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根脉”高质量推进浙东革命老区“两个先行”

2022-11-10 09:03陈金波俞博涵杨方媛
宁波通讯 2022年17期
关键词:浙东先行老区

文|陈金波 俞博涵 杨方媛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以下简称“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提出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振兴发展等要求。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宁波的“红色根脉”所在地。宁波努力把浙东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加快打造具有重大辨识度的标志性发展成果,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两个先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东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指示

“三个绝不能忘记”。2003年1月29—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东革命老区调研,在听取余姚关于老区建设情况汇报后指出:“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老区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就不可能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基于老区人民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习近平在这次调研中明确提出“三个绝不能忘记”:“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绝不能忘记老区的开发建设。”

“三个只有”。在浙东革命老区调研过程中,习近平谆谆告诫地方同志:“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只有老区达到了现代化目标,才谈得上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三个只有”饱含着习近平对老区群众的亲切关怀和对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是新阶段宁波打造老区“两个先行”标志性成果的重要遵循。

“同一个希望”。2003年2月11日,习近平给浙东红村横坎头村村民回信,希望发扬老区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加快老区开发建设。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给横坎头村村民回信,希望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两次回信都希望老区越建越好,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继承老区优良传统、弘扬老区精神、造福老区百姓的“殷殷嘱托”。

推进浙东革命老区“两个先行”存在三个短板

常态化帮扶有待“提质”。一是治理“精度”有待提高。老区发展过程中存在参与主体多、调配资源难、协调任务重等问题,导致治理多头、联而不合,基本农田上山、生态及非粮化整治“一刀切”等现象依旧存在。二是扶持“广度”有待扩大。老区覆盖“两区一市”13个乡镇、198个村庄、30万人口,存在账面“广义化”、落实“狭义化”、扶持有“厚薄”、急缓不兼顾等短板。三是撬动“力度”有待提升。虽然宁波每年拨付上亿元资金帮扶老区发展,但多数用于直付公益林补偿,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所剩无几,且推进较慢。四是改革“深度”有待增加。虽然老区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承包地确权颁证、飞地抱团联建等改革,但人口“在籍”与“在场”失衡,不少乡镇“在场”人口不到“在籍”人口的一半,“年轻”与“年老”失衡,年轻人到城里发展,60周岁以上留守人口占比近三成,人口外流出现的房屋废弃、土地闲置、资源沉睡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一景。 徐慧丽 | 摄

产业发展有待“提级”。一是老区传统产业难掩颓势。毛竹、花木、茶叶等传统产业衰退严重,以四明山区花木产业断崖式下滑为例,近三年红枫均价从千元跌至百元。二是老区新兴产业遭遇瓶颈。老区拥有红色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绿水青山等绿色资源,但康养农业、生态工业等新兴产业在农旅融合、体旅融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存在集约化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三是老区优质产业落地困难。老区产业发展与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远高于一般地区,生态友好、绿色低碳、辐射效应佳的优质示范性产业项目落地困难。

民生改善有待“提档”。一是老区基础设施相对偏弱。老区经济实力不强、镇乡财力不济、集体收入不高,影响老区道路、能源水利、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二是老区人民收入相对偏低。2021年,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2万元,比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55万元,比宁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3.34万元。三是老区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老区存在学校小、分布散、生源少等教育短板,也存在村庄医疗设备不优、诊疗水平不佳、养老层次不高等保障瓶颈。以医疗为例,2021年,老区每千人的医院床位数仅1.13张,低于宁波的7.42张,公共服务亟待增强。

多措并举推进浙东革命老区“两个先行”

深化浙东革命老区“两个先行”的支撑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支持机制。从全局高度重视总书记“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指示的重要意义,建立权责明晰的省、市、县、乡四级协作机制。推行“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包到底”工作机制,完善责任落实、监测分析、政策迭代、巡查督办等闭环机制。二是健全政策支持机制。积极争取将老区纳入省级特别支持计划,努力让老区享受“山区26县”的优惠政策与发展扶持,推动财政优先向老区保障、金融重点向老区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向老区流动。优化信贷支持、农信担保、农业保险等政策体系;强化镇村联建、结对帮扶、抱团发展等方式;推进先富帮后富、“输血”带“造血”,助推浙老区高质量发展。三是健全治理提质机制。夯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实施老区“头雁”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省、市级“头雁”书记,打造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发展一域的老区振兴“头雁”队伍。实施浙东“薪火”相传行动,有计划地选派省市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真挂实下、真抓实干、服务老区,让干部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实施老区“青创”工程,激励创业、支持创新、保障创造,培育一批青年“农创客”、“新农人”、“青创农场”,真正把老区发展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第二居所”。

优化浙东革命老区“两个先行”的产业空间。一是推进产业培育品牌化。加大要素支持,将老区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生态资源连点成线,把老区打造成红色教育首选地、浙东红色圣地、长三角旅游胜地。二是推进产业转型现代化。加大“林+菌”“林+药”等林下优质产业扶持,加快第一、二、三产及新业态融合发展,汇成土地、农户、农业的良性循环,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三是推进产业布局前瞻化。坚持红色传承、科技支撑、保护优先,前瞻谋划老区未来产业形态,打造生态资源宝地。发展“共享田园”未来乡村,深化美丽乡村“农旅融合”,为老区美丽经济发展和创新留下空间。

强化浙东革命老区“两个先行”的保障体系。一是点亮老区群众“幸福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回信精神,在教育提质上做“加法”,安排浙东发达地区“名优教师”与老区“乡镇教师”建立师徒关系,提升老区教育质量;在清除障碍上做“减法”,把减少负面清单、简化程序关卡等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在兜底保障上做“乘法”,发挥老区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乘数效应;在改善村容村貌上做“除法”,除去老区美化、靓化、景区化过程中厕所、垃圾、污水等各项短板,打造“和谐人居福地”。二是拓宽老区群众“增收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回信嘱托,推出老区“富民”标志性工程,推动明星乡镇与老区乡镇“认亲”结对,帮助群众从“三资入股”、“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中增加“资产性收入”;优化林地、宅基地、承包地等资源依法流转机制,帮助群众增加“经营性收入”;推动老区旅游精品化、特色化、主题化开发,帮助群众增加“就业性收入”;探索碳汇试点,帮助群众增加“共享性收入”。力争“十四五”期间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居民平均水平。三是优化老区群众“发展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好红色基因”“苦干实干”回信寄望,抓紧补齐老区乡镇交通基础设施、日常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短板,提升老区对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力。新建“港湾式”停车点,扩建景区公路,改建乡村公路,解决老区“进不来、出不去、留不下”难题。

猜你喜欢
浙东先行老区
绿色低碳 节能先行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老区建设》2022年度稿约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跟我说两句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革命老区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