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华悦
苦至深处,乃是香。
比如喝茶这事儿。岁数小的人,很少能发自内心,接受茶的苦味。所以年少时,能吸引自己的,大多是甜得浓腻的饮料。直至有了岁数,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明白了苦后之甘,也才真正懂得茶苦则至香的魅力。
苦则香,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先抑香,再回香。要让一件事物,真正抓住一个人的心,一味地旗帜高扬,真不是啥好对策。先抑后扬,欲迎还拒,让苦先压住香,直至最后才让被压抑已久的香,以回甘的方式,喷薄而出。一抑一扬,落差大,自然更让人口感深刻。
味觉上的饮茶是如此。视觉上,亦是苦则香。
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最吸引人的自然是高潮的部分。可有的作品,从头到尾都在“高”处,情节一环连一环,无不都是在紧张的节奏中。可这样紧凑得水都泼不进去的“高”,最后除了让人觉得疲惫与喧闹,再无其他。
结果,看似处处香,实则处处苦。创作者苦心营造的紧张氛围,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走向了反面,为何?说到底,还是没有明白苦则香的道理。香的喷薄,得益于前一环苦的压抑。没有抑,哪来扬?先苦后香,营造的是一个苦香之间的落差。最后,回香之处,令人叫绝,这才真正成就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香。
一个人,往往要先经历苦,才能领略到香。
生于优裕之中的人,哪怕生活处处较人优越,也很难闻到香。缺少苦作为前提的香,看似处处香,实则亦是苦。没有起伏,缺少落差,根本营造不出香的魅力。经历了苦,方得回香。那香,也就像烙印,深深刻在了心上。
当然,情上头的苦则香,也可以是两面的。
正面的,双方一起经历了苦熬,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另一半。苦后,迎来的香,那是感情里最坚固的磐石。也有反面的,一个人常常对你不好,后来突然好了点,这样的落差容易让人受宠若惊,于是将对方视若心腹。但这样产生的香,大多只是一种错觉,却会让人顾此失彼,冷落了一直默默对自己好的人,却对大多心力花在不值得深交的人身上。
苦处则香,解得其中味,方是真人生。
人生之趣,有苦有甜。
甜趣浅。一种趣味,能让人从甜中品出趣意,大多都是浅浅的。喝点小酒,赏花吟月,这是一种甜甜的浅趣。独钓春江,或漫步林间,亦是浅趣。
浅浅的趣味,不需要劳心费力的付出。需要的,仅仅是打开心扉,纵情享受,便能从眼前的趣味中,尝出甜的味道。轻松与自在,是浅趣的主旋律。世人谋趣,多为了于紧张日子中,寻点趣味来放松自己,这与浅趣自然不谋而合。
与甜趣不同的,是苦趣。
苦中谋趣,如火中取栗,自然是不讨好的活儿。就像一杯茶,先得学会品了苦,后头才有苦尽甘来。苦头过后,倍感甘甜,这自然也是一种趣味。
苦趣深。甜趣,旨在轻松。苦趣,却要深沉得多。一个人经历了一番苦头,坎坷艰难都走过,才有了不俗的收获。这果实,自然就是一种苦趣。一件事,几经周折,最后总算如愿,这也是一种苦趣。
可见,苦趣是曲折而艰难的,先苦而后趣。吃不了苦,也便品不出苦中蕴藏的趣味。甜趣来得轻松,但去得也快,来去匆匆,一丝烙印都难以留下。苦趣深,吃得了苦头,得了趣味,这趣味也就深深烙在了心中。
人与人之间,亦有甜趣苦趣之别。
与另一个人的交往之中,获得的若是甜趣,难免失之于肤浅。两人之间,只谈意气相投,杯盏相对,利益相同,这样的交情自然也是浅浅的。不需付出,纵情享乐,便能从中得到趣味。这样的趣,是甜趣,是浅趣,经不起一丝的风雨与波澜。
两人之趣,贵在苦趣。一个人,愿意与另一个人携手面对艰难,走过坎坷,迎来坦途。苦尽甘来之后,情感升华。人于这样的情感之中,品到的不仅是享乐的趣,更有时光的深沉,以及收获的甜美。这样的趣,自然是深沉而扎根于灵魂之中的。
浅尝辄止,得甜趣;苦尽甘来,品苦趣。人与事,于深浅之中,辗转反复,所得之趣也就有了甜苦之分。
苦多乐少,本是人生常态。但何以待苦,却不尽相同。
清代学者屈大均就曾视苦瓜为果蔬界的君子。理由是“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苦瓜是苦的,煮了也是苦的;但同苦瓜一起入锅的,却能不沾染苦味。这说明啥呢?自己苦,却不传苦,“自苦不以苦人”,这就是君子之德。
在传苦这事上,常常是人不如瓜。
有的人,受了苦,便得传苦。满腹苦水,总得找个地方倾诉。能传苦的,要么是手下的作品,或者书画,或者文字,也可能是音乐。于是,作品中充满了负面的情绪,别说自己,就是旁人也只能从中领略到浓浓的苦味。
当然,被传染了苦味的,也可能是身边的人。向旁人传苦的方式,可能是祥林嫂一样的絮絮叨叨,三句不离苦;又或者,嘴上不说苦,但举止之间满是愤恨和暴戾,让身边的人感觉像在一个苦罐子里头。
这样的人,活得还不如苦瓜。
自己苦,他人不苦,这是一种大智慧。吃了苦头,下意识的反应都一样,想着诉苦传苦。不同的是,有的人想了,也就做了,付诸实施;另一些人,却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可能是运动,或者旅行,又或者投入感兴趣的事儿,从而淡化生活的苦味,化苦于无形。
苦己不苦人,日子的格局自然就不一样了。觉得苦,又不愿将苦味传染给身边的人,原因大多是因为热爱。爱自己,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常常被苦味缠绕;爱他人,也不愿他人陷入愁苦之中。于是,选择了化解与抽离。最终,皆大欢喜。
身边有这样的人,自然是令人愉悦的事儿。人生实苦,但总有着这么一些人,令人从苦境之中,品尝到爱与希望的甜。日子再苦,也能让人充满力量,愉悦前行。
自苦而不苦人,这是一种大气度。
人天生趋利避害。味蕾上,亦是如此。
舌尖上,何为利?自然是以甜为利。何为害?往往视苦为害。甜食,让人心情愉悦,这自然被人视为利;而苦味,反其道而行,就算下咽,亦得耐着性子,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可不就是害?
贫乏的年代,对于甜,人人趋之若鹜。小半碗的糖水,都能让甜味在舌尖上绽放得灿烂无比,令人从心底生出对日子真诚而热烈的感激。日子苦,于是那一点点甜,便显得尤为可贵。
可富足的年头,甜越来越显出了弊端。食甜太多,身形走样不说,于健康亦是大患。这么一来,甜蜜的世界里,处处都是地雷,一不小心,能让人吃足苦头。
于是,渐渐有人转而趋苦避甜。
苦,多半与清火连在一起。苦瓜,苦菜,可败火清毒。平日里,日子甜,味蕾甜,甜得过了头,便得来点苦,调剂一下。饮食如此,人生亦是。
就像有些孩子,从小生在蜜罐里。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要啥有啥,从不知饥苦为何物。长大了,会怎么样呢?自私,自我,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因为在这样的人看来,趋甜趋利是人之本能。放纵本能,这是其从小便养成的习惯。
饮食与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饮食合理,就得甜苦搭配。人生要健全,也得甜苦交织。所以,就有了吃苦教育。对于生于蜜罐长于蜜罐的人,来点生活的苦,使其知道生活的甜得来不易。这无异于是甜蜜人生中,一剂清毒败火的良方。
可哪怕是良药,也怕过犹不及。
就像一个人,身子虚,体弱虚寒。偶尔来点苦,倒也不碍事。可若是一味食苦,太过寒凉,反而适得其反,让身体更加不堪。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苦过了头,容易心生怨恨,怨身边的人,怨周遭的社会。久而久之,长成了事事都看不顺眼的愤青。日子苦惯了,也就习惯了苦味。日后,哪怕有甜,可在这样的人眼里,依旧能鸡蛋里挑骨头,从甜中挑出苦来。
一道佳肴,讲究的是搭配,苦尽甘来,苦中带甜。一个人的人生,同样也不能尽甜尽苦。一味趋苦避甜,同样是拖垮人生的大忌。
春风临,野菜苦。
当空气中的春意日渐浓郁时,山山岭岭的地方也开始热闹起来。苦菜和婆婆丁钻出泥土,引来了一大群人,天天忙着采摘。苦菜和婆婆丁,味皆苦。但这苦,在巧手之中,却能被烹制成甘苦交缠的绝妙之味。
做点苦茶,是不可少的。把苦菜和婆婆丁洗净晾干,文火翻炒,制成苦茶。闲暇时,一杯苦茶,淡淡茶香中,有微微的苦,有鲜鲜的泥土香,味道交织缠绕,在舌尖奏响了一曲春日的交响曲。
春日食苦,有益身心,说的是食事,也是人生。
一个人的春天里,若不曾吃点苦头,日后的路往往更难走。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习惯了予取予求,一举一动都流露着优越感。这样为人处世的态度,于顺风顺水时,或许还不至于成为问题。而一旦遇到了沟沟坎坎,往往一蹶不振,容易钻牛角尖。少时吃苦,于人生而言,也可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苦进口,教训便烙在了心上。日后,哪怕荆棘满地,也能有披荆斩棘的勇气。
感情,也得适当吃点苦。
父母给予子女的,若只是一味的甜,换来的往往是视啃老为理所当然的下一代;朋友之间,只知付出,不懂拒绝,惯出来的大多是不知分寸的狐朋狗友。尝了苦,方知分寸,于是在两人的关系中,更明白对方付出之可贵,以及自身所需的回馈。
男女之间,亦是如此。在两人如春天一般的热恋之中,若仅仅只有甜蜜,这样的感情往下走,最后往往同甘易,共苦难。人之本性大多如此,先尝够了甜,再要去吃苦,这苦味便容易被放大好几倍。于是,一碰到关卡,也就难免一拍两散各走各路。
春品苦,食中亦有人生道,是舌尖乐事,亦是人生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