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子鹏 周 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中共南宁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1 月21 日召开的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郑重提出并全面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重视解决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更好地汲取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进一步研究掌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确保顺利夺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胜利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就始终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问题,党的建设学科属性从其诞生以来都是姓“党”的。从早期对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摸索,到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从思想上建党”,党在革命时期不断总结经验并持续推进自身建设。毛泽东同志更是在1939 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党的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早在1924 年成立安源党校和北京党校时便开始注意进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学习研究,1933 年中央在瑞金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和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也都开设了党的建设课程。在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各级党校对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和教育。1954 年12 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在马列学院、各中级党校中普遍开设党的建设课程,并将其与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两门课程一同列为学习重点,此后各级党校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党的建设教研室。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对党的建设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的提出,党的建设研究再一次成为时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可以说,党的建设这一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而不断演进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学科的兴起与壮大。依靠党的领导,研究党的建设实践与建设经验,进而服务于党的发展和需要是党的建设学科不能动摇的本色。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新时代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必须继续坚持“党建姓党”原则。要紧密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任务,把学科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上;把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力点和关注点放在研究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牢牢把握学科体系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打造学理支撑、提供咨询服务、培养专门人才,充分实现资政育人的学科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党建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政治立场鲜明、服务对象明确的学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构建学术体系、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也是为实现“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目标所带来的客观要求。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在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中牢固树立“党建姓马”的观念,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解决为谁做学术、做怎样的学术、如何做学术的问题。
“党建姓马”要求构建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体系。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建学术体系的完善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把学术研究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党建姓马”要求构建与时俱进的学术体系。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加强对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不断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党建姓马”要求构建面向现实问题、面向时代呼唤的学术体系。从问题求创新、向时代交答卷,要在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方面下功夫,深入研究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提供方案、贡献智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说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真理的光辉不可避免要藉由话语的表达来为人所感知,只有通过科学准确又易于理解传播的话语体系,才能使人们接纳并自觉聚拢在真理的旗帜之下。中国共产党对话语体系的运用和创新具有丰富的经验,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使得革命中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深入人心,邓小平同志的“发展就是硬道理”让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搞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巧妙又独具特色的话语在革命年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都发挥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巨大作用。
党的建设话语体系在继承中不断沉淀,也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迈步走在实现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一套独具“中国境界”的话语体系来进一步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进一步凝聚前进动力、复兴伟力。
具有中国境界的党建话语体系,应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留下许多具有真理性、说服力和生命力的党建话语,要坚持对其进行创造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实践中,要实现党建话语体系的大众化,传递好中国声音必须展现出话语的民族性。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跟在别人背后亦步亦趋、拾人牙慧,永远不可能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要坚持创造属于我们的党建原创话语,在时代中奏出自己的音符。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党建话语体系必须能够完整表达一系列的重大理念、理论和思想,支持党的建设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不断坚持和推进党的建设。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