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棉花主要产区产业兴旺的思考

2022-11-11 08:34买买提莫明艾先涛艾海提阿木提李庆梁亚军郑巨云王俊铎
棉花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采机械化棉花

买买提·莫明,艾先涛,艾海提·阿木提,李庆,梁亚军,郑巨云,王俊铎

(1.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830091;2.库车市龟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库车842000 )

新疆具有非常适合棉花生产的光热资源,在我国相关政策扶持下,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商品量、调出量已经连续27年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加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进口”。但目前我国国际竞争力不强,植棉现代化程度较低、效益下降,制约了棉区棉花“产业兴旺”和棉农“生活富裕”。同时各棉花产区存在地膜污染、秸秆焚烧、化肥农药使用超标、水资源过度使用等环境和生态问题,制约了棉区“生态宜居”和绿色发展。因此,亟须针对我国棉区乡村振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明确制约我国棉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棉农“生活富裕”的关键问题,围绕我国棉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现代化研究进行协同攻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1.1棉花生产不断调整

近20年来,中国棉花生产发展曾经大幅增长,呈先增后减变化;尤以近几年变化较大。如2014—2021年,中国棉花总面积和总产量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棉花单产在持续上升后也开始出现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达 3028.1千公顷,比2020年减少140.8千公顷,下降4.4%;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892.6公斤/公顷,比2020年增加27.4公斤/公顷,增长1.5%;棉花总产量573.1万吨,比2020年减少18.0万吨,下降3.0%。

1.2棉花生产布局不断调整

近20年来,中国棉花生产布局不断从分散区向规模高产区集中,全国棉花主产区发生重要分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生产规模大幅度缩减,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内陆棉区呈先缩减后回升态势。迄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生产仍在不断缩减,但新疆地区从2017 年起已连续 4 年回升,全国三大主产棉区种植规模已从过去的“三足鼎立”逐步演变到现在的“二八现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共占20%,新疆占 80%)。

1.3原棉长期进口大于出口

我国的棉花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急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且受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从世界棉花贸易来看,中国是主要的棉花进口国之一,但不同年份棉花进口数量变化较大,2014/2015 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棉花进口国,2015/2016 年后受政策调整影响棉花进口量有所下降。 2017/2018 年世界棉花总进口量为 840万吨,比上年度增长60万吨,其中孟加拉国棉花进口量为 160 万吨,居世界第一;越南棉花进口量为140 万吨,居世界第二;中国棉花进口量为 120 万吨,居世界第三;土耳其棉花进口量为 80 万吨,居世界第四。

2 限制我国棉花产业兴旺的因素

2.1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流域棉区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

新疆植棉区采用机械化介入种植时间较长,基本形成较为稳定棉花机械化作业;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由于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棉花品种多样、缺乏经验等因素影响,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根据调研情况,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机械化种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1机采棉新品种选育困难

在棉花机械化过程中,采棉机械应与品种农艺性状协调一致,应坚持在早熟、高产、稳产基础上做到“一抗、二耐、三协调”的标准,即抗枯、耐黄和耐低温(或耐干热风),纤维长、强、细三指标协调。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多,且多表现为高矮不一、早熟性不一致、不能一次性开花且花期太长,要寻找生育期、产量、纤维品质、吐絮等性状相互协调,农艺与农机结合程度最高的机采适用型品种。棉花机械化作业均以棉花品种选育为起点,所以研究适合棉花机械化种植的新品种,才能保证机械化生产之后的高产、稳产、抗病,才能提高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然而,该两棉区针对机采棉的育种进度不大,既具备早熟、株型通透、果枝始节位高、吐絮集中、含絮较好、抗倒伏、纤维品质优的机采性状,又有高抗、高产的优良品种尚未出现。

2.1.2棉花机械化栽培技术实施难

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尚未建立机采棉全程配套机械化科学简化管理方案,整地方式不科学,浅耕可能导致棉田农膜残留,影响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与机械采收的棉花质量;而且常年浅耕可能使犁底层坚硬,作物根系难以下扎,抗倒伏能力减弱。该两流域中大部分县市在移栽、打顶、采收方面都以人工为主,仅有少部分县市在整地、播种、灌溉、植保、化控实现机械化,至今未有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的县市。此外,采摘杂质高、漏摘率高、棉絮损伤重、栽培技术与配套设施不匹配会严重影响棉花质量和产量,降低棉花有效利用率和产出率。

2.1.3棉花生产农机设备短缺

由于购置机械成本高,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在棉花生产过程中仍以小型拖拉机为主,植棉大户也仅拥有播种机、拖拉机等简单的农机设备,机械化程度相对落后,棉花种植后仍然主要靠人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尽管有部分县市棉花农机设备使用率高于所属省份的平均水平,但与其他作物相比农机设备使用率微乎其微,至今长江黄河流域棉花生产过程中没有广泛使用大中型农用无人机,小型农用无人机,采棉机、打包机也是屈指可数。此外,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等科学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也较少。

2.2地力衰退、土壤板结情况严重

根据调研情况,我国各棉区由于长期连作、化肥施用、地膜污染等原因,造成地力衰退、土壤板结等情况,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在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生产目标驱动下,棉区化肥的施用成为常态,而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加重病虫害等一系列后果。由于种植习惯、生态条件特点等,棉区连作时间不断变长,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棉花长期连作会导致黄萎病、枯萎病普遍发生;多年连作及施肥不当会导致棉花早衰,进而影响棉花产量。例如新疆北疆地区,由于连作和化肥施用等原因,加上冬春灌的缺乏,加重了土壤结构的破坏程度,土壤种植能力不断下降;一直以来,南疆地区存在水资源紧张的情况,棉田盐渍化面积占比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利于棉花生长。残膜污染是造成土壤地力衰退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地膜技术在棉花种植中的应用不断发展,由此带来的残膜污染也不断增加。由于残膜难以分解,常以碎片形式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透气性,进而影响水肥气热的活力,不利于作物生长;另一方面,残膜分解过程会释放毒素,同时造成对土壤、大气和水污染,从而恶化生态环境。

2.3棉区经济效益下滑

从地区分布来看,棉花的种植效益居于第一位的是新疆地区,其次是黄河流域,第三位是长江流域。近些年来,三个产区的棉花生产成本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人工成本的上升最为明显,尤其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也是导致这两个区域棉花种植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三个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净收益呈现波动特点,但新疆地区棉花种植收益要高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除人工成本外,新疆地区由于受到政策倾斜度、机械化水平较高,加上自然条件适宜,因此棉花收益率相对较高,但仍然受到灌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威胁;影响长江流域植棉收益率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机械化水平、棉粮用工比等;影响黄河流域植棉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有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等。

2.4棉花加工业产业链发展不协调

目前我国棉花加工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手工作坊迈向工业化时代(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以“5571”型锯齿轧花机代替皮辊轧花机为标志,棉花加工业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极大提高了棉花加工业生产效率;第二阶段,跨越式发展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期),此时期我国主要以美国棉花加工业为主要借鉴对象,逐渐缩小了我国加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了我国棉花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三阶段,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时代(2004年到2013年),这一时期随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规范化改革的推进,棉花加工企业一方面出现了大量企业通过收并购扩充生产规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资金实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第四阶段,信息化与数字化时期(2014年至今),随着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和大数据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棉花加工企业逐渐朝着精准化、靶向化发展,逐渐确立了中国棉花加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但就现阶段棉花加工产业情况来看,由于政策引导失衡、产业链发展不协调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棉花加工业的深化发展。

2.5棉花加工业产能过剩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为止,全国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2381家,生产线2726条;其中新疆1006家,生产线1343条;内地1375家,生产线1383条。随着产业化和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推进,棉花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就开工情况来看,新疆全年正常开工的企业数量812家,其中新疆地方643家,兵团169家。据统计,2019年我国全国棉花总产量为588.9万吨,其中新疆总产量为500.2万吨,占总产量84.92%;而2019年新疆棉花加工量为506.87万吨,内地棉花加工量为12.56万吨。新疆加工企业接近盈亏平衡点,内地加工企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加工能力的过剩造成棉花加工企业开工期短、设备闲置、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2.6棉花加工质量参差不齐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由于进口棉花的质量一致性强、“三丝”少,受到棉花加工企业的青睐。我国棉花质量相对进口棉较低的情况亟待解决。就国内棉花质量来看,出现新疆棉花质量明显高于内地的两极分化现象。新疆具有耕地面积广阔、规模化种植普及率高、自然条件适宜的先天优势,所以新疆棉花受到棉花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偏好,棉织品质优良。就内地棉花加工产业发展来看,一方面由于规模化种植程度低、规模化效益低下,棉花质量不高;另一方面“重效益、轻质量”的经营理念使得内地企业出现加工过程混等混级现象严重,棉织品质量低下。新疆和内地棉花加工质量的两极分化,不利于棉花产业整体均衡发展。

2.7政策引导呈现区域不均衡

目标价格政策及相应配套补贴政策在新疆实施以来,极大刺激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使棉农积极探索现代化种植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疆地区棉花的种植效率,保证了棉花产量稳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棉花加工企业的棉花供给。就内地的情况,由于政策的实施缺乏精准性和对标性,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产量连年下滑,棉花供给严重不足,造成棉花加工企业大规模闲置,产生产能过剩的现象。另外,新疆棉花质量补贴政策的实施,刺激了棉农及棉花加工企业严控质量关,进一步提高了新疆棉花及棉织品质量。

3加快棉花“产业兴旺”对策

3.1提高内地棉花机械化水平

3.1.1研发适合棉花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品种

由于地域不同,种植习惯不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村品种繁杂,造成一致性差,适纺性低,研发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棉花品种(不一定是培育新品种,可以改良现有表现好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该品种的性状要求株型紧凑,适宜密植,果枝始节位高度大于等于20 cm,果枝长度适中一致,棉铃分布均匀,结铃性强,铃壳开裂性好,吐絮集中,纤维品质好,成熟早,对脱叶剂敏感的中长绒品种。同时要求具有较好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以提高机采的效率和效益。

3.1.2完善机采配套的栽培措施

与机采配套的栽培措施是棉花机械化的基础和保障,机采是最终体现和落实,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劳动力,还能提高收益提振棉农植棉积极性。与机采配套的栽培措施包括:1)研发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比如行距60~80 cm较好,株距14~18 cm,密度8.25万株/公顷,棉株高度控制在110 cm以下为宜;2)所有的生产过程必须标准化,适合机采棉的技术要求和规范;3)规范的作业路线,如深松旋耕-灌溉-覆膜-播种-植保-中耕管理-化控-脱叶催熟-机采-打包-运输-秸秆收获-深加工;4)机采棉栽培管理要早播种、早化控、早管理,提高棉田分布“均匀度”和“透气透光度”,做到测土精准施肥,保证氮磷钾配比合理,精准施药,适时打顶,合理运筹肥水,争取目标籽棉产量6750 kg/hm。棉田机械采收技术是一项系统性现代化农业技术,包括机具机型、适宜品种、种植模式、水肥管理、化学调控、统防统治、籽棉清理加工等,其发展依赖于配套农艺技术的完善和标准化。

3.1.3定位机采农机设备的研究方向

有了配套的机采栽培措施,还要有与之配套的农机设备。据光大农场机械采收与人工拾花用工量和费用比较,采摘453.3公顷棉花,机械需要4人,费用166.6万元,人工需要720人,费用476.0万元,因此研发适合中国棉花机采设备是当务之急。美国凯斯公司生产的CPX620型采棉机工作效率和采净率都比较高,应加以借鉴和研发适合中国棉花生长环境和农艺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采棉机、打模车、运模车以及与棉花管理、化控等配套的无人机等机械设备。

因此,国家要加大采棉机及相应配套设备研发力度,增加投入,降低规模化棉花管控和收获成本,发挥棉花产业乘数效应。

3.2加强棉花生态农业建设力度

强调棉花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棉花生态农业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优化植棉品种,执行轮作

一方面选用抗病品种,保持植棉稳定性,避免由于轮作导致的高发病率。另一方面注重轮作的种植模式,例如棉花与水稻轮作、棉花与玉米轮作、棉花与小麦轮作等,可以有效降低棉花病害的发病率。另外,应合理利用植棉技术,确定最佳轮作间隔时间、规范植棉操作技术。

3.2.2合理施肥

明确棉花在花铃期、盛花期、吐絮期对氮、磷、钾、微量元素等的需求量及需求比例,做到合理施肥,避免由于施肥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

3.2.3使用标准地膜

由于经济效益使然,棉农大多采用超薄地膜,厚度一般在 0.006 cm以下,超薄型地膜易破且不容易回收,根据国家 GB13735-1992标准要求,地膜应采用0.008cm以上厚度,以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

3.2.4加强对棉农宣传教育

向棉农普及环保知识,明确化肥、连作、地膜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强化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普及对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宣传。

3.2.5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普及科学种植知识,完善生态补偿体系建设。

3.3稳定植棉收益

3.3.1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保持棉花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三大棉区具体成本收益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棉花生产的支持政策,加大对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生产支持力度;健全目标价格政策补贴制度,开展好棉花质量补贴工作;以市场化为调控原则,增强植棉竞争力,促进棉农增收。强化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注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协同发展。

3.3.2维护棉花市场稳定运行

棉花价格波动不利于棉花市场的稳定运行,应进一步健全棉花价格预警机制体系,消除由于棉花波动对棉农生产效益的影响。首先应做好棉花市场的检测工作,及时收集和发布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异常情况,确保发布信息的精准性和及时性,为棉花生产者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健全棉花价格波动风险基金的运行制度,确保棉花价格稳定。

3.3.3因地制宜做好区域棉花产业发展计划

加大内地棉区棉花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协调棉粮矛盾问题,加强棉花灾害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发挥和强调新疆地区棉花产业比较优势,以高产和优质为棉花产业主要发展目标,鼓励棉花现代化种植,注重棉花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3.4增强棉花加工企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我国棉花产业实现棉花产业兴旺的目标是实现棉区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加大对棉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棉花加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引导棉花加工企业对加工设备更新,提升棉制品品质,增强我国棉织品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过硬的棉花加工企业,使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强化优势企业实力,扩大优势企业生产规模。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我国棉花加工业的整体实力,由棉花加工业大国变为棉花加工业强国。

棉花产业作为很多地区的主导产业,引领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耦合作用,相辅相成,区域经济向上增长必定带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创新理念等提档升级,带动乡村居民对生态宜居美好向往。棉花产业的蓬勃发展会带来产业兴旺的外溢效益、发挥产业的乘数效应,带来就业和技术创新等。因而振兴棉花产业、聚力产业兴旺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机采机械化棉花
棉花是花吗?
基于模糊DEMATEL-ISM的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评价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雪白的棉花堡
名优绿茶手工采与机采相结合模式初探
新疆阿克苏地区三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新疆发展机采棉的有利条件及策略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江苏省沿海棉区基于机采的直播棉农艺栽培试验研究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