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都玲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清远分行
在当前的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除了基础的农产品结构之外,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也形成了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金融产品产业。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将农户与企业和中间渠道等连接起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农业产业链金融就是以农村产业为基准在金融机构的连接下与其他企业之间形成的合作产业链,能够实现多渠道的产品销售和产品开发,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服务链。
一是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将当地的农村资源进行整合,以农产品为依托,在金融企业以及加工企业等多种产业结构的融合下,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开发、加工以及销售,形成联合性的农业产业结构链条。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农产品的大力销售奠定基础。
二是促进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化。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产业势必会带动周围工业、人力、金融企业的联动。在多种形式的产业结整合下,各地的资源会主动的向农村地区发展,尤其是相关人才的引进,更是会促进当地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优秀的人力资源基础。此外,农村劳动资源的优化也会带动农产品资源的优化,在科研和技术的支持下,势必会带动新的产业和新的服务链条,这种可持续创新的模式,为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化奠定基础。
三是促进农村地区的金融经济。在政府的推动下,商业银行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项的金融支持,其中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融资源较少的问题,还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金融基础,解决了不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为当地的金融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初级农业依靠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导致农业风险不可控制,相应的会导致农业经济的脆弱性。尤其是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产业,受到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影响更大,在天灾和疫情的影响下,很多种植业和养殖业遭受的风险无法估计,农户受到物质和精神的损失更大。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的脆弱性还表现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销售受阻等方面。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受到交通限制和文化限制,虽农产品优良且具有极佳的营养价值,但销售无门。各种形势下的风险因素都表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脆弱性。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就要解决相应的不可控制因素,将其由高风险降低为低风险。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少不了商业银行的支持,但是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农民地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其中小额贷能够解决部门农户经济薄弱的基础。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缺少抵押物,小额贷就在眼前,却依旧没有办理相关业务。农村地区的农户大多数依靠土地作为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但是土地属于公有,不属于个人资产。没有抵质押担保,银行也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的贷款服务。这也是导致农村地区贷款难的问题。
我国保险行业稳步发展的今天,多样化的保险业务在城市内已经普及化。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中,保险业务的种类依旧较少。因为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地区的经济起不到支持保险业务大力发展的动力。而且农业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保险也很难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很多农产业受到灾害的时候,都不在保险赔付的范围内。像是受到旱涝灾害、蝗虫灾害以及火灾损失等等灾害,这些灾害一旦发生会对农户的经济损失造成重大的影响,但是在投保下,保险的赔付较少。此外,大多数农户也没有投保的意识,尤其是在保险制度不健全的农村环境下,农户面临的保险环境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农业产业链的建立需要一个完善的流程,以农业为依托,在金融机构的连接下与当地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这种以利益为主要连接形式的组合,能够相互促进,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农户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很难在整体的产业链中起到正常的沟通作用。从风险承担来看,企业的连带担保意愿较低。一旦合作中出现相应的风险事故,不仅会影响到合作的继续,还会让农户遭受巨大的损失。
一是要树立“双赢”的观念,商业银行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村地区的发展特点为服务提供的基础,在建设合作伙伴方面,不仅要以当地龙头企业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当地的农户也要一视同仁。坚持多边合作,以农户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为农产品产业链提供发展渠道。
二是要建立起“协同”的观念。当前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建设还不完善,很多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还没有深入到农村偏远地区去,导致部分地区金融服务对象较少,很难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现状整合起来,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链条。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该联合当地企业以及同行业金融机构,将网点扩散开来。并且在业务发展方面要与当地的农产品市场经济相接合推进涉农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拓宽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来源。
三是要树立科学观念,提高信息化水平。当前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即使是农村地区也有了网络,5G网络信号的覆盖下,当地的农村经济也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农业的结构,开拓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新内容。当地的精通机构也要积极地响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建立“用户+云+终端”的金融服务模式,拖动金融机构与农户的线上互动。开展人工智能等大数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金融机构的服务平台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尤其是客户维护和客户开发方面,更要实现“互联网+”的形式,在线上开拓核心用户,打通公私业务边界,实现真正的线上销售模式。
金融机构也应该借助便捷的网络基础,优化服务办理模式,将复杂的人工平台窗口的办理步骤进行优化,让客户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自动化的业务办理模式。优化银行审批环节,改进原始的审批复杂形式,开拓网络资料上传功能,实现审核步骤的透明化,满足和客户跟踪审核环节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办理模式,开拓远程综合性服务的领域。
一是农业产业链的建设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下,产业链之间也需要相互磨合是完善。在现有的“银行+核心公司+上下游配套公司”的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作为整个模式的重点需要具备极佳的发展优势和前景。也就是说在挑选核心企业的时候要选择与当地的农村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在建设服务产业链的过程中需要改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支持。此外,上下游的配套公司也需要与核心企业之间具有长期合作或者是坚实的利益链条,能够在同一个方向上努力,大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机构则需要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上下游配套公司的整体运行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例如,针对业务开展农产品链条中出现的电子商务、企业上下游综合支付平台、网上交易市场支付平台、订货销售管家平台、电话钱包等;要以其实际发展需求为内容,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业务。
二是“银行+农户+核心企业+下游商家”的融资模式;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背景下这种融资模式的出现是必然趋势,这种形式的融资为当地的政府扶持振兴乡村的计划提供了相应的支持,解决了农户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核心产品销售问题,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经营的风险,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此外,也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在农业与金融机构的带动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不用担心资质问题,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金融机构提供的便捷服务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顺畅。开通了农户、企业的连接渠道,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贷款种类包括:农户贷款、家庭农场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
三是针对市场的发展特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要依托于农产品的流通建立另一种融资模式,为市场内的企业和流通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依托于“市场+内部商户+农户”的融资模式的建立,解决了市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资金链问题。以当地的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特征为核心,对当地的农产品特点以及商户的流通速度为判断依据,提高融资综合金融服务。为市场提供贷款项目,为商户提供理财支持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业务等。
一是要把握好“链”的市场分析方法。根据市场需求找准农产品营销的信方式。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因此,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推进营销变革,就要以农业链为依托,找准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痛点,对其进行分析。从农产品流通种类、流通速度以及客户需求大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面对大规模的客户群体,开拓新的产品业务,延伸业务的下限,拓展种植规模,加大工厂的生产力度等等。分析市场需求,农产品的种植需求提供必要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内容。基于营销角度,优化企业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加快某样单品的生产力度,提供更便捷的生产环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等等。而农产品本身则需要以市场为依托,加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技术,降低其种植风险。
二是要善于运用源头的分散营销,寻找核心顾客。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要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在政府扶持的相关项目中,要带动当地的企业与农户进行产业结构的合作,深入到农村中去,将市场需求和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导向,为农村的产品经济提供重要的信息,让农户把握农产品发展的关键点。以当地龙头企业作为源头,在企业的销售渠道整合下,起到带头作用,联动周边的中小企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相应的支持。
三是渠道的创新利用。在原有的销售渠道上进行创新,在不改变线下渠道的情况下,依托于“互联网+电商”的销售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实现多企业的联动,为农产品的可行性营销渠道创建新的途径,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多元化。顺应当前发展的新模式,依托于金融服务机构,开创新的发展渠道,建立线上线下、城乡、国内外联动的机制。解决农村地区销售困难,产品流通渠道受阻的现状。不断提升网上渠道的优化,优化客户服务体验。
一是保障合作机制的创新。首先需要对信贷主体进行资质审查,确保他们具备贷款的资格,然后还需要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他们具有还贷来源。随着农村信贷体制的改革事业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担保形式也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农担合作、林权抵押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继续拓展风险分担和补偿制度。比如,可以通过政府增信的形式,或者是企业担保的模式,也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的形式,总之,就是要增加担保主体,形成联合性的担保体系,这样就可以对信贷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而且,农业产业链本身就容易出现风险,整体的风险防控能力较差,所以也要控制好授信额度,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农村的生产潜力。
二是对业务办理过程进行改革。要坚持“审慎合规”的基本方针,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可控、集中管理、高效审批”的基本要求,大胆创新业务办理流程和方式。对于重点客户,可以采用“一次审核、一次审批”的联合授信调查等方法,将贷款审查审批流程、担保续保等环节整合起来,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积极利用网上银行的现代化综合金融服务,创新小额信贷、特色产业贷款等特色产品,提高网上服务的效率。在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多元化的同时,适时地制订和修订匹配、约束和规范的信贷体系,并对其操作过程和风险控制进行持续优化,以增强其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强化风险防范。要强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动态分析、深度研究、立体监管和全方位的预测,并根据产业和产业链的特点,构建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而且还需要针对客户进行申请业务的全面审核,尤其是信用调查,确保客户具有信贷资格,而且还要保证申请业务具有足够的合法性。这就要对行业范畴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结合客户的经营现状,明确存在的各类风险类型。比如,客户所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关联企业的发展情况,是否具有还款来源,担保组织的资格等等。为了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有必要引入现代科技进行优化。比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等,都可以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信息化水平。此外,还要结合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特征,进行信贷风险制度的建设,为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从技术、制度以及人员等多个层面,推动产业风险防控的信息化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