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十年感恩奋进 谱写非凡篇章

2022-11-11 17:55剡文鑫
宁夏画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固原市文明

剡文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96.1亿元,银行信贷资金733.1亿元,攻克堡垒县、督战薄弱村、帮扶重点户,26.7万人实现了摆脱贫困的梦想,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产业、金融、消费、旅游、光伏和生态扶贫齐发力,拓宽增收渠道。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3.25万元、1.32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2倍和3倍,年均分别增长8.1%和12.5%。

失学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基本医保、安全住房实现全覆盖,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人民群众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生活。

从贫困地区到“四县一区”全部脱贫摘帽,固原市彻底撕掉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标签,万众一心铸就全面小康丰碑,创造了脱贫奇迹,书写了中国减贫方案的固原样本。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固原市聚焦城乡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将财政支出85%以上用于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壮大师资队伍,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9.5%,学前3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7.6%、99.4%和94.2%。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学校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醫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5% 和98.5%,居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5.8%。低保、特困供养群体和残疾人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

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更加注重向困难群众倾斜,累计发放保障金36.5亿元、临时救助金3.8亿元,社会兜底保障进一步强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服务提质扩面,固原市6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独立设置率100%;863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实现了“市有五馆、县区有三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做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群众幸福成色更足。

公路总里程从2012年的6823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1万多公里,10年来公路总里程增加3884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增加3023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路、飞机连接全国大城市、高速公路融入全国大路网的美好愿望。

中南部城乡安全饮水工程、黄河水调蓄工程建成,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圆了百万群众安全饮水梦想。

所有行政村通光纤,自然村通动力电。城乡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5G基站1300个,光纤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内外兼修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小城镇35个、美丽村庄148个,农村面貌焕发新颜。

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实效,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26.21%提高到2021年的44.43%。解决了群众普遍关注、反响强烈的道路塌陷、雨污合流、老旧小区设施破旧、清水河周边环境脏乱差等“城市病”。

改造农村危窑危房15.6万户,实现贫困户危窑危房全清零。改造棚户区3.6万户、老旧小区102个,建成保障性住房2.45万套,千万家庭迁新家、谋新业,过上红火日子。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这10年,是固原市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也是群众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变化最大的10年。

曾经的固原山河贫瘠,干旱少绿,生态脆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绘就了战天斗地、绿色发展的生态建设史。

干部群众发扬“三苦”作风,一代接着一代干,十年如一日,描绘出云烟如梦、七彩斑斓、林海茫茫的美丽画卷,创建了天高云淡、绿水青山的亮丽名片。

坚定“荒山”变“绿岛”的决心,建、管、育、护一体推进,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17.6%提高到现在的27.28%,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9.07%。

截至2021年年底,固原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2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0%,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2000万吨以上。实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以一泓清流回报“母亲河”。

坚持清水河、泾河、葫芦河、渝河、茹河“五河”同治、流域综治,实施“控源、截污、治理、修复”措施,“五河”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跃升至87.5%,渝河水环境治理模式在全国推广。

出台建设先行区美丽新固原“36条”,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修水库、疏河道、治理沿河污染企业、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清洁取暖改造减少散煤污染……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10年累计化解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110万吨,节约标准煤13万吨。

10年栉风沐雨,换来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固原市以36项创建指标全部达标的成绩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泾源县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隆德渝河水环境治理模式入选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固原始终紧绷生态环境保护弦,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

推进山林权改革,落实确权、赋能、增效、增绿、护绿5项任务,彭阳县颁发全区林权不动产“第一证”和林权抵押贷款“第一笔”。完成142个单位的排污权改革、312个减排项目排污权核算,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及登记全覆盖。

围绕持续增绿扩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洁净美丽的乡村乐园。实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新增城市绿地106.7万平方米,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的现代感日益增强。

围绕生态链布局产业链,结合农业产业、全域旅游、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冷凉蔬菜、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培育添绿增富产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回顾这非凡的10年,天蓝、山绿、水清成为今日固原的亮丽标签,绿色成为最鲜艳的发展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产业兴旺,是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牵住产业“牛鼻子”,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产业链布局发展“五特五新五优”产业,实施产业千亿倍增计划,发挥资源气候优势,以引育龙头企业为关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肉牛等8个研发中心挂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固原经济开发区升格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科技赋能,高质量引路,为产业稳健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聚焦招商主业,聚力招大引强,引进江苏天楹、陕西海升、山东水发、河北雪川等龙头企业落户,王洼煤礦600万吨改扩建、金昱元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黄天鹅高品质蛋鸡等项目建成投产,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区四园”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近400亿元,年均增长7.5%。规上工业企业由22家增加到68家,全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由2家增加到11家,实现工业质量效益双提升。

农业生产向资本集约、技术集成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赋予农业数字属性,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富足农民钱袋子。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肉牛存栏量由2012年的37.25万头增加到现在的9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成为宁夏肉牛产业核心区;冷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60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蔬菜供应基地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亩产量增长了1.7倍,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亿元,成为全国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10年来,固原市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79.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42.4亿元;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91.31万吨,比2012年增加10.98万吨;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由2073.8元提高到5769.2元。

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年均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中央文物保护单位。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入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文化旅游业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

拉长视距,拓宽视野,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16.42万亩,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5.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4.21亿元,年均增长4.3%;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9.2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7.01亿元,年均增长10.7%;第三产业2021年增加值为230.27亿元,年均增长8.7%。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提质增效稳步推进。

以村集体经济为主线,探索形成“支部引领、能人带动、产业支撑、机制保障”的集体经济固原模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又一引擎。

10年来,固原市集体经济累计投入12亿元,实现收入6.5亿元,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97.6%,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5个,299个村实现分红1770万元,受益28.37万人次。

做足稳就业、保民生工作。2012年以来,固原市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6.7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22.4万人,有18.28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其中,自主创业9372人,创业带动就业10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72亿元。

通过加强与福建、新疆、珠三角及区内重点用工企业劳务对接,帮助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简单的劳动务工向技能就业转变。

10年来,固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6万多人次,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547亿多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在30万人以上,工资收入从2012年的28.2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4亿元,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10年来,固原市围绕“五特五新五优”产业,补短板、延链条,推动特色农业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以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群众多环节增收。

文明,是衡量幸福指数的尺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化底蕴深厚著称的固原市,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开展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推进移风易俗、塑形铸魂齐抓共管,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5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61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依托各类阵地资源,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丰富活跃文化生活5项任务,探索建立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

10年来,固原市有420个行政村推行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建成爱心超市350个,有5.77万户农户参与积分,累计积分248万分,基本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号召力不断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激发,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三大效果。

推行影视、流动、实践等课堂,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屋前树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给群众听,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惠农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启动固原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建成固原市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共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1132个。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有建制學校的62个乡镇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62所,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

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室492个,配备心理专兼职辅导员569名。组建了272个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组织,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7.6万名志愿者、1156支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参与群众48万多人次,让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常学常新。

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德者有得”和模范人物“立得住”的体制机制,先后评选出400名固原道德模范,推荐荣获全国道德模范2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7人次,“中国好人榜”25人,打造出“德润六盘”公民道德建设品牌。

文明培育展现新气象。持续开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习俗、文明上网“五大文明行动”,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美好精神家园的浓厚氛围。

文化精神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活力、潜力和创新力,也蕴含着发展力、竞争力和驱动力。

10年来,固原市持续开展思想政治引领、文明风尚提升、优秀文化传承、文化服务惠农、文化产业富农5项行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固原市成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示范地、红色文化新高地、满足脱贫地区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样板地、精神文明建设模范地。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革命先辈在固原留下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单家集夜话”种下民族大团结的基因,《清平乐·六盘山》孕育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传递着长征精神的火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文化精神赋能基层治理,不断加强和改进治理机制,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镇街道组建功能型党支部,整合基层公安、司法、统战教育、民政等部门力量,发挥驻乡镇律师、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员、基层自治组织等各方作用,完善配合协作制度,开展联合集中办公,强化集约高效管理。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固原市大胆选拔任用有创新工作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带领致富能力的能人担任带头人,选优配强党组织“领头雁”。对表现优秀的人员重点考察使用,壮大基层治理“领军人才”队伍。乡村干部中35岁以下干部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分别提高12.2%和18.7%,熟悉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的工作人员占83.5%。

推行“导师帮带制”,组织实施“两个带头人”政治引领和带富能力“双提升”计划,培训乡村干部4.7万人次,不断提升乡村干部专业能力和实战本领,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活力、善治、文明”乡村的主心骨。

持续深化“一抓两整”创建行动,全市74.4%的村和61.3%的乡镇创建为党建工作示范村、示范乡镇。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连续5年整顿提升村党组织462个,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创新“双评双定”正向激励反向监督机制,推行“基础红星+奖励红星+反向黄星”模式,细化评定标准,强化成果转化,累计向300个基层党组织和9602名农村党员亮黄星,推动农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打头阵、作表率。

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党员活动经费等,区市县5年累计投入党建经费18.29亿元,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村“两委”负责人年均报酬达到5.6万元,全面保障村民小组长、村监会成员工作补贴,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以精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城市和农村基层治理齐头并进,健全“两域善治”机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选优配强网格员。确定党员联系户14.4万户,“有困难找党员”蔚然成风。

创新推出5G智慧社区、社区警务“一点通”和“交所合一”模式等一批基层治理好经验、好做法;以矛盾化解为重点,坚持“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积极推广“枫桥式”派出所、“三色”预警机制等一批典型经验,提升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杨店村红25军隆德展览馆、彭阳长城村“毛主席夜宿乔家渠”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先后组织7500多名党员干部到红色村接受教育。

强化法治保障,落实基层治理“1+6”政策措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七五”普法圆满收官,“八五”普法有序开展。

高水平建设平安法治乡村,推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浓厚氛围,居民“尊法、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法治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得以提升。

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司法确认等环节有效衔接。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树立正能量的道德观,开展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表彰活动,开展评选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村官”、最美乡村医生等活动,宣传典型案例,传播真善美。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前行;成就,在一次次付出中取得。

10年来,固原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固原市文明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经验启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20160731”暴雨洪水分析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评委名单
固原市肉牛产业发展形势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