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莹莹,李世玉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戏曲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总格局中,作为“凸显中华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近几年一直持续受到国家的扶持,国家艺术基金等各类艺术类扶持项目陆续加大戏曲的立项数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东北地区长久以来虽然远离中原,但一直与中华主流文明一衣带水,因其地域的历史性与民族多元性而催生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又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在诸多的东北原生戏曲中吉林省农安县号称“天下第一团”的黄龙戏最具代表性,其集东北文化与地方艺术为一体,既有当地传统曲艺的继承,同时又将黄龙府文化融入其中,样式新颖,独树一帜。黄龙戏本身虽然仅有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其承载的东北历史文化,融合的东北民间戏曲元素颇具分量,代表了东北地区的原生文化艺术,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本地的“此地影”(艺人对本地皮影的称谓)音乐为基调,以流传于农安的民间小戏(俗称“唱玩意”)为基础,并充分借鉴和吸收本地萨满乐舞、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悠久传统、广泛文化基础的珍稀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古城在辽金时称黄龙府,故称黄龙戏。
1957 年黄龙戏诞生之初,除融合本地曲艺元素外,其他都是“拿来主义”,除借鉴京剧、评剧等优秀成熟剧种的表演形式之外,还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可用的艺术元素,从而凸显出黄龙戏演艺过程中浓厚的地域特色,也非常符合当地人的艺术品位。其戏曲艺术表现较为传统,表演上依托传统戏曲形式,唱腔倾向于二人转风格,乐曲上多采用“此地影”曲调,剧作上以经典剧目为主,传统题材居多。1979 年开始,黄龙戏艺术进入成熟期,表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萨满舞蹈元素,音乐在糅合多种民间曲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自我特色,舞台设计与剧作上以黄龙府文化为主题,大量原创作品诞生,《魂系黄龙府》是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历史题材黄龙戏大戏。2005 年至今是黄龙戏艺术的绽放期,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稳固,进一步呈现风格化,创作题材更为广泛,传统戏与现代戏并行发展,《兴国皇太后》与《粘豆包》是其代表作,荣获多项大奖,具有一定影响力。总体来说黄龙戏是集民族性、区域性、综合性和传承性为特色的东北地方戏曲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既有古代东北少数民族豪放的民族个性蕴含其内,又同时彰显新时代东北农村的民风民俗和精神面貌。
作为独具特色的东北地方戏曲艺术,黄龙戏通古博今,借鉴传统元素的同时充分结合现代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有的戏曲艺术形态。本文将从剧本创作、表演形式与唱腔、音乐、舞台呈现效果等四个方面分析黄龙戏的艺术表现形式。
黄龙戏作为戏剧界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其剧本创作源于黄龙府文化、地方曲艺、轶事传说等方面的演绎,黄龙戏在剧本创作方面,题材既广泛又狭窄,广泛性体现为横贯古今,既有历史戏,又有现代戏,既反映王公贵族故事,又展现普通大众生活,狭窄性是指无论什么故事都是发生在东北大地内,没有其他地域背景介入。黄龙戏还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人物众多,故事复杂,时长较长,小戏剧情简单,人物较少,时长短小。另外,剧本创作中融入了萨满宗教、民间故事、当地口头文学、民间说唱等东北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历史题材尤其以辽金历史题材为主、形成鲜明的辽金时代风格,知名黄龙戏剧作家王福义近三十年来共创作八部辽金历史题材黄龙戏大戏,除《大漠钟声》反映的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外,其他七部传统题材作品展现的都是辽金时代皇庭内部宫斗、政治纷争、战争运筹、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内容,传承文化的同时,以古鉴今,弘扬美好品德,传播传统文化。随着黄龙戏艺术剧作形式的不断更迭,具有新时代、新风俗、新形象的现代黄龙戏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代表剧作有《粘豆包》《丁字路口》《城市工》,这几部经典大戏展现的是当今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现状,通过田间地头普通农民的生活故事展现东北农村的时代新风,讴歌先进人物,宣扬时代精神。黄龙戏剧本创作在语言风格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东北方言、民间俗语、民间典故、谚语为基础,传统戏方面会有比较明显的辽金时期人文风俗内容体现,少量的辽金文学作品引用。现代戏则多使用吉林省方言,体现当今地方性习俗。
黄龙戏在表演形式上灵活多变,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借鉴京剧的表演形式,艺术特征体现为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角色行当上分为生、旦、净、丑,表演技巧上讲究唱、扮、舞、说(口说)、绝(表演手绢儿、扇子等技艺),表演唱词念白简洁明了,兼具本地语言特征和风格。另一方面借鉴皮影戏中傀儡影人的动作特点,抽象的写意形象,例如:鹰、龙、虎等动物形象,多用夸张的动作,使整场戏份演绎得更加生动。
黄龙戏的唱腔基础来自“本地皮影”的经典唱腔和传统音乐,融合大量民间流传的通俗音乐曲调,经过几代黄龙戏表演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良,逐步形成了当今黄龙戏自己的唱腔风格,其唱腔主体分为南腔和北腔两种,黄龙戏属于板腔体式,并以吸收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冀东影调的音乐唱腔,同时借鉴吸收满族单鼓和其他本地民间音乐。唱腔基调不断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以及萨满鼓、说唱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不断注入新的审美元素和创新变化。从戏剧的发展历史可以证明,凡是生命力旺盛的剧种,都离不开唱腔的艺术感染力。
黄龙戏在音乐方面以本地皮影艺术的经典音乐为创作根基,通过和本地民间小调、地方音乐、曲牌相互杂糅而成,既保留了皮影戏音乐中的艺术特点和经典曲目,又新增添了与此前不同的音乐腔调成分。现今黄龙戏整体音乐唱段的重复性运用独具特色,音乐结构主要采用乐段体,黄龙戏非遗传承人赵贵军编曲的音乐作品曾多次获奖,其音乐特点体现为意境因戏而生,可以把人物复杂的情感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龙戏在主奏乐器上非常具有特色,它的主奏乐器是以黄龙琴和高胡为主,黄龙琴是由本地四弦改造而成的,在演奏上与三弦、反四胡结成主奏小组,与弦乐、弹拨以及电子合成器等组合。在演奏时常有一人兼几种乐器,演奏者可以不带指套,以此来区别于评剧板胡。演唱时多以真假声相结合,整个唱段,似影非影,亲切宜人。在器乐演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收到了良好的舞台效果。
黄龙戏在舞台视觉呈现上分为化妆、服饰和道具三方面,化妆方面传统戏类似于其他传统戏曲,主要有老生、小花脸、花旦等,现代戏趋近于话剧化妆风格。在服饰方面,传统戏多以辽金时期宫廷故事为题材,彰显身份的金色和紫色为主色调,同时萨满图腾文化也有所体现。现代戏在服饰装扮上灵活多变,因戏而异,以当代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色彩多采用深色为主,淡色为辅,突显活泼又不失凝重。道具方面,具有明显的东北地域特点,在传统戏中,辽金时期的典型少数民族器物使用为主,现代戏中现今东北农村的常见物件大量运用。
黄龙戏本身就是优秀东北文化聚合的精神文化产品,承载了诸多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艺术精粹。在黄龙戏传统戏方面,其蕴含着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它的传播既能使大众得到历史文化知识,又能得到中华传统高尚品德的熏陶,还能延续东北戏曲的传统技艺,并挖掘几近失传的古老萨满文化。在现代戏方面,黄龙戏充分挖掘新时代的东北地区精神文化新风尚,创作扎根田间地头传播国家政策,时代精神,起到了宣扬优秀传统和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的作用,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极为良好的表现形式。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黄龙戏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鼓励挖掘整理传统戏曲艺术,积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由此可见黄龙戏的传承与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地方剧种的存亡发展问题,也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的一部分。随着传统戏曲的陆续挖掘整理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何当痛饮黄龙府”的高光时刻已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