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林 刘平 查伟
随着4G、5G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便捷、互联、共享的网络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活的学习、交流与娱乐方式。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5.4%,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体。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的增加迅猛,但网民的整体网络素养却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而判断力相对较差的大学生群体。网络素养教育是网络迅速发展下出现的新命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网络素养是指人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具体包括:网络基本常识、信息检索和识别、网络学习、网络行为管控、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等。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是他们在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整个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受来塑造的,即处于自我塑造状态,存在着许多不足。
网络信息识别能力指的是网络媒介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和网络信息的辨别、批判能力。互联网推动了社会变革,其高效性、便捷性显而易见,同时互联网对人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增大。高职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探究心强的阶段,互联网上的一些反动、虚假或不健康信息极易影响到青年学生尚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环境认识不够充分、客观,还缺乏批判性的识别和选择信息网络的能力。学生长期接触网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互联网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气质、逻辑思维、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地扭曲和改变。同时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得越快,各种诈骗手段也随着兴起,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贷款等各种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学生涉世未深,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吸引,从而造成身体、精神及财产上的损失。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提升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和负面的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
网络应用能力是指对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运用,正确客观地利用互联网处理实际问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现阶段,很多大学生上网纯粹用于娱乐,把互联网主要用于交友、聊天、游戏、视频、购物等方面,而使用网络检索查找、访问、传输、发布和创建信息内容能力不高,在检索信息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分散了精力,导致热情消退,学习积极性不高。从深层次分析,这是大学生网络素养中应用能力教育缺乏的表现。
网络道德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自觉规范网络行为的思维。由于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弱化”了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互联网信仰,法律法规意识淡化,社会公德、网络文明、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责任感方面存在缺失,可能存在以下行为:访问不健康的内容,对网络事件发表过激言论和网络暴力,传播损害他人权益、危害社会甚至反革命观念的信息,传播非法、虚假和欺诈信息和病毒,侵犯他人隐私等违纪行为。
大学生处于脱离父母控制的缓冲期,仍在等待寻找合理的自律方式,网络行为自律能力弱。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沉迷游戏是普遍现象,并有加重的趋势。一是沉迷于“王者农药”“毒奶粉”“吃鸡”等网络游戏。虚拟的网络游戏让一些不太自信的学生找到了“自信”的方式,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刺激和满足感逃避现实生活。网络游戏的迷恋让大学生容易生成脱离现实的人格特质,更严重的甚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沉迷网络色情信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有强烈的好奇心。在缺少自律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无法抗拒网络色情的诱惑。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网络素养教育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竞争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要转变观念,将传统教育理念与网络素养教育有机融合。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院校要通过其主流宣传媒体和交流软件了解舆情动向,利用自身的宣传策划,把握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创新和德育传播,开展网络素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提高自身网络素质。一方面,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大国崛起》《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改革开放走进校园》《永远在路上》《信仰者》等纪录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互联网软硬件的建设,学院开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思政网),开设了学院微信公众号和出彩动科微信公众号,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搭建重要的网络平台。
网络素质的塑造是大学生德育的重点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需要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的支持。学校数字资源中心和网络课程平台是高校的信息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为大学生互联网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高校必须加快数字资源的建设,提高信息网络人才培养力度。同时,还要完善网络素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序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高校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要为教师队伍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校应以文献资料课和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为中心,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力,提升有关课程内容的比例,提升大学生网络使用能力,并据此创设一个以塑造大学生信息能力为关键,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专业知识、信息观念、社会道德的对外开放的、详细的和动态性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信息繁杂、内容良莠不齐的网络大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教给大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还要培养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判断和筛选能力,引导积极向上、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网络素养方向。
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良性影响作用。家长应重视孩子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正确的使用网络。家庭教育可以发挥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互动较为充分的优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言传身教。强化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情况,建立网络心理行为干预、网络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测试机制,定期进行大学生心理测评和监控,了解网络心理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掌握网络素养教育的主动权,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学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应用、消费、生产和网络社交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信息网络的使用和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他们在虚拟网络社会中的发展,培育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法律观念;能够在互联网应用中进行识别和批判,传播正能量,对不良现象进行遏制。大学生具备高素质的网络素养,才能遵守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飞速发展,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良小说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一些学生沉迷于游戏、荒废学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安全。过分沉迷于游戏往往会养成“孤独、焦虑、恐惧、冷漠、非社交”的网络气质。对互联网技术虚幻世界的依赖,缺乏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很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发展而造成异化,变得内向和狂躁。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能够有效规避这些问题的产生,提升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及行为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有利于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