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秀春 张龙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国北京从2008年梦圆到2022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之城”,始终将可持续性作为申奥、办奥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性原则,致力于以更优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以更大的公众参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优先,绿色环保,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愿景目标。2015年7月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绿色办奥,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在场馆建设、碳中和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努力践行绿色奥运理念。
1.充分利用现有场馆
奥运场馆建设耗资大、周期长,对赛后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要求较高。北京2008年奥运会在充分利用1990年北京亚运会场馆基础上兴建了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一大批奥运场馆。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中坚持节约资源、节俭办奥理念,充分利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遗产和其他已有体育场馆设施,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大奥运赛区共需要的25个场馆中有10个为已有场馆。
如,作为举行北京2008年奥运会游泳、跳水等项目的国家游泳中心,即“水立方”,经过改造升级,在泳池上建设冰壶赛道,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冬奥赛事结束后,它又可迅速还原,为大众游泳健身服务。又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的五棵松体育中心,是作为篮球项目的比赛场地,现在通过对原有设施升级改造,可以实现6个小时内完成篮球和冰球两类比赛场地的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五棵松体育中心在实现“篮转冰”中,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術,这在冬奥史上尚属首次。该技术与传统制冰方式相比,能耗降低40%以上,且在制冰中不产生污水,不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在场馆赛后利用方面,北京冬奥组委也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进行了规划。如,三大赛区冬奥村在比赛结束后,将会因地制宜,继续“发光发热”。北京冬奥村赛后将与首都建设规划相协调,成为北京市高端人才公寓,为北京人才引进提供住房保障;延庆冬奥村将被改造为度假酒店;张家口奥运村将改造为酒店式公寓;首钢滑雪大跳台在赛后将转型助力全民健身、举办商业文化活动,将作为首钢园区转型发展的标志,成为新时代老工业复兴的新地标。
2.实现碳中和目标
北京冬奥会在筹办过程中积极践行低碳理念,通过实行减排、补偿等措施,实现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用实际行动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所有场馆的常规用电需求皆由可再生能源进行供应,主要通过张家口地区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种方式来实现。在建筑材料选用时也坚持节约优先。国家速滑馆在设计时用索网结构屋顶代替网架结构,减少了3200吨钢材的使用;北京冬奥村在施工中将回收混凝土再利用,既减少了物资消耗、又解决了建筑垃圾占地和污染的问题;三大赛区使用车辆均为清洁能源车辆,有纯电动、氢燃料以及天然气车辆,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低碳出行。北京冬奥组委还建立了交通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对车辆数据的实时监控,实现赛时交通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赛时交通的有序畅通,有效减少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
在努力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北京冬奥组委也探索建立了冬奥碳补偿机制,即通过林业碳汇、企业赞助和碳普惠制三种方式来实现。林业碳汇是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绿化造林工程,将其产生的碳汇量用于补偿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企业赞助是冬奥会合作企业将自己的核证资源减排量(CER)赞助给北京冬奥会;碳普惠制是通过微信小程序,记录用户在日常行为中的低碳行为,在补偿冬奥会碳排放的同时也引导大众践行更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3.提升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以北京冬奥会筹办为契机,北京市与河北省加强京张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成立京津冀协同领导小组,实施治气、治沙、治水三大工程,有效改善了京张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推进燃煤锅炉改造,提升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普及率,优化能源结构。2016—2020年北京市完成了2252个村、2.3万余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控制机动车排放,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治沙方面,通过人工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对风沙源进行治理。2015—2021年期间,北京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3773公顷,森林覆盖率增至44.4%。在赛区和附近地区也进行大面积的人工造林,既提升了冬奥赛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生态遗产。2016—2021年,崇礼区共计造林面积129.1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1.53%,其中奥运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1.02%。
水资源保护方面,京张地区开展小流域建设,小流域进行生态清洁和水土流失治理,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和流域水环境提升;建设绿色走廊工程,对河两岸生态带进行修复;开展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巩固黑臭水治理成效。
二、融合互促,区域联动,建设体育强国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的发展与国运兴衰高度关联。相关数据表明,预计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带动各方面建设,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北京冬奥会筹办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契机,可以有效带动京张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享升级,实现冬奥会成功举办和区域发展的双赢。
1.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筹办冬奥会期间,北京和张家口两地大力完善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张高铁、京礼高速两条交通要道相继投入使用,在满足赛时交通需要的同时,也为京张区域互联互通打下基础。
京张高铁从北京清河站至张家口太子城站仅需50分钟,大大缩短了各个赛区之间的通行时间,有效缓解各赛区之间的交通压力,减少因交通产生的碳排放。京张高铁通车,使得张家口进入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发挥了重要的联通功能。京张高铁将张家口与北京这一超过2000万人口的潜在客源市场连接起来,北京市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到张家口体验冰雪运动、感受长城文化与草原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张家口地区冰雪、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借助两地便利的交通和丰富体育文化资源,可以形成以冰雪运动、文化休闲、生态康养为核心的多元产品体系,促进资本、技术、人才在两地区之间的流动,加快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进程,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与此同时,京张高铁与张大高铁、张呼高铁相连,从北京至呼和浩特仅需2小时20分钟左右,从北京至大同仅需1小时40分钟左右。构建起西北地区进京的快速通道,对于实现西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发展互补互促
京张两地立足自身定位,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两地在冰雪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逐步建立起两地互补互促的产业体系,促进地区经济不断发展。
在冰雪产业方面,北京作为首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延庆地区和张家口地区在住宿、餐饮等方面提供支持,提升两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延庆地区积极探索“冰雪体育+”模式,借助冬奥会举办,冰雪运动方兴未艾的契机,将冰雪运动与旅游、赛事、教育、科技等相关产业进行联动发展,尤其是民宿产业发展迅猛。2017年以来,延庆已拥有120多个品牌的精品民宿,为当地村民增加财产性收入1200余万元,带动村民就业超过千人。
张家口地区则以冬奥会为引领,着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已拥有7个国内顶级滑雪场、169条雪道,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三万人。张家口市还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冰雪装备研发和制造企业,冰雪装备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张家口地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连接区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依托张家口市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推动建立了跨区域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实现了三大赛区所有场馆的照明、运行等常规用电需求都由张家口市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满足。
这可以说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所有场馆赛时常规电力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供应。张北能源工程在满足冬奥用电需求的同时,也为北京其他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供应,实现了京张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3.公共服务统合升级
北京冬奥会对三大赛区公共服务提出“三个赛区、一个标准”的要求。北京作為首都,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通信、住宿、餐饮、医疗等领域对延庆和张家口地区进行全面帮扶,使两地公共服务水平获得较大提升,逐步实现京张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在通信领域,以各大赛区为核心,完善重点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至2020年底,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共搭建31个5G宏基站和3套5G室内分布系统,河北省共建成2.3万个5G基站,张家口赛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在酒店餐饮领域,采取结对帮扶政策,北京市将一大批有酒店管理经验的人员调派到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对口酒店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提升酒店在外语服务、客房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对从事餐饮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工作规范、原材料供应等多项内容的培训,全面保障冬奥会食品供应安全、稳定、多样。
在医疗领域,北京和张家口制定了一系列医疗资源共享政策。北京市包括北京中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在内的60家医院与张家口市48家医院进行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专家人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建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赛时作为张家口赛区的定点医院。这不仅有助于张家口地区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将辐射周边五大省区,实现发展水平的统合升级。
三、共建共享,持久惠民,建设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冬奥筹办与健康中国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传扬奥林匹克精神、引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等,使北京冬奥会持久惠民,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1.传扬奥林匹克精神
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珍视的价值理念。这一精神价值的传承是人类永续发展、和平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北京冬奥组委与教育部成立奥林匹克教育专项工作组,通过开展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和宣传冬奥理念来向大众传扬奥林匹克精神。全国涌现出一批青少年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树立了校园冰雪运动教育的先进代表,推动冰雪运动校园普及,培养青少年对于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的兴趣。组织全国小学生征集冬奥吉祥物冰墩墩与雪容融的故事专题活动,吸引了全国25个省市超过3.62万所学校的1518.2万中小学生参与,各地共收集征文作品466.7万多件。
在宣传推广冬奥理念方面,北京冬奥组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奥运知识和冰雪文化。北京冬奥会展示中心,是北京冬奥会可持续理念和成果宣传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推广普及冰雪运动的大课堂。至2021年6月,累计接待8万人次参观。北京冬奥组委还联合北京市委宣传部组建了冬奥宣讲团,面向各界讲述冬奥故事,普及冬奥知识,传扬奥林匹克精神。
2.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北京冬奥组委以体育、文化和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全民参与平台,大力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引导社会公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普及冰雪运动方面,中国在申办冬奥会时就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据统计,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中国共有3.46亿人参与过冰雪运动。“言必信,行必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提前实现。
在冬奥筹办过程中,各地加快冰场、雪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冰雪运动的普及。截至2021年1月,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滑雪场,为大众参与冰雪运动创造了条件。组织了20多项各类群众性冰雪活动,其中“全国大众冰雪季”已举办七届,开展区域逐步覆盖全国,直接和间接参与人数近一亿人次。大众积极参与冰雪运动有力推动了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实施;在推广全民健身方面,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到100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25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570亿元,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更多地被大众选择。
3.营造互助友爱的和谐风尚
北京冬奥会是向全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弘扬互助友愛的志愿精神、提升包容意识、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
在弘扬志愿精神方面,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球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广泛汇聚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力量。截至2021年6月,全球志愿者报名超过100万人。城市志愿服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志愿北京”平台已经拥有440万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在关注残障人士方面,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让无障碍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3.2万个政务和公共服务网站实现了无障碍服务。冬奥场馆高标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城市无障碍建设提供了借鉴,北京和张家口两地政府都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从道路、交通、公共场所等方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无障碍水平。在促进文化融合方面,长城脚下滑雪竞技,感受中国历史的厚重;冬奥开幕恰逢春节,领略中国年文化的神韵;开闭幕式、吉祥物、火炬等饱含的中国元素,时刻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双奥之城”在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融合互鉴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网,作者邹秀春系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龙系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