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宇
豫西剪纸,是指流传于河南省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广泛分布于濯池、义马、嵩山、栾川、新安、汝阳等地区,分布广泛且有较强的群众性。豫西剪纸历史悠久,是承载当地民俗民风以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主要平台和方式,陕县尚黑剪纸是豫西地区剪纸艺术的一大特色。
色彩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在不同时代下还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寓意。国内其他地区的老百姓们十分忌讳黑色的出现,尤其是在值得庆祝的场合,但在豫西陕县地区,黑色剪纸被广泛地用在节日、结婚等吉庆场合。从科学角度出发,黑色相较于其他颜色吸热速率较快,也最不易褪色。不仅能美化居室,同时也能抵挡阳光的照射,稳定室内温度,体现出较强的实用功能和色彩稳定性;从宗教信仰角度出发,黑色的宗教属性一直存在,从最初人类对黑夜和大自然的畏惧,到老子最初的世界观和神鬼学说的信仰,代表宗教属性的黑色显得神秘而伟大。陕县尚黑剪纸展现在充满黄土文化的气息中,无形中给人一种力量感和神秘感,而这种黑色所表现出的力量感和神秘感则是陕县人民将宗教信仰寄托于此的根本原因。
陕县剪纸艺术的主题多为传统文化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在时代不断向前迈进的脚步中,陕县剪纸在不失原农耕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表现形式和内容逐渐融入了新元素。
陕县是黄土高原的延伸部分,居民住宅形式多为下沉式地坑院,地坑院的门窗大多为井字形的木制方格,于是窗花剪纸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一项装饰品,也是了陕县剪纸的一大特色。农民大多将白纸贴在木制井字形方格的内部,然后将剪纸贴在方格内作为装饰。除了窗花剪纸,结婚剪纸的应用最为广泛,从新人为了获取老人们的祝福提前向老人们请婚事剪纸,到贴墙围花、棚顶花等来布置婚房,再到女方陪嫁都放置着有吉祥寓意的剪纸,剪纸贯穿了婚事的每个环节。广为流传的还有民间信仰剪纸,至今在豫西民间还流行着“剪倒捆驴”书屋民间信仰。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时代赋予了人们新思想,同时也赋予了民间剪纸以新的主题,具有时代性的系列剪纸不断被创造出来,其表现的主题有赞颂祖国、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话题等。
剪纸手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对客观事物进行归纳总结,对诸多要素进行组合、分离、覆叠,使其整体呈现出一种超越客观属性的美。陕县剪纸手工艺人在一步步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构图形式。
在陕县剪纸中大多为对称式、二方连续、包围式、网格式这四种构图方式。对称式在民俗文化表达中颇为常见,陕县剪纸中对称式主要应用于婚房等大规模布局上,在婚房的床边会张贴炕围花,其左右两侧为两格或者四格对称分布的四平,中间为具有吉祥寓意的主体团花。二方连续构图多应用于线状剪纸结构中,以花边纹样的形式出现,主要来隔离不同区域以及调整画面节奏。包围式构图分为外部包围式和内部包围式,主要应用于各种场景的团花中,顶棚花是外部包围式的代表,中心主体部分为八棱镜团花,八边饰八只蝴蝶来修饰八边形,以达到圆满和谐的视觉效果。内部包围式主要应用在矩形框中,手艺人将蝴蝶纹样张贴在矩形内部四角,来填补画面四角处的空白和打破画面四边处的坚硬感。网格式构图是陕县剪纸的一大特色,主要应用于新人婚房的布置中,剪纸手艺人对新人婚房规划上采用网格式构图方式,将墙体分为上下两个大的区域,下部分为主题区域,中间为团花,左右为四平,上部分为独立式纹样。在网格式构图中,剪纸手艺人不仅将美好寓意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体现出陕县剪纸的装饰功能,(如图1 所示)。
图1 张贴在室内的陕县尚黑剪纸(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民间剪纸方法主要分为阴刻剪纸、阳刻剪纸以及阴阳结合法。阳刻剪纸一般会剪去轮廓以外的空白部分,保留原稿图案原有的形态和轮廓线,使其笔笔相连。阴刻剪纸则是把图案自身剪刻掉,剩下的是图案以外的部分,通过衬纸反衬出图案内容。阴阳结合在传统剪纸中较为多见,阴阳二者互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效果。陕县剪纸一般采用阴阳结合的方式,呈现出画面的协调性和丰富性。
“男人剪纸”和“边剪边唱”也是陕县剪纸的两大亮点。剪纸通常被认为是女人的拿手活,在陕县却是男人的特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孟仓老人,他作为剪纸艺术家曾出席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活动。“唱花剪花”“唱鸟剪鸟”“一把剪刀数张纸”,手艺人手中的纸仅需要一首歌的时间就会变成一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作品。陕县剪纸手艺人边剪边唱,剪出来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崇,唱出来的是对美好生命的赞美,传达给观者的是对剪纸的喜爱之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又深入人心。
民间剪纸最早出现于公元6 世纪,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地区一样,陕县剪纸也是先应用于巫术当中,后来逐渐扩大到了驱邪、消灾、丧葬以及结婚庆祝和贴窗花等民俗活动中。
黑色的应用在中国千年的华夏文明长河中就没有间断过。早在旧石器时期,人们用烧过的木炭在身体上涂画各种图形,作为装饰、标记或体现等级。可见,这些史前艺术的发生及其活动与图腾崇拜和巫术密不可分。同时,人类在旧石器时期对于黑色的应用,为新石器时期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权贵之色埋下了伏笔。
陕县剪纸深受宗教的影响,道家思想发源于黄河流域,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认为“众色归一,唯有黑色”,因陕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剪纸所表现出的宗教属性与道教有着深厚的关联。陕县剪纸也随着这一得天独厚的宗教文化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丧事祭祀活动、张贴门神镇宅以及给老年人过寿等活动中。宗教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属性不仅是统治手段,也是人民群众精神的寄托,因此在剪纸中带有宗教色彩的黑色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陕县不仅地处黄河故道,在五千多年前还是夏朝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民俗民风必受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对陕县剪纸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人类通过自身的劳作和情感体验逐渐对器物的形态和色彩产生了认知,创作出具有宗教统摄力量和审美意蕴的黑色纹饰。作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庙底沟文化的遗址处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从中可看出庙底沟文化对于黑色饰纹的崇尚。从仰韶时期“尚黑”观念对先民审美观念的影响,再到中原龙山文化的黑陶文化,黑色内敛、素朴和幽深的特点更为明显。夏文化“尚黑”之风达到勃兴是陕县剪纸尚黑的最大理论支撑,夏文化沿袭了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宗教对于黑色的信仰,“尚黑”之风更为盛行,夏朝将黑色供奉为国色,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以黑色为贵。
虽然自夏以后,“尚黑”之风渐趋衰退,但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其在艺术形态中被继承和展现出来。陕县民间剪纸“尚黑”的独特审美特征,也正是在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态中孕育而生的,才使得当代人可以深感陕县黑色剪纸的魅力。
陕县的地域特点鲜明,在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下,黑色剪纸被广泛运用于节日和结婚等喜庆场合,成为此地独有的民间艺术。剪纸手艺人用黑色的纸张不仅剪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思和世世代代陕县的民俗风情,也剪出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朴实的生活美学。由上述内容可知,研究豫西陕县尚黑剪纸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对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