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若宇
柴火烟气,氤氲小巷幸福
文/王若宇
扫码可听本文音频
王春兰和尹正根
秋冬交际,南京的温度骤然降了下来,天蒙蒙亮,三条营巷口已然冒出炊烟。旧石、青砖,让这条数百年的秦淮老巷保持着历史的韵味。其中,最为独特的,莫过于烟火气息,而这或许与街巷的最初使命有着不解之缘。明初,朱元璋设此处为“营”便是为了让筑造城墙的人能在此解决宿食。从古至今,“食”是中国人最关切的事情,这份关切,既是源自它的生物功能,转化为热量,使人生存,也源自它的精神功能,“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某种意义上,它能够安抚心绪,让人对生活充满向往。
这种向往,正如三条营巷口一间不显眼的馄饨铺冒出的热气那样,带着香味升腾。顾客络绎不绝,多是熟悉的身影,落座后喊声“老尹,来碗馄饨”。银发店主尹正根笑盈盈地把刚包好的小馄饨丢进沸水里。借着煮馄饨的空当,老尹麻利地将葱花、榨菜、虾皮倒进碗里,浇上一勺熬好的猪骨高汤,再用笊篱过水一捞,小馄饨清清爽爽地躺进了碗里。铁钳红彤彤的,柴火烧得很旺,人们吃得很香——老尹和妻子王春兰总是微笑着,他们用馄饨给人们带来温暖,也从中收获内心的温暖——三十七年前,当尹正根夫妻第一次来到南京时,为了生计,他们便在夫子庙、汽车站挑着担子摆摊卖馄饨,养活了自己,养大了孩子。
尹正根从挑着担子到十几年前盘下这间简陋的小门面,他和妻子不仅一同看见了“食客”的各味人生,也一同体会了自己生命里的艰辛时刻。“时间过得很快,现在自己已经70多岁了。”尹正根一边感慨,一边用一根细扁的竹棍从猪肉糜中挑出一些,迅速地抹到左手上的馄饨皮里,捏紧,再用竹棍反复戳几下,几秒钟,一个小馄饨就包好了。“常有一些曾在附近居住后来拆迁搬走的人回来吃馄饨。”尹正根说,“他们会来聊一上午,谈谈以前的邻居,有的老了走了,以前的孩子如今也已经有了孩子。”
时间的力量更多在于记忆的积淀,当记忆中的生命都在变化时,其实这间柴火馄饨铺也成了彼此延展前的焦点,成了不少城南旧人寻觅过往的原点。小贺就是这里的一个老顾客,“上中学时,早上常常在这里吃一碗馄饨。现在虽然住到了城北,但周末还是会来回味下老南京的味道。”这句话对尹正根来说是一种欣慰,那么多年和妻子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让他们逐渐褪去外乡人的身份,他们做出来的味道,已成为南京味道南京记忆的一部分。
一份认可,其实并不奢侈。在尹正根看来,来来往往的人,只要说声好,对他和妻子而言就足够了。也正因为这一声声“好”,让尹正根和王春兰愿意坚守在“又见炊烟柴火馄饨”这间小门面里。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行动渐渐不便,但他们依然彼此搀扶,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开张,到了晚上才打烊。
柴火一年又一年燎着灶台,四下里已经被熏变了色,灶台上的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的都是岁月的情怀。对尹正根老两口而言,柴火慢慢烧,日子慢慢过,他们已经相伴了半个世纪,其中一大半时间都融入了馄饨的香味里。
附近的租客、工地上的工人,兜兜转转总要找到这里,对来自天南海北的他们来说,这里的馄饨有着家乡的味道。尹正根就像家人,而馄饨铺更像家里的厨房。后来,尹正根还为他们提供10元就能吃到饱的快餐,满满一桌菜随便添。红烧肉和水煮鱼的香味,为异乡人提供了片刻就能够感受到胃底和心底的温暖。这温暖很独特,能让生命中的寒意被驱走,也是人间烟火气的力量所在。
“附近的低保户和流浪的人过来,我们也会让他们吃到饱。”老两口从来不嫌弃任何来铺子吃饭的人。他们的生活或许面临着尹正根曾经遇到过的窘境,但只要明天太阳依然升起,那么生活依然有所期待。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尹正根和王春兰的馄饨店,纷纷来探访。原来每天需要准备八九十份馄饨,但随着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需要准备两三百份。渐渐地,有网红想为尹正根和王春兰“量身定制”网红品牌,却被他们拒绝了。他们不是不缺这份钱,而是因为他们还有守望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人的愿望。
了解尹正根的人常常会说,因为太苦了,所以他才想用这碗馄饨和背后的善意,给每个来吃过饭的人一份归宿感。但归宿感这样的词太沉甸甸了。尹正根和王春兰更多的是想让打工人吃上一口热乎饭,喝上一口热乎汤。对于老两口而言,这口热乎的体会比常人更深刻——他们更需要这份热乎,来温暖自己的世界。
在女儿尹玲玲看来,他们也曾触到人生最阴冷的低谷。八年多前,尹正根夫妇经历了人生中最苦闷的时刻,儿子因为过失伤人被判入狱。彼时,他们承担着为人父母最沉痛的自责。就在这样沉郁的情绪还没有得到消解的时候,女婿又突发脑出血。生活给了尹正根和王春兰一记重拳后,又让他们猝不及防地再挨了一拳。在这样的生活里,老两口相互照应着,把馄饨铺看作精神寄托。因为有寄托,所以有了力量。尹正根和王春兰商量着把扬州老家的房子卖掉,倾其所有使女儿一家渡过难关。
曾有人问王春兰,当时有没有觉得苦。王春兰说,不苦。她的眼睛里满是一种向往,向往着儿子能够好好服刑,为自己犯过的错承担责任;向往着女婿能够早日康复,与女儿和和美美过完余生;向往着和老伴在某个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尹正根也有同样的梦想,他想,带着这么多年和自己一起吃过苦、受过累的妻子,去首都北京逛一逛,看天安门的朝霞和冉冉升起的国旗。“80岁前,我们要实现这个梦想。”尹正根掰着指头说,虽然退休时间是个未知数,但这个未知数却因为女婿的病情稳定、儿子明年5月份左右的归家,变得触手可及。
冬天又来了,天色也黑得更快,低垂的房檐被沉降的夜色笼罩。不过,馄饨铺里的光,始终暖意洋洋。绵长的巷子里,两位老人彼此温柔地收拾好店铺,打烊,离开。我们并不知道,这家已经开了几十年的“又见炊烟柴火馄饨”店铺还能开多久,但即便有一天,尹正根和王春兰在北京或是其他地方享受退休生活时,这里依然留存着“又见炊烟柴火馄饨”店的记忆——就像他们曾经守望的人一样,这片土地和屋子同样守望着他们的故事。
尹正根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家英宏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