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斐莹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范围指的是,在一定周期内单位所开展的经济业务活动,保证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全面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主要指的是对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合相应的发展标准完成工作控制,从而满足各项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同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手段,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行政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内部控制有效降低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保障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性。
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主要性质来看,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活动控制的过程,作为在事业单位内部创造控制环境的核心条件。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助力事业单位更好地行使各项权利与职能,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定期召开财政会议,约束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基础建设工作,对资金的流通情况进行排查,严格审核各项合同条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岗位之间的协调沟通,引导事业单位各部门共同参与到内部控制决策制定,优化内部审计方案,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监督管理,做好各项工作评价,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提供数据支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障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分析当前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管理层在事业单位未来发展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以内部审计文件为参考,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独立存在于事业单位工作体系之外,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管理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手段,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中,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针对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审计任务,制定出科学的审计方案,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及时纠正事业单位经营决策偏差,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
由于当前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到位,导致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风险问题,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部门,日常工作开展仍然采用传统的财务制度,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超支严重的问题,在各项资金支出阶段缺乏权威性的制度约束,引发多样性的财务风险问题,内控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单位缺少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内控工作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为账款记录、账目计算和数据申报,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组织机构的基本了解,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缺乏合理的人员配置,投入的经费有限无法实现对各项财务流程的全面监管。一些事业单位可调用的财务人员不足,存在不合规的职务兼任现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无法实现岗位责任分离,业务办理人员、资金保管人员之间存在职务交叉,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人员工作开展缺乏有效制约。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选拔的监督人员从财务部门进行挑选,缺少工作独立性,无法保障内部控制管理质量,虽然一些事业单位创建的内部审计机构,派遣专门的审计人员负责,但由于专业素质不足,无法针对会计管理的缺点和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业务评价缺乏公正性。由于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资金预算、资金使用等工作,资金获取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形式,延续政府采购机制。而事业单位领导层认为由国家行政单位和相关政府组织完成各项工作,不需要开展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的性质混为一谈,以上错误观念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出现偏差,不利于事业单位各项审计工作的落实。
内部审计机构是独立存在于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监察部门,其主要工作开展的目标是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管理,参照国家推出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业务活动内容进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活动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采用实地考察的形式对业务流程进行客观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徇私舞弊问题的发生,需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建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当前事业单位只有一部分主管部门单独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大多数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缺少与之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从而导致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职务,一部分事业单位将内部审计机构规划的纪委工作室之下,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只有省级以上事业单位才勉强构建一个有待完善的内审机构。
想要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首先需要成立内部资金使用机制,保障各项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我国各地事业单位所建立的会计控制制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有权利针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情况,结合国家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标准,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工作条款的顺利执行。以管理制度为基本载体,结合社会发展情况优化事业单位经营模式,规范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各部门采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方式,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内部管理流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构,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做好工作职责和岗位权限的划分,降低事业单位经济财产损失,预防可能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规范事业单位会计部门的工作行为,将各项财政资金用到实处。当业务流程出现财政失控时,及时找到自主控制的核心关键点,定期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开展道德培训,在事业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做好预算管理,根据各项费用支出分析,完成资金拨付,优化报销审批流程,避免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核算、支出错误等问题。其次结合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现状,建立自主控制目标,构建现代化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需要承担的管理职能,做好组织责任权限划分,采用责任分配制进行职能授权,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彼此监督,采取授权批准制度满足职务分离的管理要求。
由于会计人员开展的业务范围较为广泛,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内容十分复杂,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全面提高基础性会计工作质量,加强对会计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财务部门的工作规范,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性,提高事业单位资金流动的稳定性。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电算化辅助系统,严格规范各项会计工作流程,对会计业务进行精准核算,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保证事业单位各工作岗位之间相互牵制,有效预防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问题。
想要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需要成立科学有效的经济预算管理制度,扩大预算工作范围,使财务预算能够涵盖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了解在一定周期内,事业单位资产的收支情况。在完成预算工作后才能进行资金支出,有效降低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预算不足风险问题的发生,使各项预算工作内容要全面落实到单位内部各部门工作开展中,全面提高事业单位预算制度的可行性。完成预算评估后,要对实际金额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最终的预算结果符合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开展的实际现状,有选择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享预算内容,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预算追加机制,应对业务工作中的资金需求。
健全与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特点相符合的会计管理制度,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审核监督,采取财务授权制避免资金随意支出,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控制管理水平,严格审核各项资金支出情况,优化财务运行流程,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全面管理。明确各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一些关键的管理岗位要由专人负责,为了保证管理流程的公正性,可以采用轮岗制度,完善事业单位资金内部审核机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真实记录。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层存在内部审计认识偏差,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未设置专业的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方案过于陈旧,导致现代化审计工作流程不准确,因此,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审计手段,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属于经济管理的主要环节,对业务活动开展流程进行全面监督,内部审计方案的制定可以通过信息媒体的便利性,要求政府行政机构共同参与,定期开展监督培训,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层、工作人员、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认知,共同参与到审计方案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保证审计流程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改变传统的审计工作思路,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能够全面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在事业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明确单位资金的主要流向,采用复核审计法对各部门的业务开展进行对比分析。审计方案要跟随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果,在项目审计开展的过程中,将多种审计方案进行综合运用,创造多元化的审计途径,保证内部审计的针对性。
想要保障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协同性,就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各项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对单位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协同管理的认识,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合理运用。通过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双系统建设,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障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同时,加快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彼此互动、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全面提高对外公共服务质量以及内部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双向协同的促进作用。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了解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有效预防各项财务风险,通过内部监督与控制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同时要结合相关数据文献,对当前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每年的审计工作大会,都要提交审计报告完成对年度工作的综合论述,评价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层以此为依据作出相关发展决策,做好人员调动安排,采用轮岗制进行审计岗位调整。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综合评价报告的数据内容,要与实际财政支出相一致,通过最终监督结果的分析,对当前内部控制体系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对各项工作开展进行跟踪落实,保证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全面提高单位整改效果,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落实,需要审计人员将整改内容总结成评价报告,提交到事业单位管理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其执行主体为工作人员,因此,需要加强对专业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召开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审计人才,事业单位需要组织相关负责人,到其他单位进行跟踪学习,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明确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定位,保证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完善工作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单位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氛围,加大责任惩处力度,对优秀职工给予奖励,同时对不合格职工采取降职、减薪等手段,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杜绝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发生。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审核和系统分析,明确业务开展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助力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事业单位管理层需要提高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全员参与到相关制度方案的确立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协同作用,满足新时期的经济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