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华
(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昌东管理中心,江西南昌333100)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长,公众出行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当前,已建的高速公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养护管理工作也同样重要,一旦忽视就会导致高速公路的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同时,由于部分早期已建的高速公路已经损坏,致使其提前进入大修期,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已然迫在眉睫。
合理的养护管理,不仅能够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降低资源的消耗。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不确定性强,具有时效性、强制性等特点,有别于一般项目的养护管理。现阶段,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同的公路养护管理规划,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些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规划意见,但仍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以“建、管、养一体化”模式最为多见,形式相对简单,存在诸多不足,使某些高速公路病害不断恶化,急需提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
自行养护管理模式是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养护管理单位、养护施工单位属于同一部门,养护作业队伍由养护管理机构领导和管理,这种自给自足的管理模式,设置垂直式管理机构,单位内部设有工程技术部门,负责高速公路全线工程的养护工作,沿线管理处分设工程技术部、养护中心,养护中心负责公路养护工作,技术部负责公路检测、清障、伤害防护等工作,以此形成自上而下的逐级管理体系[1]。
自行养护模式优点是对建设队伍、设备的去留容易解决,各责任人对负责线路情况熟悉,养护过程中的针对性强,缩短了养护工作时间,管理上最为便捷,减少了中间环节。缺点是实际的养护管理工作中机构臃肿,全部工作均由上级安排开展,无形中增加成本,有违现代市场化管理发展趋势,缺乏竞争,容易滋生惰性,养护技术难以提升。
总的来说,自行养护管理模式属于自己管理、自己养护,养护规模相对较小,养护队伍的专业水平有限,养护成本偏高,已然不适应现代高速公路养护发展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经营机构不会应用此模式进行养护管理。
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是将养护管理职能、养护工作分离,构建市场化管理制度,改变传统养护管理模式,采用招标的方式找到更专业的养护公司进行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此种管理方式属于扁平式管理模式,公司设立工程技术部,全面负责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包括养护计划的制订、养护资金管理、养护任务组织等,其沿线设立三个分理处,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养护工作,包括巡查、质检、养护施工工作考评等,督促养护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形成各负其责、各管其事的平行式养护管理体系[2]。
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养护人员、机械设备的费用支出,引入了市场竞争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养护成本较低。但养护信息沟通受阻,养护监管难以把控,应急能力不足,需要公司配备充足的养护人员、机械设备,这种空架子式的养护管理模式现场控制力弱,管理、养护分开组织,使博弈双方难以协调,面对困难时反应速度慢。但同样优点突出,符合现代市场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很多公司都采取完全市场化管理模式。
以市场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半市场化管理模式采用部分市场化模式,指的是在实际的养护工作中,特定的工程项目进行市场化招聘,选择施工单位,公路日常养护自行完成。半市场化模式是自行养护模式下的过渡形式,其养护管理组织属于市场化模式,内部设置一般采用垂直管理,公司为不同路段分设不同的技术人员,其中站长负责该路段工程养护计划的制订、资金及其专项组织管理,另设一位副站长,负责该路段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日常养护等工作,对于绿化、专项的养护工作,则由市场招标后的中标单位完成[3]。
半市场化养护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护管理人员、设备开支等费用,仅需要配备少而精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技术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极大地降低了事务性工作。同时,半市场化管理模式符合现代市场发展趋势,能够充分调动中标公司的积极性,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项目专业类别进行分类,不同专业的施工单位进行分类施工,保证了施工单位专业技术的充分发挥,确保工程质量,避免发生返工返修。相对来说,半市场化养护管理模式是在双方约定形成合同的基础上,按照合同内容开展工作,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不可预测的事件时,双方协调可能出现问题,对施工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速公路形象。总而言之,半市场化养护管理模式具有自己的专业养护团队,专业性强、控制力好,对外依赖程度低,可以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公益性。
战略联盟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一家公司提出,主要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进行联盟,在彼此保持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共同开展项目,建立以活动为表征的合作关系。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来说,企业战略联盟本质上属于制度安排方式,其既不属于市场化管理模式,又不属于自行养护管理模式,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
相互联盟的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在充分了解彼此需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获取双赢。企业联盟管理模式是以双方的彼此信任和承诺为基础,尽可能降低各自的风险,有别于半市场养护管理模式,即使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产生了矛盾,联盟企业基于长期的合作关系,也能够通过相互协商得以化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讨价还价及双方诉讼的法律费用。
从企业能力理论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也就意味着企业之间形成资产互补,这种资产互补包括资源方面的、技术方面的、知识方面的、管理方面的等,不仅涵盖了有形资产的互补,而且涵盖了无形资产的互补,通过战略联盟方式,将企业的资源运筹范围不断扩大,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促进了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按照巴纳德组织理论,战略联盟是将一个组织作为整体,此组织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并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自主、自愿地参与到组织中来,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组织内部具有一个彼此沟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战略联盟所创造的价值,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大于各个组织努力的总和。
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战略联盟模式的应用,要求联盟的一方是具备独立经营权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另一方是从事养护业务的企业,除此之外,其他的维修工程、设计、监理机构、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维修单位等都可以纳入战略联盟中,虽然联盟的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盈利目标,但他们的目标都是在完成公路养护的基础上完成的。
通过战略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部环境中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过程中彼此讨价还价的成本,更降低了不断协商、不断议价的成本,还降低了监督管理的费用,减少了发生纷争时解决争端的费用。
对于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企业而言,通过战略联盟能够突破贸易壁垒。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养护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养护市场混乱,养护人员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护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养护企业优势的发挥。除此之外,高速公路地域性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养护市场竞争。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突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其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保证。
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为快速恢复通行,仅仅依靠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实现快速的通车着实困难,需要很多流程、很长时间,无法第一时间抢修的同时,更无法估算抢修成本,被迫接受高价要挟。而通过战略联盟,各联盟企业能够各司其职,承担其弥补市场失灵的任务,确保遇险路段及时修复的同时,避免了被高价要挟。
战略联盟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而结盟的,参与方需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确保各项利益的实现。为此,在此过程中,各参与方需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材料商需要保证材料的质量,施工方需要确保施工质量,否则受损的是各个参与方。
从股权参与的角度来看,战略联盟方式分为股权式战略联盟、非股权式战略联盟。股权式战略联盟需要组建新的经济实体,并严格规定了联盟资金配置、比例及其利益分配等。非股权式战略联盟无需进行经济实体的组建,对资金的配置、比例及其分配相对自由,企业可进可退。从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方面来看,参与方更适宜采用非股权式战略联盟。与此同时,在市场不完善的时候,股权式战略联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彼此的独立性,而且初始投资大、灵活性差,具有很大的风险,非股权式战略联盟灵活性高,风险相对较小。
也有学者建议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可选择组织契约式联盟,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将养护工作交予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开展养护工作,为防止企业垄断,建议特许经营期不宜太长,经营企业、咨询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进行养护管理工作,实施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如果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有意愿将养护作为本公司业务,也可选择材料供应商作为联盟伙伴。总而言之,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作商,建立低级别的战略联盟,随后根据合作经营情况,适时拓展业务合作范围。
如图1所示,首先,构建备选企业库,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本着相互信赖、稳定发展的原则,在挑选公司时,应选择施工能力、业绩突出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并构建企业库,进行统一管理;其次,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从企业库中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可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应用合理的评价方法,选择素质高、价格公平的企业;再次,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构建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合作伙伴的履约情况、完成表现做出评价,并将此作为公司奖惩的重要依据;最后,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完成工作较好的企业继续保留,完成工作不好的企业可以考虑剔除,多次评价较好的企业纳入放心企业,建立长时间合作关系。
图1 战略联盟流程图
高速公路的高质量运行离不开科学的养护管理,而科学的养护管理有赖于有效的养护管理模式,国内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相对滞后,养护管理模式相对单一。本文就现阶段国内常见的三种养护管理模式的应用及其优劣势进行论述,并基于国外的战略联盟管理模式,分析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战略联盟模式的应用及其优势,希望创新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