融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建设文化强国”这节内容,可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传统服饰表演等教学活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引经据典。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就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我院的很多专业课积极开展课程设计,在把课程思政纳入课程建设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加上了传统文化相关教育,针对实际情况完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等教学资料。比如,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门课。为了上好这门课,任课教师参阅了大量书籍,设计出了系统的结构内容。另外,我院的艺术设计系、新闻传播系、动画系等也都根据专业的特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播音主持系进行诗歌吟唱活动,影视艺术系用摄像机记录下传统文化,动画系制作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动漫,艺术设计系制作了相关的海报,等等。

(四)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要不断扩充这方面的知识。要多读书,把课本内容与时代发展、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新思想、新政策、新观点,要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守正创新。为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各高校要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培训机会。

我院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研讨会议,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和交流;为老师提供有关阅读书目,并定期开展阅读心得交流会;聘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传统文化讲座或报告会;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和课题,鼓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撰写相关题目的论文和进行相关学术研讨。我院还成立了由语文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国学教学团队,向学生们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团队老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另外,我院还组织了“国学文化通识课”教学研讨,举办了“国学大讲堂”等各类文化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大学生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少年力斗传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