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外传播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2022-11-11 09:18吴优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期

□吴优/文

本文针对《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海外传播情况进行分析,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认为在日后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中,应当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模式,以国家化的传播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并且在故事题材的选择应对文化认同感进行重视,以将精彩的中国故事更好地进行输出。

纵观我国动漫史,《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可谓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动画电影。该电影于2019年7月上线,当日便创下了票房过亿的好成绩。据统计,《哪吒》的电影总票房突破50亿元,创我国动画电影史上之最。在国民热烈追捧“哪吒”的同时,该电影也宣布将进军北美。然而,在我国引以为傲的《哪吒》,在北美票房却仅约有370万美元。在IMDB上,《哪吒》的评分为7.5,与之前的预期相差较远。很难想象这部在国内创下几十亿票房的电影在国外却反响平平。

1 《哪吒》在海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认同问题分析

文化认同理论是指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对于自身民族中具有非常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态度。这种行为的形成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捍卫,也对非本民族的文明产生排异和背离,从而可能产生文化上的冲突。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和非本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和摩擦的过程,不同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性,针对在《哪吒》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本文分析如下。

1.1 海报封面宣传“用力过猛”

海报作为电影受众对于该电影的第一印象,对于电影的宣发至关重要。《哪吒》在北美的宣传海报,在主题上主要对哪吒在剧中高燃的变身场景进行渲染,挑选剧中哪吒真身的形象,在画面中哪吒主要以红色调为主,配合金色的空中氛围,以突显哪吒是“中国神”的身份。海报中的哪吒造型飞扬,额头处有预示其“魔丸”的印记,表情怒目,混天绫肆意围绕在其身体四周,火尖枪和乾坤圈上带着燃烧的火焰,与哪吒自身红衣的色调相互映衬。

对于国人而言,哪吒的故事众人皆知,尽管海报中充斥着哪吒与龙王三太子敖丙之间争斗的“火药味”,但是国人对于哪吒的文化认同感始终存在。但是相比于国外的电影受众,对于哪吒的身份并不了解,如若抛开哪吒是“中国娃娃神”的身份单看海报,很容易误解为该电影是充斥着暴力、血腥、战争的电影。而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中,儿童和青少年占据大多数,这样的误解很容易导致家长不会选择带着孩子去电影院观看这部《哪吒》。

纵观从海外引进的动画电影。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海报中大多表情诙谐搞怪,例如《疯狂原始人》采用了“全家福”合影的形式,每一位成员的表情都是大笑、夸张、有趣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家长而言,会更愿意带着孩子走进电影院进行观看。对于《哪吒》而言,在国外电影受众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比起“高燃场景”,在海报的选择上可选择剧中《山河社稷图》,这同样是剧中的一大亮点,这样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消减国外电影受众对于该电影内容上的误解。

1.2 字幕翻译中的语言障碍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想要输入到其他国家,必要将本国的语言翻译成他国的语言。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传播不畅通从而产生文化壁垒的情况,这一点在中文被翻译成他国语言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在进行电影作品字幕翻译的过程中,我国的语言对于语境化的要求较高,在汉语中无论是词语或者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意味。在《哪吒》中,蕴含着许多中国古代的专有名词,需要很深厚的翻译功底才能完成语言上的转化。

相比之下,海外电影引进中国,对于电影字幕的翻译表述则相对容易,英文单词的语义较为明显,对于台词的理解中对语境的要求较低,且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成中文的字幕反而比英文字幕更加简单易读。而反观《哪吒》,例如台词“关在府里无事干,翻墙捣瓦摔瓶罐,来来回回千百遍,小爷也是很疲倦”,翻译成他国语言,不仅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也无法对其深层涵义进行品读。该句台词所要展现的是哪吒因为生来就是“魔童”而受到世人歧视,只能呆在家中无所事事毫无生气。但这份涵义若利用英语来进行翻译,会让人产生误解为,即哪吒每天在家里翻东西,并且,其中的“小爷”一方面指哪吒是一个孩子,另一方面则突出哪吒生性顽劣、调皮淘气的性格特征,但是在翻译中则很难有所体现。

1.3 哪吒仅是国人心中的“英雄”

相比于国外而言,我国有一套属于本民族的神话体系,其中“孙悟空”和“哪吒”是传播最广、影视作品改编次数最多的两位神仙。哪吒之所以频频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并且被不断地改编创新,正是因为其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在我国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时期尤为可贵。在电影的高潮环节,哪吒用自己的身体撑起笼罩在陈塘关的那块巨大的冰罩时,撕心裂肺的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份敢于跟命运抗衡的勇气是扎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也正是因为有这份坚韧,东方文明的精神才得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哪吒》中对于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的改编是贴合当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但是在不了解这层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的前提下,将哪吒从历史文化的包裹中剥离出来单独看待,很容易令海外的电影受众对其产生质疑,即“一个小孩子为何会成为英雄?”。

相比之下,海外的影视作品中所刻画出来的超级英雄,大多数都有着拯救世界的使命。放在世界即将被毁灭的故事背景之下,当将“拯救全世界”和“拯救陈塘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对哪吒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很难使海外的电影受众对哪吒的英雄形象产生认同感。一部动画电影是不足以使海外电影受众将中国人眼中的“英雄”全盘接受的。提起“哪吒”并不会让海外的电影受众感觉哪吒是一个英雄,而更多的印象在于其是一个“敢于抗争的少年”。这样的看法使得哪吒的形象被严重的削弱。而这样的看法一旦被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哪吒》在北美上映后的票房成绩。

1.4 电影对于受众群体的定位

从《哪吒》在国内的火爆程度不难看出,在该作品中对于哪吒的改编和创新点是紧贴当下我国青少年受众群体的,作品中将哪吒从传统意义上的“神童”变成了剧中所说的“魔童”,面对世人的歧视和不公,他始终没有放弃去和命运抗争。这使得哪吒摆脱了在传统神话故事中中国正神的形象,转而变成了一个接地气、爱捣蛋的孩子。在电影中,对于哪吒与父亲李靖在父子关系上的改编也使得这部电影增添了温情感。并且,在片中对于太乙真人在外形和口音上的改编也为该片增添了幽默搞笑的因素,这使得该片迎合了我国当下大部分青年群体的口味。这种对于受众定位的准确性,使得《哪吒》在国内票房上收获了仅次于《战狼2》的好成绩。

而纵观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动画电影产业,无论是迪士尼还是梦工厂,其对于受众群体的定位是放眼世界的,在作品创作之初便已经确定该电影的受众群体遍布世界各地,针对于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受众群,其作品虽然极具西方文化气息,但对于作品的选题和故事内容大多具有普世性,例如《疯狂动物城》,片中将各类的动物进行了“拟人化”,不同种群的动物所映衬的是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人们。这使得该片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不同国家的电影受众都能够在片中找到属于自身所属文化的共同点。而相比之下,《哪吒》的故事性则更“中国本土化”,所传达的故事内核也是迎合了当下我国受众群体的口味。在普世性和包容性上,《哪吒》的东方气息浓厚,放置于海外市场则会出现海外电影受众无法完全将影片中想表达的内涵完全消化掉的情况。

2 中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预期

2.1 加强动画作品的海外宣传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针对于动画电影作品,人们在进行观看之前,首先会去查看其宣传片与海报,所以二者在该作品的宣发上尤为重要。宣传片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受众对于该影片的兴趣,因此应设置更贴合其文化认同感的内容或许更容易吸引受众对影片进行观看。并且可以在其影片上映前期,对于其投放地域中受众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寻找与其电影中会产生文化认同点的部分进行宣传片的制作。而对于海报而言,也应贴合不同国家受众的喜好,先将受众吸引过来,只有使观众先对该作品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将我国的电影故事讲出去。

2.2 创造更好的文化传播方式

中国电影引入海外的字幕翻译问题一直是影响文化输出的难题之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人民对于自身民族优越感的重要底气。纵观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人民都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天生的优越感。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却不能因为这份对于自身文明的优越感而将中国故事讲的稍显晦涩,而应化繁为简,将故事以一种容易被海外受众所理解的方式进行叙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宣传,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性。电影作品归根到底还是对于故事的讲述,将富含我国文化内涵的电影作品以一种国际化的方式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在动画电影作品上的文化输出。

2.3 讲述认同感强的中国故事

电影作品离不开文化输出,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都会不可避免地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但无论是哪个民族文化下的电影,其故事性始终是其最根本的属性之一。对于中国在动画产业中的跨文化传播,本不需要用力过猛,而应当遵循电影的根本属性,讲好电影中的故事,选择立足于更宏大的视野来对故事题材进行选择。只要其故事足够精彩,在海外电影受众观看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意义。

3 结语

中国从不缺少优秀的故事,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获得文化认同感则是一个一直被讨论的话题。本文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出发,分别从电影宣传、翻译字幕、故事选题和受众定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日后我国电影作品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作品的海外宣传,应用化繁为简的叙述方式将中国故事讲好并且选择认同感更强的中国故事进行海外输出,为日后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传播环境。■

引用

[1] 赵永华,刘娟.文化认同视角下“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J].国际新闻界,2018,40(12):67-82.

[2] 郑珊珊,朱丹红.《哪吒之魔童降世》跨文化传播的困境及思考[J].声屏世界.2020(8):51-52.

[3] 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J].宗教学研究,2009(3):178-183.

[4] 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镜像结构与文化重构[J].电影艺术,2019(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