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差异性

2022-11-11 09:18刘源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期

□刘源/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蕴含着历史发展轨迹和本质因素的整合,具有巨大的价值。本文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素入手,探讨中外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建立何种保护模式,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大力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实施单边主义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保护不同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不仅能充分满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要求,也是促进国际交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数千年积淀的精华,是一种生动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方式。如今,我们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在这些价值中,如果去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历史、社会、教育以及一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依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态将会是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其民族的艺术精神中,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包含了丰富的创新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发展的有效见证,也是一种宝贵的、无价的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表演艺术;雕刻、编织、刺绣、锻造等民间工艺品及相关工艺品;民间活动,由普通大众代代相传的仪式和节日,以及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长期流传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与上述形式相关的文化遗址。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看起来很不同,但都是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创造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从物质层面的实践需要和精神层面的审美意志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以民间手工艺品为例,由于作为民间手工艺品成果的物品具有视觉的、有形的实体形象和一定的空间位置,它必然具有形、线、色等诸多审美元素。这就使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最初的民间工艺品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追求“赏心悦目”的意识。这种直接、简单、不加修饰的审美原始主义,使审美参与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代表一个国家草根品格的传统文化,也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审美习惯和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经过时间的洗礼,民族艺术的精髓得以保存,这是其艺术价值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外民族艺术审美心理的凝聚,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差异性

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近年来才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经济价值也只是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开发还面临着以下困难: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缺乏产业链

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发展,尽管国家确实做了很多工作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发展尚未形成一条产业链,仅是一个非常松散的“个人发展”状态。中国缺乏相关经济价值开发的成功案例,因此,绝大多数感兴趣的企业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他们的投资也抱着垂钓心态,而不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其经济价值。因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仍缺乏一种商业化发展的思维模式。

2.1.2 传承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通过补贴的方式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从整体上看,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仍面临着失传的现状。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并不理想,这使得有兴趣的年轻人很难下定决心去学习。因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面临着灭绝的可能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发展的现状也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原因。

2.1.3 产品宣传力度不足

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主要通过直销或电子商务销售。这种销售模式一方面导致销售数量少,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我们的消费者不是不愿意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而是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就像“章丘铁锅”,在《舌尖上的中国》宣传之后,突然变成了网上的网红产品,销量急剧上升,这说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缺乏市场宣传,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信任度仍然很高。

2.1.4 缺乏品牌宣传

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目前注册的品牌并不多。很多人只注重文化的传承,而不太注重相关文化产品的品牌建设。我们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可能会在互联网上流行一段时间,但没有品牌保护的产品很快会被大量的山寨产品模仿,破坏品牌的声誉,最终导致产品不仅不被消费者认可,还被打上山寨产品的烙印。

2.2 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外国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相比,保护中一些不足的理论和措施也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改变,避免在保护理论和标准上固化行为,并结合时代发展,面对挑战。外国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在具体保护工作的实施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化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做详细的工作。大多数工作都是按照固定的路线和标准进行,盲目追求统一,导致表面上以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理论缺陷和实践不足,这不利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进步。(2)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相关制度的合理完善和创新。外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挑战。因此,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从自身创新方面不断完善思路,注重整体理念,做好工作安排,不断取得更好的成果,促进国家进步。

3 浅析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要素

中外在非物质文化保护过程中,传承主体是非常重要的。谁传承,传承人的意识和行为将影响传承的效果,从概念上讲,传承者主要指政府、相关机构、商界人士、媒体人士、学者和个人。多元力量、多元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同主体,相关的群体和个人可以称为传承者,可以说,传承者广泛分布在各个层次和领域。

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因此也可以依靠不同的主体来构建保护模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进行了如下分类,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所借鉴。

4.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是任何社交活动的重要指南。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也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模式。主要是由地方文化管理部门成立或分离专门组织,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稳步开展保护工作。同时,该组织还可以吸收来自各行各业的学者和媒体人士。成员的多样性和政府机构的正确领导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和传承路径更加清晰,有助于提高地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4.2 监管覆盖模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人们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认为从法律法规完善的角度也可以促进传承效应。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然后从安全的角度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严格处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为和制度,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

4.3 民间护理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民间。如果我们用人民的自由和自治来保护和发展,效果会更加突出。特别是对于那些依托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模式的效果会更好。

5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5.1 与文化产业并举

中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归根到底还是文化建设。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传承价值,必须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密切合作来检验。

5.2 与人才培养相呼应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人才是传承的主体,也是决定传承作用的载体。因此,本文认为一个好的传承模式需要人才的支持。具体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严格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专业和信仰的角度考察传承人才,建立严格的人才培养机制;(2)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纳入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发展历史,从而引导更多的人才融入传承团队,帮助彰显传承效果。

5.3 加强金融投资

根据相关调查,中外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和抢救,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例如,早期收集的视频和录音被废弃。同时,民族文化艺术档案和地方文化艺术档案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在一些贫困国家地区,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怎么会有多余的钱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如果等到经济条件好转了再进行文化建设,就太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无法有效传承,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靠的保障。国家设立相应的多种类型的专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给予补助。

5.4 提高保护意识

中外从主观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绝大多数的工作实施都要从大局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要做好各方面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从这两个方面推动工作的高效完成,特别是在面对一系列的保护问题时,有必要从源头上追根溯源,妥善处理。首先,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始阶段,应重视开展区域研究,明确哪些物质文化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哪些物质文化不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并严格控制其程度和标准,并深入挖掘和了解,特别是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现象,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今后的工作进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其次,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扩充和壮大我们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队伍,加强工作人员个体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冷静地应对复杂的保护任务,避免负面影响,为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肯定,积极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整体能力,进行科学巩固。

5.5 加强防护体系建设

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而言,大部分的实施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要实现具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就必须对多方位的工作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1)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法律法规的合理性,及时将不同工作对象和地区的异同,进行严格的核查和分析。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不影响民族文化体系,促进民族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制定和支持多种发展规划路线和标准,严格执行,积极寻找工作中的漏洞,从而取得突出的成绩。(2)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中,要有效协调各项工作的安排,合理分配。

6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的优秀文化,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并提出了几种保护模式,希望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才能引导全民参与,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提供准确的保障。■

引用

[1] 王建明,王树斌,陈仕品.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1(8):49-51.

[2] 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