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验与文化认同:媒介记忆视角下UGC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以长沙梅溪湖区域为例

2022-11-10 17:59唐艺丹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溪湖城市形象媒介

唐艺丹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UGC视频的崛起为用户参与城市形象的生成与建构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体记忆的书写提供了平台。普通用户逐渐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媒介实践中,塑造了个性化的城市记忆。基于此视角,现以长沙梅溪湖区域为个案,对多部记录梅溪湖城市内容的UGC视频及与之相关的网友评论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个体记忆中的城市形象与主流叙事存在张力,个体经验带入了城市形象建构之中,呈现出多元立体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了讨论与协商的公共领域,城市形象的主流媒介话语也因此得以补充。

近年来,新媒介技术的普及为城市形象的呈现带来了新的可能——一座城市的形象不再被主流叙事(如宣传片、广告影像)所垄断。用户生成内容(UGC)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这些UGC内容也为我们考察个体视角的媒介记忆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

本文选取长沙的梅溪湖区域作为个案,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抖音中记录梅溪湖区域形象的UGC视频以及围绕其网友讨论展开文本分析,考察UGC短视频作为承载个体记忆与媒介记忆的新型场所是如何呈现甚至重构城市形象的,又在塑造媒介记忆的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的生成与呈现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是人们对城市空间要素形成的心理意象。同时,城市形象也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其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城市形象在实践与情感方面影响了我们对环境的感知。一方面,城市形象承担着建构城市文化认同等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一座城市良好面貌的构建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才荟萃及其他行业的提升。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在参与城市生活文化实践的同时,也在构建城市形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文化形象的媒介呈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而且关系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和商业公司在媒介场域里拥有庞大的资源,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据传播权力的顶端。基于此,一座城市的形象有可能被政治权力(宣传片)和资本权力(广告影像)等所垄断。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路径,让城市形象的传播形式更为丰富。既有的研究发现,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使城市形象的传播出现了“去中心化”现象。现如今,城市形象的媒介呈现已经不再被官方话语所垄断,在新媒体时代,普通人的记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们围绕城市展开生产和消费是市民参与城市形象生成与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个人文化体验注入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构中,为丰富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了新的元素和渠道。比起主流宣传片和广告影像,他们上传的视频内容更贴近城市现实生活的原貌,这些视频让受众从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对其传播的城市形象更为认同。

但是,既有研究的主体较少涉及普通民众的个人叙事。而在如今的新型媒介空间中,城市形象的生成不仅呈现出官方媒体或商业资本对城市符码的使用和处理的一面,还卷入了主流的宣传与普通民众实践之间的张力中。可以看出,个人化的媒介呈现是研究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因此,本研究将着重探索个体叙事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呈现与塑造。

媒介记忆与城市形象

媒介记忆是指媒介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通过媒介,人类可以还原过去的信息,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媒介记忆的理论视角为城市形象建构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城市形象被称作是“人们对于某一城市信念、观念和印象的总和”。可见,媒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场所,同时也影响着记忆的生成。

媒介记忆可以分为功能性记忆和存储性记忆。功能性记忆常呈现出官方态度,表现为硬新闻的报道。当下,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他们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表征,赋予记忆正统性,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而存储性记忆与普通人的体验紧密相连。他们在城市形象的记忆建构里虽是作为补充性角色存在,但同样不可或缺。

新媒体空间逐渐成为普通民众书写自身记忆的平台。传播媒介与媒介技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信息传递的功能,同时还连通着个体记忆与社会结构层面的集体记忆。普通民众的记忆表达充满个体鲜活的生命体验,形成了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力量。他们的记忆是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发生、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民间记忆依附于城市空间之中,建构起与主流媒体叙事相区别的城市形象。

但是,基于个体记忆视角对城市形象的研究仍然付之阙如。这种视角可以看作对主流叙事与集体记忆的补充,亦可理解为城市形象生成与个体经验的互动。大众从城市形象产品的观看者,转变为城市影像生产的实践者,不仅提供了聚焦于个体日常实践的媒介话语方式,还为城市公共生活与讨论带来可能。因此,本文希望借助媒介记忆理论,以UGC媒体作为研究载体,探讨个体记忆与城市形象呈现的互动与勾连。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研究方法搜集文本材料,并对其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将个案的内容限定为网民拍摄的长沙梅溪湖区域的典型艺术性地标建筑或公共场所等的纪实影像。其次,在整体浏览的基础上,根据点赞量、评论量、播放量等数据来筛选视频,缩小抽样范围。以此选取了2020年以来,在抖音中由用户个人制作并生产的记录梅溪湖城市景观的UGC视频共15部。经分类汇总后发现,这些UGC视频所记录的城市形象可概括为“科技艺术之城”“变迁之城”“经济之城”三大类。

对网友评论的搜集以上述视频的评论区为样本。首先,研究者将网友评论划分为有效评论与无效评论(多为广告、其他用户ID、无意义的数字)。大量浏览有效评论,筛选与主题不相关的无效评论,形成整体印象之后,对有效评论进行文本分析。

研究发现

UGC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契机,以内容为评价标准的推送机制赋予用户个体书写城市记忆的权力。普通用户在UGC平台中的个体记忆书写能够建构多元差异化的城市形象,形成鲜活的个体记忆,展现出主流叙事的张力。

呈现建筑设施,重塑新型城市空间

城市形象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这要求区域规划者找准城市定位,建造出独特地标。这些城市地标诞生之后,就可以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个体记忆的物质载体。2016年之后,长沙政府在梅溪湖区域兴建了多个艺术地标,如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中国结步行桥,这些地标都成为“打卡”胜地。UGC的制作者整合了自身认同的城市地标及形象,在视频文本中使用文字语言符号、音效符号、影像符号等符号系统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独特的意义建构机制。

首先,UGC视频的标题使用文字语言符号进行表意,具有意义建构的前导功能,往往通过互文性建构视频意义及城市形象。视频受众第一时间看到的是标题,其会根据个人经验和喜爱程度决定是否要观看视频内容。UGC视频的标题往往是制作者对城市形象记忆的凝缩,例如,在《如果你还没去过北京鸟巢,那就来长沙“小鸟巢”打卡吧》视频中,依靠二者建筑形象的相似性,制作者将梅溪湖公园城市岛转喻为北京鸟巢,要求受众借助自身的经验进行解读。北京鸟巢宏大、壮观,是国际化艺术的标杆,在制作者眼中,长沙城市岛也具备此种意义。互文性拓展了视频文本,使解读和意义的呈现形成张力。这种张力极大地调动了受众观看与阐释的兴趣,并且无形中塑造了梅溪湖艺术化的城市形象。

其次,UGC视频不仅使用单个符号系统进行表征,同时还使用多种符号系统建构城市形象。近年来,梅溪湖区域积极建成科技新区,诞生了一批科技类UGC视频。例如,一些UGC视频会运用声音与影像符号的组合策略。关于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的航拍视频会使用空灵的音乐,悬浮的镜头配上充满“赛博朋克”风的色彩影调,将其塑造为“外星人基地”。大众熟悉的建筑被笼罩上陌生感,远离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独特审美。另外,一些视频常常会使用语言文字符号组合策略,视频字幕与画面关系紧密,加上解说人声使观众身临其境。例如,在《长沙冲击智驾第一城》中就呈现了科技便民的城市形象,评论区显示了受众对长沙科技的赞美。科技类UGC视频运用特殊的视听语言,描述梅溪湖区域的建筑特性和新兴科技,呈现出摩登、便民的城市形象。

承载记忆变迁,营造怀旧氛围

UGC视频保存了不同时期的个体记忆,反映出个体记忆的变迁,也进一步联通了社会层面的集体记忆。同时,媒介记忆的建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群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地理位置作为推荐机制之一的短视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情感联络与记忆生成的空间。

在抖音平台上,用户热衷于发布梅溪湖的旧日影像,记录着梅溪湖如何从昔日的葡萄园成长为今日的艺术中心,在媒介空间中谋求旧时乡土记忆与新型城市记忆的耦合之处。例如,在《三张老照片,看长沙的梅溪湖的过去》中,制作者列出三张不同时间的照片进行对比。从第一张照片画面中的荒地到最后一张照片中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照片的组合展现了梅溪湖区域的时空变迁,引发用户回忆起与梅溪湖相关的经历。这些视频对象征符码进行了编制,截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唤醒了用户心中旧有的梅溪湖形象;并且通过互动,用户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巩固旧有的媒介记忆,传递变迁的媒介记忆。梅溪湖区域的不同群体、倾向的记忆在其中相互碰撞、交融,生产出城市的新型内涵。

引发用户争议,重构“异见”时空

城市形象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视觉表征,同时还是受众内部信息沟通交流的衍生物。UGC视频制作者将会在文本里安插争议性元素,诱发受众讨论。受众在视频平台中的点赞、转发等举动,想象和重构了“异见”时空,补充或颠覆了媒介记忆。

视频创作者通过掌握丰富的视听技巧以生产具有高说服性的叙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记忆生成与实践。但是,用户也可以在UGC视频评论区发表对城市形象的“异见”,能够呈现多元化的个体记忆,建构立体化的城市形象。为分析用户在参与城市形象生成与建构中的争论,研究选择UGC视频《长沙还能复制第二个梅溪湖吗?》中的503条网友评论作为分析对象。虽然评论中存在用户与UGC视频观点一致的评论,批评梅溪湖地区的城市建设,但大多数评论却呈现了“对抗式解读”,他们通过UGC短视频参与构建批判性或认同性的城市形象。例如,“路没有你想象的堵。并不觉得除了教育一无是处,全国也没几个梅溪湖这样的地方了”。这也可以理解为,用户在话语表述里获得了身份认同和想象式满足。普通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视觉影像和充满说服力的UGC视频语言体系展示个体记忆。

本文借助媒介记忆理论考察了个体叙事中的城市形象呈现与建构。以UGC视频及用户评论中的长沙市梅溪湖区域为例,研究发现个体记忆中的城市形象与主流叙事之间存在张力。一方面,UGC视频技术为用户提供平台。他们借助多种符号化、互文性的呈现手法,将个体经验带入形象建构之中,从而呈现出多元立体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也为用户提供了讨论与协商的公共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用户的文化与身份认同。城市形象的主流媒介话语也因此得以补充。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计算大规模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城市形象的个体话语进行系统分析,以窥见个体城市记忆与主流话语的差异及流变。

猜你喜欢
溪湖城市形象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美丽的梅溪湖
基于市民休闲的艾溪湖旅游开发的思考
如何运用二次函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