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与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2-11-10 06:31:26苟成钢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上肢患肢肩关节

刘 夏,苟成钢,马 达,陈 倩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以手部明显肿胀并伴有疼痛、肩关节活动疼痛、受限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针刀疗法治疗SHS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并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康复干预,可调节脑卒中患者上肢各关节活动度,但康复效果一般。有研究表明[1],联合康复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痉挛状态,调节肢体疼痛状态。本研究将小针刀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SH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13例脑卒中后SHS患者。纳入标准:诊断符合参考文献[2]中的标准;依从性好。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其它原因引起的肩关节疾病。依据锻炼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84±13.25)岁;病程(49.12±9.32)d。综合组:57例,其中男33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21±14.19)岁;病程(48.86±9.3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由同一组医师给予小针刀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①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健康宣教;②良肢位摆放:若患者为仰卧体位,伸展平放其肘部关节以及手指;体位为坐位,其上肢应Bobath握手,腕部翘夹板固定,使其背伸;体位为侧卧位,患侧上肢肩关节屈曲90°,将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处于轻度背伸状态;体位为患侧卧位时,外展上肢肩关节,角度范围为90~100°,并轻度外旋,伸展肘部;③肩部松动训练:嘱患者取侧卧体位,治疗师一手将患者肩峰托住,另一手将其肩胛下角固定,然后以缓慢且均匀的速度推动肩胛骨,按照顺、逆时针方式各旋转10次。

综合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行康复知识宣教,1次/周,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及时疏导患者情绪。②保持良好肢位:与常规组方式相同。③向心压缩性缠扎:在指甲部位压好长线,直径为1~2 mm,于手指根部缠绕游离端,而后抽动游离端,释放缠绕,3~5次/d。④冰疗:将2份冰与1份水混合置于桶中,患者将其手放置其中,放置时间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浸泡30 s/次,3次/d。⑤蜡疗:选取适宜大小的医用石蜡,于蜡盘中倾倒,冷却至40~45℃,敷于患侧,行包裹保温处理,0.5 h/次,1次/d。⑥被动运动:治疗师以从近到远的形式使患者肩、肘、腕、手指各关节活动,活动度由少到多,动作应轻柔,以患者不产生疼痛为度。⑦主动运动:行Bobath握手上举训练,使双手指充分交叉,于健侧拇指上方放置患侧拇指,并使肘关节充分伸展。连续且反复行上述手法,0.5 h/次,1次/d。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后评定临床效果。

1.3指标评定 患肢疼痛肿胀程度:①口述分级评分法(VRS)评估疼痛,分数0~5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②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肿胀,分数0~6分,分数越低表示水肿程度越轻。肩关节活动能力:骨科关节量角器测定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状态下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①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估上肢损伤程度,分数0~14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损伤越严重;②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分数0~66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2 结果

2.1患肢疼痛肿胀程度 两组干预后VRS、VAS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综合组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患肢疼痛肿胀程度分)

2.2两组肩关节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后前屈、后伸、外展水平较干预前均升高,综合组升高幅度大于常规组。见表2。

表2 肩关节活动能力

2.3两组上肢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干预后SHS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FMA-UE评分较干预前升高,综合组升降幅度大于常规组。见表3。

表3 上肢运动功能分)

3 讨论

SHS患者前期多表现为偏瘫侧肩周疼痛及运动受限,逐渐出现手背及手指肿胀,手指呈伸直位,严重者出现手及肩周皮肤和肌肉逐渐萎缩,手的活动能力永久丧失。针刀技术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但康复周期较长[3]。有研究指出,综合康复训练可调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4]。而综合康复训练利用向心压缩性缠扎,以向心加压的方式促进血流与组织间液的回流,提高血液循环速率,利于组织液经淋巴的回流,降低炎性渗出,减轻水肿状态,并抑制致痛因子分泌,减轻患肢疼痛;通过冰疗的冷刺激,可降低组织温度,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患肢水肿;且应用蜡疗的温热特性,扩张患肢局部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炎症浸润吸收,进而改善水肿疼痛状态[5]。结果显示,综合组干预后VRS、VAS评分低于常规组,表明小针刀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肢疼痛肿胀程度。

常规康复训练强调良肢位摆放,增加患者对患侧肢体的感知力,避免关节挛缩的出现,虽配合关节松动锻炼,但强度有限,致使肩关节活动能力的调节效果不理想。综合康复训练则根据患者机体状态进行适宜主被动运动,可促进患肢肌肉纤维弹性的恢复,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其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致炎物质分泌,对局部软组织粘连进行有效松解,促使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加;通过向心压缩性缠扎,对患肢肌肉进行刺激,利于肌肉泵的恢复,促进关节活动;且石蜡的可塑及柔韧性强,并具有黏滞性和伸展性,待石蜡冷却后可较长时间作用于患肢区域,利用其冷却所产生的机械挤压作用可松弛患侧肌肉、关节韧带等,改善关节活动受限状态,增强肩关节活动能力[6]。结果表明,综合组干预后前屈、后伸、外展水平高于常规组,表明小针刀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调控肩关节活动能力。

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应用肩关节松动,可拉开粘连挛缩的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但由于部分患者缺乏正确认知,加之训练方式较为单调,患者易丧失兴趣,不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调节。而综合康复训练较为注重患者的情绪变化,通过及时情绪疏导,提高患者自信,且定期宣教,促使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积极配合临床康复干预,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强调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可预防肢体关节挛缩,维持良好血液循环,且患侧卧位状态下的干预可增加对患肢的知觉刺激输入,便于患肢活动;主动运动可使肌肉富有弹性,利于肌肉正常功能恢复,而被动运动,可促使痉挛肌肉放松;配合针刀疗法,剥离松解粘连组织,增加关节活动,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7]。结果发现,综合组干预后SHSS评分低于常规组,FMA-UE评分高于常规组,表明小针刀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小针刀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SHS患者进行干预,可改善肩关节活动能力,调节患肢疼痛肿胀程度,调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上肢患肢肩关节
肩关节镜术后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感染风险高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08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53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9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