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婧
(北京市体检中心,北京 100050)
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路径,预算体现国家的政策和战略,也是政府行为的方向指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非税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国有资产管理、会计处理等方面采取政策性改革。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对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经验进行总结,从行政角度要求事业单位要领悟政策精神,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的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调整和优化,也就是将各级财政预算系统进行统一,围绕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将财务和业务系统进行全面的对接,为预算一体化系统搭建管理平台,结合信息技术规范预算流程与编制范围,实现财政资源的统一规划,为事业单位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职能方面界限比较清晰,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且因财务与业务数据缺乏统一的输出标准,事业单位存在着国库支付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人员绩效管理系统等信息流通不畅、端口未对接等情况,使得各个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继财政部门发布《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等文件以后,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将预算一体化作为预算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对数据形成和对接的标准进行统一,推动数据的统一存储,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伴随着信息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程度不断加深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也进一步拓展,软件或系统的操作流程也更加复杂。而预算管理工作本身涉及大量业务数据与会计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受数据精细化程度的影响,不利于推进预算编制工作。而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人员缺少的问题,财务人员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业务和财务数据,不但使工作量大幅增加,而且数据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推进,单位可以将预算管理覆盖到财务、业务的各个流程当中,同时,预算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端口对接可以缩短数据转化时间,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能够减少数据差错率。
预算一体化的建设不仅仅关乎技术问题,还需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关键点切入,在技术支撑、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建立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其一,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革,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将预算和内控理念覆盖到业务流程系统当中,弥补单位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不足,实现预算的刚性约束,使制度的约束力得到加强;其二,促进预算目标与绩效管理结合,弥补预算无目标性的缺陷。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在管理模式上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各事业单位引入了项目库管理,以加预算支出控制为目标,对支出项目开展统筹规划工作,且执行过程中的预算调整需要在项目库中审批和完成,可以实现预算管理与财政支出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
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在性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工作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是单纯的获取经济利益。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上级财政的定期拨付,只需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用,因此缺乏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计划,预算工作的推进存在无规划、无秩序等问题;同时,预算管理理念与制度更新较慢,很多事业单位尚未针对预算一体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单位预算管理缺乏依据和指引,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无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当前事业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预算编制跟整体战略规划衔接较差的问题,这些衔接与匹配的问题不止体现在部门编制的预算与发展规划之间,而且还体现在单位财政预算与国家发展战略方面。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出科学的整体战略规划,使得其成效的发挥受到限制。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推进全面预算过程中由于缺少能够参考的成功经验,许多部门都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无法从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在预算编制时通常只对下一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未能考虑部门战略对收支带来的影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或者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但是执行缺乏力度,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够全面,没有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社会公众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外部监督效用的发挥,不利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此外,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影响单位透明财务制度的建设,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对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产生负面的影响。
预算绩效考核需要事业单位结合业务内容和管理目标编制可以衡量预算执行成效的考核标准,即预算绩效指标。但部分单位因缺乏经验和指导,预算绩效指标编制环节存在指标内容覆盖不全、指标联系性不足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单位在年中调整预算目标或追加预算时,因为没有对原来设置好的绩效指标和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项目落实完成以后依然依据原来设置好的绩效目标和指标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使得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缺乏准确性。
事业单位要依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制度,并将一体化理念覆盖到单位管理的各个流程当中,从而使编制出的预算更加的科学合理,进而推动单位预算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循从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方法,使单位领导层和基层员工都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建设当中,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的依据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资金的管理,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认识,从而使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更加地具有可行性,为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单位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预算的全过程与会计核算、财务决算、报告编制等业务环节进行全面的对接,构建起预算资金管理全链条、全周期的数据形成模式,并依据政府会计制度中要求的账目记录规则对数据信息和会计分录进行自动的对接,自动进行会计核算和凭证的生成,减少人工操作失误带来的影响,使单位账目和表格一致,促进会计核算规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同时,单位要合理进行预算偏差的调整。单位要加强对预算偏离调整机制建设的重视,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优化。通常来说,事业单位都会设置三个警示标准,分别是10%、20%和30%,10%为一级警示线,在单位行为与既定预算指标之间的偏差达到这一警示线以后,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问题的讨论,并制定出针对性的偏差纠正方案;20%为二级警示线,当偏差达到这一标准线的情况下,单位不但要进行讨论和措施制定,还要上报给上级单位,从而更好地督促单位进行整改。30%为三级警示线,当偏差达到这标准线或者三个月内偏差未见好转时,上级部门要监督事业单位制定纠偏措施并严格落实。
首先,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一体化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依据反馈得到的信息在单位内部进行及时的调整。其次,单位不但要加强对内部监督机制的应用,也要重视外部监督体系的建设,对会计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为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保障。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对管理体系进行整体的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单位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在进行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依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为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再次,预算管理部门要积极进行自我评估,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识别和调整,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监督体系的完善。最后,为了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高效执行,单位要积极进行责任制的制定和落实,从而强化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监督。单位要依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预算考核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的效率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并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划分,从而保证一体化监督机制的有序运行。
事业单位要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并对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进行优化,依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预算项目绩效模板,使预算单位可以根据发展战略的需求进行绩效指标的筛选,并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完善,使绩效填报更加的方便快捷。同时,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当中要设置好年中预算调整和追加模块,并对项目绩效指标和目标进行重新的填报和审批,从而保证单位预算信息的及时更新。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全面应用,使单位预算设定的预算项目绩效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和合理,从而更好地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的效率进行实时的监控,为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助力。此外,预算评价结果中不但包括本次预算方案的执行效果分析,而且还包括预算项目指标的完成情况,所以事业单位不但要对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了解预算落实情况,从而对下一阶段的预算制定提供依据,而且要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对部门或相应责任人员进行奖励和惩罚,比如将预算考核结果与工资绩效、年终奖、职位变动等进行对接,有效提升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内部管理逐步融合,事业单位目前所设置的预算系统已经无法适应现状。例如:系统承载量有限,线上使用人数和数据储存容量受限,很难满足单位的发展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团队,经过与外部软件开发团队的商谈,确定符合事业单位现状的系统框架,并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与功能开发,通过技术性投入不断优化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为系统性能的稳定提供保障。同时,单位可以通过QQ远程、微信、专线电话等渠道在线咨询系统问题,对于日常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并在后期做好跟进与处理,保证系统更新与内部管理需求的完全匹配,从而为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提供助力。
财政部门要对系统应用人员在日常业务办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时培训沟通,并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编制出学习手册,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业务操作实践训练和财务知识专项培训,通过现场面授、在线课程、学习视频、公众号推送等不同的形式促进员工系统操作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通过学习积分的积累进行荣誉证书或者奖励的兑换,有效提升财务人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监督管理模式。单位要为财政部门提供必要的权限,使他们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调阅,从而更加及时高效地进行指标的下达,使单位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得到缓解。单位要为审计部门提供权限,使他们随时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更好地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浪费和低效问题进行识别,以免在事后审计中出现既定事实。单位要加大处罚和整改力度,从源头上进行严格的控制。财务部门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动,保证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都能够完整及时地上缴入库,避免出现单位资金的流失。单位要加强非税收入入库和资金变动的联动,针对出租出借、闲置资产处理、对外投资等收入不但要保证实物的正常流转,而且要使收入直接入库。同时,单位要对当前过于单一的内部监督模式进行优化,更加全面地掌握单位资金流、业务流、现金流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各个部门的信息能够在系统中自动进行汇总,使公开数据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的公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接受法律、检查和公众的监督,在政府和部门网站上进行信息的公开,当受到质疑时要讲清楚、讲明白,使群众能够看得懂、看得清。单位要加强廉政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政务数据共享协调系统的构建,将监管责任进行具体化,通过分级分类的监督模式和跨部门的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单位预算管理监管水平的提升。
预算管理一体化是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现有的制度和技术进行优化设计,可以使预算管理更加的规范和科学,有助于预算为核心的单位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单位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人才的培养、监督体系的建设、绩效指标体系的优化,积极的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建设,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