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宇
(北京老年医院 北京 100095)
呼吸内科当中,慢阻肺作为一种高发疾病,经常表现为持续的气流受限,该种疾病的发展主要是呈现慢性与进行性的,患者多出现气促、咳痰、呼吸困难、咳嗽等,对其生理方面造成了严重不适。由于患者自身支气管的分泌物不断增多,咳嗽无力、通气功能障碍,严重可导致其出现呼吸衰竭[1]。治疗该种疾病目前主要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顺畅为主要方向,有效地对其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除可助于通气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排痰则成为目前临床治疗慢阻肺疾病的重要辅助措施,其中如何开展快速且有效的排痰护理是目前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研究内容[2]。为了进一步研究在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应用振动排痰护理的价值,本文将选取84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如下分析阐述:
将本医院收治的84例慢阻肺患者(纳入病例选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项目调查资料,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均为42例。
试验组42例患者最小年龄37周岁,最大年龄74周岁,年龄均值(51.37±1.26)周岁;最短病程3年,最长病程14年,病程均值(7.16±2.67)年;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2例。
对照组42例患者最小年龄38周岁,最大年龄75周岁,年龄均值(51.39±1.28)周岁;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15年,病程均值(7.18±2.69)年;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23例。
2组患者的性别、病程时间、年龄等临床基本资料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对比计算结果均无差异P>0.05。84例慢阻肺患者与患者家属均知晓此次研究,且均签约《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1.1纳入标准
(1)认知功能健全;(2)符合临床慢阻肺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健全。
1.1.2排除标准
(1)合并器质性疾病;(2)凝血功能障碍者;(3)语言沟通功能异常。
1.2.1 对照组
给予开展常规护理,根据医嘱实施生命体征指标检查以及开展对症治疗,给予患者进行运动以及相关饮食指导。根据患者自身认知水平给予普及慢阻肺疾病相关知识,另外针对患者实际心理状态,给予进行综合的评估结果从而开展有效心理疏导。
1.2.2 试验组
在上述基础之上开展震动排痰护理,①选择接受过多频震动排痰仪实用技能培训的护理工作人员,给予患者讲解排痰的重要性以及基本作用,同时讲解多频震动排痰仪的基本功效,以便促进患者自身依从性[3]。②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情、耐受度、体格等情况进行评估,合理选择叩击头,择前倾的体位,由内向外、从上到下地进行排痰,每日分别在餐后2小时以及餐前的12小时进行排痰管理,每天进行3-4次即可,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4]。③排痰期间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实际反应,比如咳嗽咳痰的情况、患者面部的表情、呼吸的状态等,以便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呼吸困难、憋气、出汗、胸闷等等症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的延长或者缩短使用仪器的时间,但不可超过30分钟[5]。④患者在排痰之前需要给予进行雾化干预,时间可控制在20分钟,另外需根据患者实际的耐受程度,护理工作人员合理设置叩击头的速度。
护理效果包括24小时排痰量、住院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
生活质量通过生活满意程度评定量表(LSR)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进行测评,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予以统计记录;
呼吸困难评分通过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开展测评(0-5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呼吸困难越严重,反之则表明呼吸困难情况改善良好。
试验组24小时排痰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简表
护理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LSR、ADL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简表
护理前2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用力肺活量、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统计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简表
护理前2组患者呼吸困难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困难评分简表
目前临床针对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疾病与吸烟、遗传、空气、粉尘等具有一定关联,随着近些年来空气质量情况的问题不断加剧,患有慢阻肺疾病的患者人数逐年增长[6]。咳痰作为慢阻肺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之一,患者痰液的增多以及过于黏稠的情况,会加重其气道阻塞的情况发生,从而引发病情的加重。目前治疗该种疾病吸氧、药物均属常用措施,但患者排痰的效果较差[7]。相比较于工作难度与强度较大的常规吸痰措施,震动排痰属于一种物理原理,为了能够增加排痰效果,临床经常会使用震动排痰仪器,通过特定的力度与方向对患者胸背部进行叩击,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痰液从肺壁脱落,还可加快其呼吸道代谢物的液化与松动,从而促使其痰液排除,另外对于改善其机体的血液循环,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以及维持呼吸道通常具有重要作用[8]。因此在护理期间务必要加强具有针对性的手段,常规护理当中主要是通过拍背来辅助排痰,但人工拍背的频率相对比较缓慢,无法促进其痰液的快速排出。而实施震动排痰护理,该种方式作为先进技术,通过机械的震动来促进其排痰,不仅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呼吸道通畅,还能避免其气管插管的风险,及时帮助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9]。
本次研究当中,对慢阻肺患者开展震动排痰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24小时排痰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护理前2组患者呼吸困难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该种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对于减轻患者湿啰音、抗生素的使用时间降低,体现了显著护理效果,其对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结果显示,护理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LSR、ADL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护理前2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用力肺活量、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用力肺活量、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等指标。也就是说,震动排痰护理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对于稳定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等均具有良好促进作用[10]。
综上所述,震动排痰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相比较于常规护理手段,可有对患者呼吸困难情况进行改善,从而缩短其住院时间,并且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整体临床护理措施实施的可行性相对较高,可予以广泛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