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浙江 杭州 310019)
2015年《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林权登记正式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林业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共同推进林权登记职责整合,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的改革目标。为配合新《森林法》实施,适应林业改革需要,2020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做好林权登记与林业管理衔接的通知》,要求不动产登记机构根据《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明确规定的权利类型,依法对林地和林木进行登记,并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创新方式开展林权地籍调查,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依法依规解决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因历史、政策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大、矛盾积累多、涉及部门广、成因复杂,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亟需探寻合适的解决方法。本项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省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乡风民俗,妥善解决问题”的原则,借助激光雷达和航空影像数据,制作三维实景森林,明确林地权属界线类型、宗地区划、权属界线位置、宗地四至认定,建立林权空间数据库,形成符合国家不动产登记规范要求的林权成果。
选取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巧川村作为研究区域,经过收集现有的林权登记相关资料后整理,项目区共有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林权存量数据登记小班84个,宗地1810宗,涉及发证面积784hm2。在存量数据梳理过程中排查的问题主要为登记信息问题21个,权属重叠问题126个,与三调地类冲突问题553个。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因受不同制度因素影响,国外学者对林权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相对丰富。
国外学者围绕林权制度的研究主要从林权模式、林权界定的必要性、林权的确认、林权制度实践效果等方面展开。林权制度实践目标多贴近“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效应理论”“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针对森林所有权的多角度研究中指出,对森林所有权类别和所有者类型,采取新的管理办法,为有不同需要的所有者提供最佳支持,从而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属性。[1]
由于集体林权制度实施涉及范围广、时间长,且经过多次调整完善、持续性较好,学者从多方面对林权制度改革效果进行了研究。林权纠纷是导致林权产权制度落实不到位,制约林区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林权纠纷的发生源于林权界定,而大量林权纠纷的出现使林权功能发挥程度降低从而抑制了改革效果[2]。农民获得产权的不完整性是导致数量众多林权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集体林权冲突的解决是完善、明确集体林权归属促进乡村治理科学化,实现乡村振兴,提升集体林权制度综合绩效的有效途径[3]。林权纠纷对主体经营投入意愿产生影响,纠纷的频发还会降低其经营意愿减少投入。随着以明晰产权、扩大权能为核心的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林权市场流转日趋活跃,登记业务需求大幅增长,登记机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受到考验。林权确权登记在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以前,因历史等客观原因存在界址不清晰、权利人相对复杂、档案资料不全不准等实际问题,导致林权确权登记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后登记流程复杂,工作难度大、耗时长,规范化程度不高。
目前林权地籍调查主要由乡镇林业主管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参加过林业“三定”工作分组分山的人员、熟知山林地界的老一辈村干部、林权权利人共同到现场,根据林权证上四至记录进行现场指界,再由林业技术人员将村民指出的实地界线勾绘到1:10000地形图上,并记录相关信息,该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调查精度低、外业勘察量大、风险系数大等问题。
项目区林权现状及资料比较复杂,林权地籍调查完全采用实地勘界没有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林权资料中没有矢量数据,只有手绘宗地示意图,无法准确定位,只能作为外业勘界参考。
(2)林权四至记载以小地名为主,村民基本不清楚具体位置。
(3)除一些老人外,其余村民不清楚本村林地的具体位置,特别是远离村驻地的插花山,熟知山场且当年参加林改的人大多年龄过大,上山实地指界已难以实行。
(4)由于山林茂密、信号穿透性差,许多地方实地界线不明显,难以准确定位,实地勘界存在很大技术困难。
(5)随着时间推移,宗地四至中描述的 “标志”已消失或发生了变化。
(1)按内业为主、外业为辅原则,对精度原因产生的林权宗地权属重叠和地类冲突问题,利用三维实景森林调整宗地边界,在乡镇、村委的组织下,由原林改小组成员、各权利人,核实宗地范围,通过技术处理,在不影响图斑闭合面积且保证整体图形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调整相邻宗地界线解决问题。
(2)对非精度原因产生的权属重叠和地类冲突问题的林权宗地,先由原林改小组成员、小班内的各权利人、技术人员利用三维实景森林,共同确定宗地范围;难以确定或其他原因需到实地现场确定的,到现场核实确定。
激光雷达是一项通过测定传感器所发出的激光抵达目标物的返回时间来获取两者之间距离的主动遥感技术。通过采用激光点云、航空遥感为基础的数据源,实现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场景的高精度三角网格,运用云计算理念搭建全新的三维时空信息平台架构体系,为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提供适用各种场景的、全流程的时空信息服务。
三维实景作为数字化应用的数据底座,是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部署,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2021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为切实做好实景三维建设指明了方向。三维实景技术应用在自然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数字林业建设中,三维实景森林通过可视化实景的方式展示出森林资源的实际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摄影测量时森林中冠层密度变化带来的图像不清晰问题[4]。
借助激光雷达数据建设三维实景森林,真实再现森林的地理空间分布,实现山、林要素的三维空间一体化,为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打下技术基础。三维实景森林不仅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时空信息,同时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实时关联互通,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从技术层面辅助林权勘界。对于林权重点区域、缺失宗地红线图、权属不清晰、权证不对应、四至描述模糊、林地地形复杂等林权确权常见问题,采用三维实景森林组织室内指界的方法解决。
通过三维实景森林组织林权权利人室内指界,将每一宗山林落实到国家标准大地2000坐标的地形图上,实现林权证与空间地块的对应查询,有效保护林农合法权益,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由于三维实景森林立体直观、影像清晰,可以多角度、不同高度、近距离观察地形及山林,比实地更容易分辨确认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为验证三维实景森林的应用精度,项目区选取45块宗地,选取林权宗地界址明显的地方进行实地勘界,根据外业实测点与利用三维实景森林内业指界的界址点进行精度比对,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界址点坐标精度检查记录表
由上表可以计算真误差的平方和 ∑△L²=74.46;
三维实景森林技术为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三维实景森林具有场景形象逼真,创建后可以反复使用;全天候作业、工作效率高;增加公众参与度和落界准确性;现场可以充分举证磋商,落界成果可靠;不需上山,劳动强度小,调查成本低等优势。
(1)三维实景森林技术不但可以全天候室内作业,而且当年参与林业三定、熟知林地位置、四至界线的老同志能参与勘界工作,确保准确落界,直接提升工作效率。经测算,每平方公里平均技术人员用工量0.78工,与传统勘界方法比较效率提高数倍。
(2)在坚持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下,保证宗地调整的精度和准确度。
(3)三维实景森林能够真实全面地还原和反映森林的全貌,具备直观表达对象整体空间信息的能力。利用激光点云生成三维实景森林精度高、画面清晰的特点,修正了因为精度原因产生的林权宗地与三调耕地、园地等地类重叠问题。
(4)三维实景森林技术的应用降低社会风险和作业风险。一是充分保障林权所有者知情权、增加公众参与度,减少纠纷发生,促进社会稳定。二是由于项目在室内实施,不需要爬山作业,劳动强度和人身安全等作业风险均大幅度下降。
(5)三维实景森林技术的应用节约林权勘界成本。室内勘界直接减少外业成本支出,多个交界主体一次性充分协商确认,便于组织、减少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