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
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
2016年8月的一天,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建筑工地上施工作业,这里正在建设扶贫搬迁工程。
原来的村子海拔高、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达56%,村民面临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同年,实现搬迁的班彦新村,呈现在村民面前的是平坦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崭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新建的村幼儿园,處处展现着新的面貌。最高兴的是村民,他们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烧上了天然气,喝上了自来水……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班彦村人的命运。
村里还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吸收了100多个产业户发展盘绣产业,带动村民增收。2017年,班彦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班彦村年人均收入已超万元。
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7年元宵节刚过,北京新机场工地上,工人正如火如荼地施工。
大项目建设一般会涉及群众安居,北京大兴机场也不例外。
大兴区新机场安置房项目是保障机场顺利建设的重要工程,共136栋住宅楼,累计建设1.5万套房屋。
从中央到北京市,都十分关心这里搬迁群众的安置工作,要求把群众工作做细致、做扎实。从设计到施工,大兴区新机场安置房项目都按照“不低于商品房”的品质打造,严格按“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建设。
2017年10月1日,新机场安置房工程交付使用,来自大兴区榆垡镇和礼贤镇13个村的2万余名回迁村民搬进漂亮的新居,开启了全新生活。
2014年1月26日,地处边陲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零下30多摄氏度,冰封雪皑,银装素裹。
伊尔施镇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住在条件极差的棚户区里,辛苦地熬过这个寒冬。
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一边是高品质的住宅楼。棚户区改造,关系着千千万万困难群众的安居乐业,迫在眉睫。
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政府和干部责无旁贷。
自此,阿尔山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如今,郭永财一家已经实现住进亮丽回迁新楼的愿望。
2018年,到湖北武汉青山区旅游的人们发现,青山区青宜居、青和居大变样了,居民告别了过去的棚户区,全区4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青山区在20世纪50年代因兴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武钢而建区。当年为建设武钢、青山热电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大批工人集聚青山,搭建了大量简易棚户住宅,常住人口达4万余人,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老工业区棚户区。房屋质量差,户均面积小,配套不全,当地居民热切期盼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历经多年努力,2016年后,青山棚户区居民全部搬入新居。同时为全国其他棚户区改造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经验。
距离武汉千里之外的辽宁抚顺,2018年,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工作也取得可喜的成果。
辽宁抚顺的棚户区大部分房龄超过50年,没有排水设施,平均每790户共用一处公厕,93%的居民靠燃煤取暖、做饭。棚户区居民行路难、如厕难、上水难、下水难、取暖难、洗澡难。不少家庭一家三四口住在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墙体开裂,窗框变形,冬天无法保暖。
搬出沉陷区,活出好滋味。
现在,抚顺市东华园社区,居民住在新房子里,生活变得舒适又方便。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华园社区了解采煤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对社区党建和志愿服务给予了肯定。
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提升了人居环境,上亿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2019年春节,北京前门东区,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迎春节。
前门东区是北京老城重要历史片区,是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现在的北京前门东区,沧桑变化后焕发新生,居民可以在河边遛弯,享受更好的环境,古老胡同的现代生活画卷每天都在散发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2020年4月21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喜气洋洋。这里是陕南区域规模较大的一个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村民从坡陡路断的大山深处搬迁至此,开启了“山民变居民”的社区新生活。
“政策真是没话说,住进新楼房,还能继续种菜,吃穿住用行啥都不愁。”一名搬迁群众说。
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十年间,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老百姓的“安居梦”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