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的文化变迁与传播

2022-11-13 03:49
戏剧之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舞台文化

李 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桂林 541001)

2007 年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在2 套推出第一支频道形象广告片《舞台篇》。广告中一个颈围红色方形围巾,身着碎花红袄的中国北方女孩出现在山野间、村落里、小道上、红墙下,同一个舞姿跟随变换的场景在中国民族音乐《蓝花花》融合古典音乐和西方爵士乐的背景音乐下不停旋转、舞动,配合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时间风靡全国,成为业界口碑的经典,影响持续广泛。广告播出,观者皆受鼓舞、启发,在广告视觉呈现的关键要素中,舞台如影随形,而舞台的形成是根据舞者对自我所构舞台的认同与享受,舞蹈时伴随在舞者身边的舞台“瞬间形成”。随着记忆的翻滚,回首儿时,奶奶牵着笔者第一次站在街角看秧歌的时候,笔者便悄悄地对这方“桃花源”充满了向往与兴趣。

一、生活与舞台

(一)锣鼓敲起,街头巷尾成舞台

儿时只要到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巷子、街道、牌坊旁、十字路口等地方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不由自主围成的圆形轮廓让大家都可以伸着脑袋一睹这娱人的热闹与欢愉。地秧歌中变化万千的手绢和红绸、跑旱船中一桨一船的协调配合、踩高跷的娴熟技艺、大头娃娃的幽默诙趣、威风凛凛的少年拳、活灵活现的舞狮舞龙、新颖别致的打花棍,那个时候笔者被这样的场景、妆容、服饰、音乐、歌词、动作深深地吸引。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表演队,初一开始在本村几个重要“舞台”(十字路口、牌坊边、村委会等)进行表演,而后经村落之间友好商议,在某一天进行走村串村表演。无论是本村还是外村的节庆表演,都会在约定俗成的固定地点进行,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人流量大,村民闻讯而来,聚集速度快;其次依照传统在固定场所进行表演,村民习惯性养成;最后这些表演场地(舞台)听讲述者王景兰(笔者奶奶)说也是之前祖先、祭祀的重要场所,只是时间久远,庙宇不复存在,但是人们依旧亘古不变地承袭对神灵敬仰、缅怀祖先的祖制,锣鼓喧天中诉说和祈求风调雨顺。

秧歌表演队在巷子、街道、牌坊旁、十字路口、村委会等聚集汇演,这样的场所形成的“舞台”立竿见影,效果显著,舞台具有随意性、便捷性、快速性。表演队所在之处舞台马上形成,表演者不受场景限制,锣鼓声起马上进入角色,观者也不受环境影响,集体不约而同地听着、笑着,精彩时还吆喝。村落、族群长期共同处在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生产、劳动,街头巷尾瞬间形成的日常性“舞台”,潜移默化感染着村民对村规、民俗、民风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依赖。

(二)地头麦场,明灯九曲缀舞台

每逢正月十五夜晚家乡(河北邯郸)都会开启声势浩大、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的转九曲。转九曲又称转灯,是北方中原地区汉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祭奠文化艺术活动,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技艺性、传播性、教育性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社火文化交流与互动形式。转九曲为民间祈福求财、驱邪祛病的游乐灯阵,具有程式性,在规定吉时才可进行。仪式起,首先鸣炮者在前鸣放炮竹数响,寓意吉时到,礼花燃,随后开路的锣鼓队开始敲打,锣鼓队、双龙在阵中进行游行、表演,民众随双龙尾后簇拥而行。

转九曲通常会选择一片宽敞的平地,村民依地就势搭建九曲阵,将几百根木桩等距栽成四方形阵图,木桩之间用线、绳、绸布等方法相互连接,形成弯曲的小道,没有回头路。仪式活动的一大特色“台中台”,九曲阵以平地、麦场为舞台,表演者以阵为舞台,舞台自建而成,仪式结束便拆除,舞台具有暂时的固定性,村民可根据需要选择仪式的举办地,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舞台”场地可以经协商进行变换,由于场地一边烟花燃放、一边活动同时进行,对场地要求大,而且每个立杆上面添置灯盏,为了“舞台”的适宜性与安全性,所以场地一般离村落有一定的距离,一般都会在秋收的麦场进行。

(三)咿咿呀呀,村落庙会聚舞台

看大戏是村落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而家乡的赛戏因其表演原始、韵律简单被称为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活化石,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儿时秋收后或节庆时,奶奶(王景兰)会拉着笔者带着小板凳到村里戏台看大戏,奶奶(王景兰)没有读过书,但是通过看戏也可以明白演的是什么,唱的是什么,而且跟着大戏的情节起伏进行讨论和评价。

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戏台(在此小节中把戏台称为舞台),这应该属于现代“舞台”的雏形,是实际生活中真正意义的“正式舞台”,“舞台”一般建在村落的中心位置,由每个村委或村民集资修建而成,“舞台”离地面高度一米左右,都是请外地的专业建筑队用红砖砌墙而成。印象中哪个村子如果没有“舞台”,仿佛没有话语权与存在感,证明当时戏剧在村落的文化发展、民众的业余生活中地位不容忽视,而且戏台的旁边或周围会有庙宇的存在,舞台的存在为祭祀祈福、休闲生活提供场所,也是民众情感寄托与丰富心灵的一种方式。近些年由于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开以及电脑、手机、网络的发达,很多年轻人不喜欢、不关注、不理解中华传统戏剧文化,所以这些“舞台”或被荒废、或被堆放垃圾、或被其他外地人租赁居住。面对这样的“舞台”审视记忆中的繁华,内心百般滋味,保护与传承说起容易,如何做任重道远。

(四)经济发展,城乡剧院新舞台

记忆中儿时和青少年时期小学、中学的艺术娱乐活动甚少,只有小学阶段的六一儿童节、校文化艺术节,中学阶段的县级文化艺术节会演等活动。每到这些节日各个学校都会倾力打造艺术作品送至县教育局进行选拔,入围后才有机会登上县城的剧院,这样的舞台具有仪式感、庄重感、可观性与舒适性,增强表演者的主体作用。家乡的剧院分为上下两层,可同时容纳演员、观众约三百人左右,舞台上有灯光、主舞台、侧幕、候场区等设施。20 世纪80 年代县城能够拥有这样多功能的剧院可谓一件大事,剧院不仅可以进行文艺演出活动,而且还承揽电影放映、会议等事宜。剧院舞台的形成为生活品质的提升注入新的动能、新的活力,而且剧院文化彰显国家对艺术发展的重视,展示地方区域的经济实力水平与民众对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

(五)国家昌盛,文化自信大舞台

笔者离开家乡见到、体验和登上太多的舞台,正是这样许许多多的“舞台”让笔者走出家乡,走进城市、走入国际,这些丰富的实践经历对笔者如今的专业发展与学术思想都有深刻的影响。西汉长安上林苑平乐观的角抵百戏、宋元杂剧表演场所在市井生活中的勾栏瓦肆、清代后期英侨集资的欧式剧场兰心大剧院……舞台相伴百姓生产生活而生,舞台文化的逐渐发展离不开城乡、城市的发展,舞台也是服务民众的文化场地,也可以说城乡、城市的文化发展是舞台价值所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任总监列奥波德·达姆罗什曾说:“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它的剧院就可以了。”每个国家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悉尼歌剧院”,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千个剧院舞台的“标杆”,是典型的文化设施,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标志,是国家科技的体现与创新。

(六)全球一体,世界看中国舞台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的作品《中国大舞台》中唱道:“中国大舞台,五千年龙腾虎跃演不衰,中国大舞台,指引那五洲瞩目齐喝彩。”千年巨变、沧海桑田,这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实践精神,这里有“一个大国‘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春贺词中说道:“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这些突飞猛进的巨变让世界不停地关注中国发展,许多国家希望能够有幸踏上中国腾飞舞台的列车共享美景。从乡间“约定俗成的舞台”到“城镇剧院的舞台”,从生活小舞台到中国大舞台,无论中国舞台的灯光多么璀璨,诸多令人喜悦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默默奉献的千千万万的平凡工作者。在这些光荣面前,我们都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在全球一体化高速发展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引领未来。

二、文化与舞台

(一)舞台的符号与记忆

从韵味无穷的舞台楹联中、从千年流传的诗词歌赋中直接与间接感受着曾经舞台的绰约多姿、流光溢彩,舞台随着窗间过马的岁月并没有消逝而保存下来,不论皇族贵胄的饮宴、仕族乡绅的节庆,还是文人雅士的消遣、布衣芒履的庙会,他们对舞台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足见其在各个时代、各个时期的价值以及领导者及文人墨客对其地位的珍视。舞台是文化符号与族群记忆的载体和形式的物化转换,是民众个人或族群集体日常生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世界的外在体现,也是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乡村的街头舞台、麦场的仪式舞台、庙会的戏剧舞台、城乡的剧院舞台、省市的专业舞台、国际的中国舞台等六种不同形式的舞台,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就具有较强的记忆与识别功能,拥有内涵符号的舞台是一代代人心中对记忆的回溯和现实的认知,也是地域文化代表中特殊内涵与意义符号的存在,具有符号的现实性与记忆的抽象性。

(二)舞台的文化变迁

怀特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源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则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技术变迁会引起一系列的连续变迁;生态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文化变迁。”。而博厄斯提出“现存社会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两段话向我们阐述任何文化的变迁需要动力因素,而动力因素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影响。科技带来生活的便捷也掺杂着对传统的“毁灭”,手机、电视、电脑、短视频等以及5G 时代的全覆盖属于外部原因;个人内心对现代科技便捷生活的渴望和先进文明的赏识,这属于内部原因。人们不愿意再拿着小板凳到村头、戏院看大戏,而是坐在家里捧着手机、对着电脑、看着电视了解一切事物,村落的老戏台被搁置,一些传统“舞台”慢慢失去文化价值。

(三)舞台的时代情怀

一个时代的文化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性情,更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和情愫、生活品味和精神世界,发展中能掀起波澜、拥抱情怀的始终还是文化。舞台随着时间、科技的发展,片段式的记忆被封存或逝去,属于一代人或一个时期的情结被“终止”,重新展开是一页新的画卷。“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旧更替是发展趋势与必然,只有发展与创新,文化才会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属于各个时代的舞台情怀之火永不熄灭,它会以另外的方式留存或重新出现在新的舞台上容光焕发、春意盎然。

三、结语

浩瀚缥缈、姹紫嫣红的大千混沌在真实世界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万丈红尘、人情世故的生命感悟也不可能在生活中瞬间集合,但总有这样一种方式会让你纵观历史长河,品味人生几何。“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我们引用比喻戏曲的两句诗作来形容舞台的神奇与奥妙。长路漫漫,奋斗为先,站在“建党一百周年”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舞台”的征程,踏过万水千山,行遍锦绣河海,无论是生活小舞台还是中国大舞台,我们始终引吭高歌、一路向前。

猜你喜欢
舞台文化
文化与人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春天大舞台
谁远谁近?
我们的舞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