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天宇 滕长富
在笔者所接触过的红色革命报刊里,有一件小巧独特的战地报纸,说它“小”是因为它仅有成人手掌大;说它“独特”是因为报纸的名字用了一个地方土语——“赶趟”。
同一藏品,两次遇见
2008年3月,笔者在北京潘家园某旧书店里见到一册油印小报,大约有二三十期的样子,名字叫《赶趟》,给人一种新奇感。这是一份解放战争时期出版于东北战场的部队报纸,尺寸为小32开,蜡纸刻版,粉连纸,单面油印。小报的印刷形式也不规则,分别有黑色、蓝色、红色等。因其名称与版式特殊,加之又是军队报纸,笔者爱不释手。而店主对这册小巧玲珑的报纸合订本也情有独钟,故索价甚昂,并不拆分出售,最后只好遗憾作罢。
2014年5月,笔者去淮北参加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第三次理事会,在展会上竟然又见到了《赶趟》,藏品主人是同好范先生。询问原委,原来早前在潘家园见到那个合订本被其购得。了解此遭遇后,朋友倒也慷慨,半卖半送给了笔者一份,令笔者多年夙愿得以实现。
“赶趟”一词在东北方言里,为赶时间的意思。笔者所持这份《赶趟》小报,为第53期,八二大队政治处编,单面红印,1948年1月13日在尚家窝棚出版。尚家窝棚即尚家窝堡村,现隶属辽宁省沈阳市冯贝堡镇。别看《赶趟》巴掌大小,版面全部文字也不过三百多字,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报头右侧有一策马扬鞭驰骋的战士刻像,左侧为战斗标语:积极准备,打响第一炮!本期刊载《解放战士比比看》《奋勇队》《回答师首长》《小部队活动经验》四篇新闻报道。无论消息还是言论,均语句凝练,简明扼要。如《奋勇队》一则:“五连积极准备打响第一炮,专门组织了打坦克、攻地堡、摸敌人的奋勇队,报名的有三十四名。”
一纸在手,追寻出处
1948年3月20日《东北日报》刊载一则消息:“【前线讯】杀敌部‘八二大队为了适应战斗情况和及时的反映与推动部队工作,创刊了小型油印报纸,命名为《赶趟》。该报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出版迅速,三十二开纸的篇幅,每期刊载三百余字,一日至少出一期,六十天内共出版七十期……战士们都说,《赶趟》又快又小,又好看,真合我们的口味。”
很顯然,这份《赶趟》小报的主办单位,即代号“八二大队”的杀敌部,那么它具体属于哪支部队呢?笔者在2004年第4期《学习导报》上,读到一篇名为《我与战地小报〈赶趟〉》的文章,作者李振祥,是该报的老报人。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关键人——郑文翰,“……1947年的东北战场,整个战局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反攻……那时候各个部队都有自编的小报,报名各异……我编辑的油印小报先是叫《战烽》,后来叫《英勇》。没多久,团里新来了一位政治处主任,叫郑文翰,他搜集了大家的意见后,说,小报好是好,就是不赶趟,干脆叫《赶趟》吧……”
红军传统,八二大队
郑文翰(1920—2006),河南洛阳人,1938年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后成为八路军120师第359旅营教导员。解放战争中,郑文翰随部进入东北,历任359旅717团1营政治教导员,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82团政治处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7军139师415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等职。1949年后,曾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办公室参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如此看来,郑文翰同志当年所在的82团,代号为“八二大队”无疑。查82团前身为著名的八路军第359旅717团,日本投降后该部挺进东北战场,曾先后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59旅第717团、东北民主联军第359旅第717团、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第1团、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第28师第82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28师第82团。82团为老红军团队,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与战斗作风,时为军、师第一主力团。
作为团首长,郑文翰同志不仅主持创办了这份战地小报,还积极给这份小报写稿,他在1948年1月13日日记中写道:“师集中连以上军政干部上课,梁司令讲战术。我未参加,在家写短文给《赶趟》小报,题名‘打倒稀里糊涂,以此作为深入战术学习的动员……”3月31日写道:“晚间开团常委会,又布置工作,并在灯下为《赶趟》写一小文,提出诉苦的问题来。”如是种种多篇。在郑文翰的领导下,《赶趟》紧跟战斗形势和部队中心任务,及时指导连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诸如开展作战中的政治鼓动工作,如何开展谈心互助,如何对待解放战士,等等。这些具体的方法和经验,深受连队指战员的欢迎,对部队完成战斗任务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李振祥同志回忆,这份报纸自1947年底创办,陪伴干部战士参加诸如辽沈、平津等大大小小无数战役,直至1951年解放军南下湘西剿匪时期还在坚持出版。
作为一份出版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战地小报,由于特殊的环境与印刷条件,如今已经很难见到它的身影,据查,目前这份油印战地小报仅发现辽沈战役纪念馆有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