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艳 成明
近年来,陕西省大荔县高度重视冬枣产业发展,紧扣高质量、高效益目标,精准谋划大荔冬枣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全力打造以42万亩冬枣为龙头的百亿级特色高附加值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冬枣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40万亩,设施冬枣规模全国第一;年产量50万t,占全国市场份额1/3以上;年产值60亿元以上,枣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半壁江山。全县建成小坡万亩冬枣示范园1个,新颖、尊天、许庄周家等千亩示范园12个,300亩以上93个,涌现出安仁镇小坡村、伏坡村、范家镇范家村3个“冬枣亿元村”。
1 现状特点
1.1 资源优越 大荔冬枣产区海拔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适宜冬枣生长,所产冬枣皮薄、汁多、果肉脆甜,成熟货架期长,品质好。以“最佳优生区、设施规模最大、成熟最早、品质最优、品牌最亮、货架期最长、标准化最高、效益最好”8大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在全国市场占领着绝对优势。
1.2 科技支撑 冬枣生产标准化技术全国首屈一指,大荔设施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全国领先,该项技术成果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年获渭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大荔县制修订了《冬枣》产品国家标准、《冬枣生产技术规范》市级标准,2019、2020年分别制(修)订了《冬枣标准综合体》《地理标志产品大荔冬枣》省级地方标准,建立了一套涵盖冬枣产地环境、设施建造、栽培管理、分级、贮运、保鲜、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目前,大荔县冬枣绿色认证11.6万亩,有机认证1万亩,成为全市最大的绿色冬枣生产基地。多年来,大荔冬枣未发生一例质量安全事件,产品抽检合格率99.9%以上。
1.3 示范带动 先后在安仁、范家、朝农、羌白建立示范园,按照“政府扶持建园,合作社统一管理,枣农分区管理”的经营模式,高规格、高质量建成有机冬枣科技示范园、省级精品温室冬枣示范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5个示范园,辐射带动全县40万亩冬枣生产基地走向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发挥更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1.4 品牌提升 创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监管联动机制,加强冬枣产品抽检,全面推行“二维码”追溯和“合格证”制度,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全方位、无死角。同时注册了“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和“新禧”“红星”“百果王”“小坡”“村状元”等企业品牌,在安仁镇小坡村建立冬枣交易市场,完善了物流体系;先后在杭州、长沙、成都、沈阳、长春、上海等地举办了大荔冬枣推介展销会,直营店遍布各大城市,与京东、淘宝、天猫、苏宁深度合作,也挺进了高铁、航空领域,更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远销阿联酋、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以色列和泰国等10多个海外市场。
1.5 业态多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扶持和引进集产、供、销一体的冬枣企业,先后培育温荔红建、大元农业、黄花集团、新禧家庭农场等一大批加工销售企业,每年有2 000余人从事冬枣销售工作,保证了冬枣的顺畅销售。建设了电商大厦,发展电子商务328个,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大缩短了冬枣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周期,保证了大荔冬枣鲜食的“酥、脆、甜”口感。
1.6 农旅结合 建设了中国枣文化博览园,建成物流中心、检测中心、电商平台、冷藏保鲜库、枣文化长廊、景观台、冬枣小镇观光火车站、中华枣源、三河枣语主题广场等功能区,营造“车在景中、道在绿中、水在林中、人在园中”的观光产业圈,初步实现了产旅融合。
2 问题及根源
大荔冬枣从1999年开始栽植,到目前已有20余年,分析发展历程,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
2.1 一产大而不强 虽然冬枣已有一定规模,但产业只称得上大,而称不上强。体现在:一是产业定位不明确。对大荔冬枣产业的发展目标、發展规模、优势布局、产业化建设等没有系统规划,导致产业盲目无序发展。而且栽培模式结构不合理,日光温室比例偏低,简易棚体过多,造成销售期相对集中,优质果率低,影响价格和效益,而且时时出现卖难问题。二是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不高。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偏小,枣农科技素质不高,盲从现象比较突出;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滥用现象时有发生,膨大剂、增红剂等违禁药品难以禁绝,冬枣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三是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新技术研发速度不快,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新品种几乎没有,机械化程度不高,智能化、物联网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点片应用,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进程缓慢,绿色、有机及出口认证面积太小,枣农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有机农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意识不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缺乏支撑。
2.2 二产弱而无力 冬枣是鲜食枣品种,二产仅限于做分选、包装、贮藏等粗加工。二产是冬枣产业的短板,从业人员不少,但实力弱、技术水平低,是整个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也与大荔冬枣产业规模极不匹配。体现在:一是龙头企业寥寥无几,规模偏小,没有一家“五上”企业,仅有3家有先进的4S智能选果线,其余均是半机械半手工分选,费时费工,且仅是简单的按大小初级分选,甜度、红度、病虫果等难以区分。二是合作社数量多,但规范化管理的少,组织群众能力欠缺,导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难衔接。三是冬枣精深加工研发转化严重滞后。冬枣长期贮藏技术迟迟没有突破,精深加工产品仅有脆冬枣一个产品,而且只有一个小企业、两个家庭作坊,冬枣精深加工领域大有可为。
2.3 三产多而无序 全县从事冬枣销售的企业、合作社、中介、电商、家庭农场等数量非常多,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表现为:一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力,没有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没有品牌宣传方案,宣传用语不统一,包装不规范不统一,品牌使用混乱,保护监督不到位,破坏品牌公信力的事件屡屡发生。二是对市场经营主体缺乏监督,产品分级不细致不科学,采青上市、以次充好等现象依然不少,特别是电商等个别企业难以监管,为了吸引眼球和博取最大利益,无道德底线乱作为。三是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劳务中介、技术托管、统防专业队等配套服务业跟不上形势发展,导致枣农生产水平难提升,部分无劳力户甚至放弃管理。
2.4 链条长而不融 虽然冬枣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二三产链条完整,但三产之间融合度不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一是缺乏三产融合载体或平台。全县还没有冬枣产业园,大数据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交易信息中心等现代机构均未建立,冬枣销售盲从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旅结合不紧密。围绕冬枣的休闲、观光、康养、采摘、体验农业发展缓慢,冬枣还没有成为旅游商品。三是标准化建设滞后。冬枣从生产、分选到包装、销售等各环节标准制定缓慢,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使用。四是管理体制不顺。按照农业、林业部门的职能划分,农业管水果,林业管干果。以前将枣定义为干果,归林业部门管,但冬枣又属于鲜食枣,质量安全、区域公用品牌等又归农业部门管,两个部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导致管理不顺。
3 思路与对策
面对大荔冬枣产业的发展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冬枣产业,实现冬枣大县向冬枣强县的转变,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优先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壮大产业集群,实现冬枣产业强县富民目标。
3.1 明确发展思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抓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把冬枣定位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面积应发展到70万~80万亩,达到全县耕地面积的50%左右。合理规划棚体结构,按照3:3:4的比例规划,即温室30%,钢架棉被棚30%,其余40%,错开销售期。二是建立涵盖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包装、宣传、推介会等涉及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引领标准化生产。建设冬枣产业研发中心、研发基地。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组装配套形成完整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標准化推进规模化。三是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力争占到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生物有机农药等技术,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果园建设,加快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富硒、酵素等功能冬枣,拓展消费市场。四是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联合社。支持联合社、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户采用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方式,建立利益联接机制,提高枣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
3.2 培育新兴业态,加快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真金白银”扶持政策,吸引省内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冬枣产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改革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培育壮大,对创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给予财政资金奖补。二是对新上4S智能选果线的企业给予财政奖补,每条生产线补贴50%。大力支持冬枣贮藏及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投产,对技术有突破的,要大力奖补扶持。三是加大产业化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对省级产业化联合体、中省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一次性扶持补助。
3.3 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建设 一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全力做好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力争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成为陕西第一区域公用品牌,抓紧制定全县统一的品牌宣传方案,统一宣传专题片,统一宣传用语,统一宣传推介会,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大中城市的宣传推介工作,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二是做好品牌商标、标识的开发,统一包装标准,依法监管和保护。制定品牌使用办法,规范使用行为和程序,引导经营主体申请使用公用品牌,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商标和标识的违法行为。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注册自主品牌,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自主名牌,创建全国著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增强企业核心价值。四是全力抓好质量安全工作,加强基地监管,强化市场抽检,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推行“二维码”“合格证”制度,真正让“大荔冬枣”有户口。
3.4 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产业跨界融合 一是在韦罗高速出口建设国家级冬枣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会展中心、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农资交易、产品加工、科技研发、文化展示、配套服务和金融支持等10大功能区,把产业园打造成全国冬枣物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播、技术交流、会展贸易中心和引领中国冬枣产业发展的“航母”,推动冬枣全产业链开发,推动三产融合,引领冬枣产业升级转型。二是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校地合作、院地合作,共建创新技术平台,支持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推动科学研究,支持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扶持开发新特产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大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创意农业发展,建成一批示范园、示范点,促进农旅融合,拓展现代冬枣产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四是积极举办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枣花节、冬枣论坛等活动,开展书画、影视、戏曲等文艺创作活动,讲好大荔冬枣故事,传播黄河农耕文明。
3.5 完善营销网络,加大市场开拓 一是扶持产地市场建设,按照“专业市场+产地市场”的思路,建好一个专业化大市场,配套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支持市场冷库和选果线建设,尽快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带动有力的县乡村三级产地市场销售体系,方便果农就近入库分选销售,改变田间地头混级混装销售模式。二是加强品牌店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大荔冬枣直销店或专营店,有针对性制定市场拓展对策措施,细分市场及消费群体消费特点,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发高端市场,支持冬枣出口,努力构建市场消费新格局。三是推动“互联网+”运营模式,推动电子商务销售,利用京东、淘宝、天猫、快手、抖音等平台或网红等新型业态和交易方式推广、直销大荔冬枣。引进期货交易,定期发布供求信息、价格指数,提升市场话语权。
3.6 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产业提供组织保障由主管县级领导负责,建立冬枣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农业、林业等部门资源,协调协商解决冬枣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以农业、林业部门的技术骨干为中心,组建冬枣产业发展专家团,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破解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为冬枣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整合交通、发改、水务、教育、自然资源、扶贫、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将支持重心向冬枣产业倾斜,共同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服务。
安晓艳,成明,陕西省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邮编715100
收稿日期: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