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鑫 沈阳日报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也开始了不断地深化改革,许多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使用内部管理手段,可以保证企业的工作效率。一些事业单位引用企业的内部管理手段。事业单位在使用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用,甚至有时对企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内部控制体系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的作用,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倘若事业单位不能追随时代的发展从内部进行改革,这样就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
不难看出,面对时代的变化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需求变化,事业单位正确使用内部控制体系提升管理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类型发挥相应的职责为社会服务,不过事业单位长期实行单一的体制管理,工作侧重出现问题,往往会出现资源浪费、效率低、风险失控等多重矛盾,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政府体制改革与社会生产发展需求,而创新和社会多样化服务需求也强烈要求事业单位开展职能转换。现阶段,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政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的购买力大幅度增强,这样一来一些事业单位渐渐失去了公益服务功能,强迫走向市场,往往盈亏自负,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成了时代必然趋势。
事业单位如果实行了内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将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反映出来,同时还需要以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企业使用内部控制体系往往需要适当调整管理模式,而事业单位可以向企业学习经验,提升风险管控意识,提升管理、服务效率。
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内部控制与反馈,特别是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中需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在对内部控制管理审计与评价的同时还可以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确保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事业单位在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有效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事业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最大限度上确保现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案的有效性。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事业单位管理体系进行设计,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可以满足企业化管理需求,在确保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以确保理想的经济效益。强化事业单位对全体人员的管理,实现深度的岗位监控,明确岗位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责任精准落实。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的职称评定、薪资情况一直都是事业单位的内部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管理的进程。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矛盾对事业单位日常业务造成的负面影响,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在对人员进行评价、考核时需要特别注重公平性、客观性,得出客观的、公平的人员评价结果,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事业单位需要优化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最大限度上优化人员激励机制,以达到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矛盾的目的。
事业单位要真正实现企业化管理,就需要有效地、科学的开展一系列内部审计工作,以此来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审计的有效监督反馈,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管理优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实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实现系统化控制,同时要求各个部门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制度,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重点的业务、政策内容进行抽样检查,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报告对全体人员展开教育活动,让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具备集体意识,杜绝以公谋私的思想。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力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应的统计数据与报告,并以这些数据、报告为依据对各部门开展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
事业单位属于国家的行政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管理、服务双重职能,因此管理模式是相对简单的。事业单位使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往往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对于事业单位的领导而言,责任、监督增加,对于工作而言,工作量增加,无法有效推进,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
事业单位在实际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财政资金预算和权责发生制财务会计核算。事业单位需要吸取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以此来得到保障,管理者需要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为了实现详细规划,因此设立董事会、专业的预算部门、审计部门,事业单位相比企业具有更加简单的组织架构,没有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因此在实际的内部控制当中往往显得比较凌乱。
(1)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体制的约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往往存在许多不足,实际的岗位设置中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功能需求进行,并不能满足企业化内部体制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财务审计、绩效考核等部门存在重叠现象,常常造成分工模糊,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机制失衡,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并且没有专业的部门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现代化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
(2)缺少专业人员:缺少专业人员是不能合理设置岗位的本质原因。因为编制限制,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量也会受到限制,并且这些工作人员往往缺少专业性,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同时不能及时学习新出台的法律制度,新的方法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管理层不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有效、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造成决策失误、资源浪费。
(3)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企业往往通过外部监督机制实现对风险的监督,以此为依据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指导、考评。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以后往往不会主动地接受检察部门的检查,甚至在监督过程中有所偏颇,不能从全局出发,进而无法发现根源上存在的漏洞。
(4)并不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占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同时享受政府优惠政策,落实工作时往往也仅仅是按照指令完成工作,实行定性考核,因为非市场竞争的运作形式没有任何压力,所以对于内部管理也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往往很难被发现。
(5)并不健全的信息系统:对于一个完备且流畅的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途径,可以实现将岗位信息、管理信息、程序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各层。虽然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已经组建了一些初具规模的信息系统,但是却没有专业的系统管理人员与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因为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信息系统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与维护,更不能及时反馈信息,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
(6)并不健全的绩效考核体制:事业单位如果要使用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参照企业的运作模式来运转组织的日常管理,最大限度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高效运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充分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截至目前,事业单位还是沿用着过去的评职称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实现与实际工作挂钩,缺少真实性,最终使考核成为形式主义。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内部的主要矛盾源于人员素质、信息利用率、活动管控力度等,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规范事业单位企业化的一系列内部活动,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规范的制度来强化相应的风险管控,在制度实施的过程还需要结合制度的实际效果对制度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配合适当的激励手段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上发挥出人员的效用,尽早落实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使用企业内部管控体系首先需要转变运行理念,同时结合事物的实际特点,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与市场法则支持企业活动,建立健全组织的内部管控体系,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管理,全程参与到组织的内部管控体系当中,特别是对于重点领域实行有效地风险管控,配合对应的监督、评价。对于阻止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及时修正,从而实现有效激励。
确保岗位设置、专业化人员队伍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是基础工作。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往往需要建立专门的预算、审计、会计、绩效考核岗位与部门,并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程度,同时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后,还需要完善相应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活动信息的流畅性。确保事业单位信息沟通交流效果依然需要专用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事业单位在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后,首先需要建立符合实际且更加高效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将资金预算、会计、资产实现一体化整合与控制,并将这些内容的信息通过该平台实现内部共享,以此提升内部信息沟通交流效率。
强化预算管理,将预算渗透在每一个业务环节当中,建立全面的预算理念,实现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全程跟踪,结合严密的审批、变更程序以此来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完整性;制定并完善严密的审批流程,每个层级都需要拥有对应的审批权限,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以审批规定严格走流程,坚决杜绝违规的行为出现;构建流畅的运行管理流程,明确岗位、部门间权力职责划分。
事业单位往往会因为规模、人员的限制难以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分离,因此才需要健全有效的全程补偿措施。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杜绝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发生;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最大限度上发挥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财务的真实性;请权威的审计机构开始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并设计,同时从真实性、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事业单位在实现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内部活动来执行本单位的各类业务,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通过强化内部活动控制力度来确保内部活动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可以构建针对性的内部活动控制制度来规范内部活动,在完善、科学的制度规范下,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类内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依据。制定内部活动控制制度需要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撇开实际高谈阔论,以此确保制度可以有效支撑内部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最大限度上符合事业单位活动的实际要求,事业单位可以选择在企业化管理的基础上构建“预算—资金”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构建活动制度,实现内部活动业务与相应预算的有效衔接。
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需要确保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因此需要科学、完善的内部监督、审计机制。一些事业单位现阶段并没有符合实际内部活动需求的监督、审计机制,由此导致内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受到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首先需要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不足,随后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内部活动监督机制。
预算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的重点工作环节,只有确保预算的质量才可以确保下一步内部活动顺利进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内部监督、审计进行强化,具体表现在相关制度与活动中,坚决杜绝违反乱纪行为给事业单位内部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
企业管理属于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不断地时间与探索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事业单位往往习惯了政府体制下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面临市场环境当中全方位的竞争环境,原有的治理体制、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市场竞争背景下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要求事业单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需求,防止风险的发生,使公众对事业单位拥有好印象,同时事业单位也需要为公众提供更加有效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