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的艺术特色研究

2022-11-10 16:49景乐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音乐剧现实月亮

景乐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是中国儿童剧场中的参演节目之一,其以留守儿童为主题,通过现实、梦境的交替表现手法讲述了三位留守老人为纾解留守儿童思念母亲之情,想出了诸多办法的故事。这一故事从艺术价值中反映出了人们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基本现状,从社会价值中体现出了人性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现实,带有浓厚的艺术性和现实性特色。现以这一音乐剧为案例,对故事描述中采用的非遗文化元素、神话故事元素、现实与梦境交叉元素等进行艺术特色分析,从艺术表现中深刻体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希望家人团聚的质朴亲情,具有现实意义。

儿童音乐剧的前身是儿童歌舞剧,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前半世纪,儿童歌舞剧尚处于发展阶段,但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交融程度的加深,给儿童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寒号鸟》《马兰花》等优秀的儿童音乐剧不断涌现,打破了之前墨守成规的演出方式。21世纪,儿童音乐剧迎来了新的转机,其逐渐被社会更多大众所关注,同时也被大众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期许。大众普遍认为儿童音乐剧不仅应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而且还应适当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次《月亮上的妈妈》在之前创作的基础上从文化、玄幻、戏剧性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创新改编,其中表现出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当前儿童音乐剧作品中需要完善和补充的部分,体现出了儿童音乐剧顽强的生命力和作品的可塑性,而且也彰显出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发人深省。

儿童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产生阶段

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重创,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逐步恢复,社会百废待兴,但未给儿童音乐剧的产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直到步入21世纪,国家全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氛围逐渐浓厚,各行业领域才开始正式研究儿童音乐剧的文化创作形式。主要代表作品为杭州越剧院创作的《寒号鸟》,其在当时获得了优秀剧目的嘉奖。该作品与20世纪音乐剧作品相较而言,创作手法更加成熟,人物塑造更加鲜明,创作观念更加多元。其中戏剧演员扮演了音乐剧演员,同时增加了一些现实题材的情节元素,给儿童音乐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同年的音乐剧《小小聂耳》,也给当时的受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感。这部作品侧重从聂耳的童年形象出发,突出了儿童活泼欢快的个性特征,同时考虑到当时儿童的审美需求,创作者又在作品中增加了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新颖别致,十分受儿童群体的欢迎。可以说,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儿童音乐剧的开端。

发展阶段

21世纪初期,儿童音乐剧的发展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在继续深入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儿童音乐剧本身带有一定的市场性和利益性,这一特点会贯穿儿童音乐剧创作的始终。传统的儿童音乐剧观演是由单位集体组织的,个人规划的自由度有限,这给儿童音乐剧的表演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营收问题。当剧院团体的整体营收持续入不敷出时,就会出现演员离开、剧团解散的问题,儿童音乐剧必然会随之消失。因此新的运营方式是当时剧院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之后亲子场的出现,改变了剧团的生存方式,也为儿童音乐剧重新起航提供了可能。2010年,贵州省群众艺术馆推出的《彩蝶纷飞》儿童音乐剧便是以亲子场的形式出现的,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但是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群体悄然出现在大众眼前,成为社会上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之一。他们原本也是儿童音乐剧的主体,但却由于各种原因,音乐剧场中少了他们的身影。基于这一社会背景,文艺创作者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开始着力在作品中体现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及探析其背后的根因,以此呼吁更多社会大众关注该群体,给予其关爱和帮助。此后,儿童音乐剧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描述,如情绪、思维等。这一类题材从社会视角剖析了儿童音乐剧的创新领域,观念新颖,群众基础较好,因此播出的作品也十分受大众欢迎。

《月亮上的妈妈》故事概述

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由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广西演艺集团出品,广西木偶剧团创作演出。作为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的献艺作品,其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现实案例征服了全场大小观众。故事以一个杂草丛生的院子为场景,以清晨母鸡打鸣,三位老人扯起喉咙谈话为开端,引出了村里的乡亲外出务工,只剩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孩的社会事件。一天清晨,主人公李想和爷爷奶奶谈到自己昨夜又梦到妈妈回来了,醒来发现是梦之后情绪又处于失落状态,于是三位老人便开始想方设法地安慰李想。三位老人先是讲述了村内要开通网络的喜事,但当不确定开通的具体日期时,这一安慰便失去了作用。之后又讲述了“嫦娥奔月”“神舟飞船”“母鸡说话”“月亮变成妈妈”等故事,无奈之下,李想只能将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到月亮上,才能聊以慰藉。最后三位老人和李想共同幻想出了乡亲回乡、母子团聚的热闹氛围,全剧终结。这一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有对话、有故事、有回忆、有憧憬,给留守儿童照亮了一束亲情之光。

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的综合价值

艺术价值

1.审美价值

审美的确立是感性情感决定的,审美衡量则是理性思考决定的,只有感性与理性的综合表达才会将审美的真正内涵体现出来。儿童音乐剧属于艺术范畴,因此其在艺术领域具有鲜明的审美价值。在《月亮上的妈妈》这一音乐剧中,三位老人的对话虽然十分质朴平和,但话语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和押韵性,读起来能使听众感受到韵律美,这是这一音乐剧的一大审美价值。同时,从这一音乐剧的语言停顿、节奏转折、歌曲变换规律来看,旋律朗朗上口,节奏转折明显,语言情绪衔接流畅,极富审美价值,能让儿童在观看中感受到心灵上的刺激和熏陶。

2.娱乐价值

儿童音乐剧的主要服务群体是儿童,而儿童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对作品十分挑剔。因此音乐剧创作者在设计作品时,需要考虑儿童群体的特点,突出作品的娱乐性价值。在《月亮上的妈妈》这一音乐剧中,演奏乐队及合唱队配合默契,在每一首小插曲中融入了广西特有的彩调、渔鼓以及零零落等民族音乐元素,并尝试对民间戏曲、说唱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进行融合,极大地迎合了儿童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为儿童群体献上了一场极富民族艺术特色的音乐盛宴,具有较大的娱乐价值。

3.教育价值

不同的儿童音乐剧题材的设计不同,有的是依据社会历史背景、现实生活情况创新改编的,有的是参考童话题材设计的,但无论是哪一种作品题材,最后的成品音乐剧中一定会带有教育意味。比如在《月亮上的妈妈》这一儿童音乐剧中,李想与三位老人的对话、与自己幻想出来的母亲对话,都涉及了家庭教育。当母亲告诉李想,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时,李想受到了启迪,第二天便向爷爷奶奶道谢,之后还主动承担起了一些家务活,这让爷爷奶奶倍感欣慰。由此可见,《月亮上的妈妈》这一儿童音乐剧中带有浓厚的教育意味。

社会价值

1.突出价值理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艺术形式的出现初衷都是为人民而服务。因此,价值观的塑造和深化在儿童音乐剧中无疑十分重要。基于儿童这一群体的智力发育程度、社会认知程度等条件的限制,以简短的音乐剧形式来传达故事中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是艺术创作者和表演者都十分推崇的艺术形式,其可以让儿童群体在反复观看剧情的过程上逐步形成自我认知和理性思维。同时,人民生活离不开艺术生活的滋养,儿童也不例外。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价值观雏形出现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从旁引导,以身作则。但由于一些地区存在留守儿童现象,其儿童价值观教育有所缺失,如此不利于儿童在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化和审美提升,甚至可能会给儿童价值理念的塑造造成负面影响。

2.反映社会现实

《月亮上的妈妈》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作品,其不仅运用多重艺术表现手法引入了一些儿童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巧妙地将现实和虚幻衔接在一起,还放大了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以及留守乡村的社会问题,引发了观众的深切思考。现代社会的儿童群体思维更加活跃,心理特征和需求更加早熟化和多样化,对社会事物的敏感度也较强,而部分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一事实容易给其留下心理阴影,严重的甚至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在《月亮上的妈妈》中,主人公李想是一个留守儿童,常年与爷爷奶奶相伴,村里也没有同龄的伙伴作伴,导致其身体状况不好,出现了轻微的抑郁症症状。这一音乐剧以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了社会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极具社会反思意味。

3.提高社会效益

在21世纪初期儿童音乐剧出现时,由于社会大众对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不够了解,平时对其的关注度也十分有限,儿童音乐剧一度呈现出营收状况不理想,甚至濒临消失的局面。之后,随着此类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完善,主题更加鲜明,社会大众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音乐剧剧团的营业成本才逐渐回升,并开始盈利。比如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一经演出,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都想方设法购票,希望能一饱眼福,如此给这部儿童音乐剧带来了可观的营收利益。而且剧团表示,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之后还会到广州、中山、北海、崇左等地开展巡回演出,如此能极大地提升儿童音乐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的艺术特色

对非遗文化元素的使用

传统文化和音乐剧的融合一直以来都是音乐创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这条文化与艺术融合的探索之路无疑是充满挑战的。在文化与艺术融合实践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便已经有创作者大胆进行了实践,但无疑,其引起的社会反响十分有限。之后,随着大众对儿童音乐剧的广泛认可,以及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给传统文化和音乐剧的再次融合提供了机遇。在《月亮上的妈妈》儿童音乐剧中,创作者在老人和儿童之间的对话中融入了木偶、剪纸等传统非遗文化和传统戏曲等元素,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这些文化元素的使用能激发儿童的观看兴趣,父母也能从旁给儿童介绍一些我国其他的传统非遗文化内容,从而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弘扬。同时,非遗文化与音乐剧的融合无疑给艺术产品贴上了更多民族化的标签,能起到鼓励社会大众产出更多原创作品,推动文化艺术双向发展和繁荣的作用。

现实与梦境巧妙嫁接

现实与梦境的巧妙嫁接能为儿童音乐剧的剧情发展增加戏剧张力,还能提升其艺术魅力。在《月亮上的妈妈》这一音乐剧中,整个故事充满了童话般的奇幻想象,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简单讲述,能让观众反思自身是否给予了孩子充分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空间。剧中并未设计强烈的戏剧冲突情节,而是通过三位老人与主人公的对话,以及主人公自身“梦境—现实—梦境”的场景活动变化情况等平和的场景设计来反映现实生活境况,体现出现实与梦境的戏剧冲突感。而且在剧中,李想找妈妈的方式也富含幻想和浪漫成分,对于儿童而言,摘星星、摘月亮都是可以做到的,最后三位老人和李想一起,共同创建了一次梦境中的“团聚”。这是现实与幻想巧妙嫁接的经典场景,侧面烘托出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在精神层面缺乏关爱的事实,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故事戏剧性十分浓厚

对戏剧性的追求也是儿童音乐剧在创作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当代儿童音乐剧发展较之前有所不同的是,原来的简朴风格转变成了奇幻风格,这标志着儿童审美标准和美学情感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在儿童故事情节设计中,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灯光、音响等内容都需要带有浓厚的戏剧性风格,富有张力和表现力,如此才能吸引儿童的目光。在《月亮上的妈妈》音乐剧中,李想由于过度思念母亲,于是在夜幕降临、月光升起时出现了幻觉,与母亲牵手拥抱,这一虚构的美好愿景与现实中李想美梦破碎的失落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加了戏剧张力。同时,从整个音乐剧的故事脉络中可以发现,三位老人在安慰李想时所表现出的跳跃性思维和语言活动,无形中拔高了整个故事的层次和内涵,有利于儿童在每一个小故事中思考文化、科学以及神话故事的内在意蕴。

《月亮上的妈妈》这一儿童音乐剧以现实题材为脚本,以现实世界的人物为故事主角,同时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诸多浪漫的艺术元素,搭建了一个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在这些故事情节的叙述下,冲淡了观看者内心的孤独和伤感,但又能让人在观看之余深刻思考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回归乡村等社会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音乐剧现实月亮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砸月亮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