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翼城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2022-11-10 14:52郭晓婷韩晋宁
名家名作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方言音乐

郭晓婷 韩晋宁

民间音乐指的是由普通百姓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山西民间音乐是山西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在当今时代的影响下,山西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瓶颈。翼城琴书作为山西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寄托了祖祖辈辈翼城人民对家乡的热爱。现如今自媒体、新潮的流行音乐和审美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有很多人甚至连本地的人都不了解翼城琴书是什么,在保护和传承等问题上更是迫在眉睫。

一、翼城琴书的历史与发展

(一)形成历史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上古称为唐,因为位于太原、西安、郑州三角中心地带,所有又有“唐尧故都,晋南咽喉”的称号。在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长河中,翼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本土的戏曲、民歌、曲艺等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琴书是我国传统的说唱艺术之一,是集说、唱、表于一体的艺术形式,1949年以后又称曲艺音乐。翼城琴书作为民间艺术,是黄河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晋南人民生活的代表性民间艺术。

翼城琴书是翼城县土生土长的一种说唱艺术,没有借鉴外来的曲艺因素,隶属于华北部琴书体系,表演采用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方式,以唱为主,边说边唱,主要流行于翼城县及周边的绛县、曲沃、浮山,以及河南、陕西等周边省份,因为以本县城土生土长的方言为主,所以最早被称为“本地书”。其伴奏乐器以小扬琴为主,有着独特的语言型旋律。因为最初表演时是一人边敲击铰子边演唱,又被人称为“铰子书”,后来因为艺人去其他县城演出,外地人则称之为“翼城琴书”。1958年,以翼城县琴书艺人张殿君为代表,在北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为了使翼城县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经文化部门相关领导集体商榷后,最终定名为“翼城琴书”。

(二)发展脉络

据《梨园百年琐记》一书记载,翼城琴书起源于元代末年,是翼城县土生土长的说唱音乐,最初属于民间小曲。早期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大多为盲人,他们自己带着小扬琴、木鱼等简单的伴奏乐器在街头表演,一个演奏人员身兼数职,手上打着琴,脚上踩着带有绳子的小木鱼连唱带打。他们没有专门的伴奏音乐和固定的演出场地,而是深入大街小巷或是被人请到家中,再加之以使用翼城方言,所以深受老百姓欢迎,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明清时期翼城琴书的发展达到鼎盛局面,艺人也逐渐增加到三四人,伴奏乐器也随之增加了三弦、四弦、板胡等。清朝初年,艺人们为了生计半乞半演,有些艺人辗转流窜到河南,受到河南当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以张殿君为主的南路琴书和固守在翼城一带以崔道安为主的北路琴书。民国时期翼城琴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小型的说唱队伍,在伴奏乐器上增添了八角鼓、笛子等,队伍不断壮大。1946年前,翼城琴书在题材和内容上更加注重故事性,多为宣传革命战争的内容,深受群众喜爱,由此也使翼城琴书的表演形式从大街小巷变为了登台表演。1949年后,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翼城琴书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进行了新的创作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翼城南路琴书吸收了蒲剧的精华,北路琴书吸收了眉户戏的色彩,再加之以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由一人演唱转变为有明确分工的多角色表演,由简单的道具转变为有服装、道具、灯光的场面,唱腔音乐和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翼城琴剧。1982年,翼城琴剧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翼城琴书从曲艺过渡为戏曲形态。2011年5月,翼城琴书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上,翼城琴书作为山西专场节目的开场表演向全国人民展现了翼城民间曲艺的风采。2017年,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山西临汾非遗文化周上翼城琴书的展演再次赢得了大众的高度赞扬。2021年,在相关单位的组织下在县城举办了翼城琴书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

二、翼城琴书的艺术特征

(一)唱腔唱词

翼城琴书的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体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唱腔种类包括鼓儿腔和钹儿腔,鼓儿腔演唱者手执八角鼓,钹儿腔主要伴奏为小钹,他们在唱腔上演唱顺序为前奏、慢板、慢二八、二八板、紧二八、飞板、鼓儿腔、转二八到紧二八,最后尾曲结束,每个板都根据节奏的快慢将剧目中人物角色的丰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因南路琴书唱腔中融入了河南一带的方言,演唱出来有浓郁的河南味,所以拖腔音常在宫调式上;北路琴书在以翼城民歌为基础戏上又加入了眉户戏的精华,拖腔音常在徵调式上。

音乐和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翼城琴书的唱词以七言为主,用方言演唱,唱词中去声的使用占大多数,融合了当地人的方言韵味,有时还会加入一些方言的俗语,听起来简单朴素、诙谐押韵,非常亲切,唱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唱词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由此也可以看出翼城琴书里的方言积淀了几百年来人民日常生活中丰富而生动的民间民俗用语,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山西民间音乐以及存活于山西民间音乐中的山西方言。这种唱腔与词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翼城方言和翼城琴书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伴奏乐器

翼城琴书的伴奏以扬琴为主,音色如潺潺流水,清脆悦耳。早期艺人为了维持生计,一手敲击扬琴一脚踩木鱼,主要作为背景音乐和琴书本表演。现如今伴奏乐器分为拉弦、弹拨、打击三类,拉弦乐器不仅包括二胡、三弦、四胡、板胡等,还融入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提琴;弹拨乐器包括琵琶、阮等;打击乐器包括木鱼、八角鼓、小钹等。其中八角鼓的打法是翼城琴书中最精湛的技艺,它不是单纯的伴奏乐器,说书人从头到尾都将鼓槌持在手中,一般从钹儿腔向鼓儿腔过渡时需要表现矛盾激烈等情节时,都会进行八角鼓的技艺表演,所以八角鼓在翼城琴书中还具有重要的转调功能。

(三)内容题材

翼城琴书的内容和题材积累了自元代以来的众多故事情节,起初艺人主要说唱老百姓的生活琐事、民间故事传说等,民国时期则凸显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如《余太君辞朝》;抗战时期以宣传革命为主,如《打日鬼》等。南路琴书题材剧目吸收了一些河南地区的人文轶事和戏曲剧目,如《双头马》《武松打店》;北路琴书题材以山西当地的事件为主,如《花鼓魂》。

翼城琴书的内容和题材是社会与时代的产物,内容常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庭伦理、当地先进事迹、爱情亲情,或是表达节庆风俗、歌颂新时代等,据不完全统计,翼城琴书共有大本50余本、小书70余本、回本书200余本、书帽300余个,因为翼城方言的因素具有独特的语言型旋律,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所以也是传统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三、翼城琴书的发展现状

(一)大众审美娱乐的变迁

在过去,翼城琴书多在社火、庙会、集会中演出,或是老百姓为求得神灵庇佑、祈求风调雨顺,被人们请到家中来进行表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娱乐设施、设备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网络游戏、自媒体直播等占据了人们生活娱乐消遣的大部分时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喜好产生了很大变化,审美娱乐功能也发生了变迁,足不出户就可以观赏娱乐节目,以往在农村受欢迎的表演形式在城镇逐渐已不被人民群众所接纳,翼城琴书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

(二)演职艺人老龄化、短缺化

民间艺人是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最直接的创造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最热情的传播者。翼城县琴书演员有一部分已经年迈,他们大多很难接受通过现代自媒体等手段去宣传表演,也逐渐淡出了演艺圈。民间音乐最重要的灵魂就是方言特色,最传统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小城镇越来越难以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这就导致琴书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再加之现在当地有许多年轻人不会说方言,不能做到真正的口传心授,这样就会失去翼城琴书的韵味,了解和喜爱的听众、传承人正在老去,这是翼城琴书的一大损失。

(三)学校教育传承度不够

翼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翼城花鼓、翼城浑身板等都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县城中小学,有专门的花鼓社团、浑身板社团,在一些县城文艺活动和学校文艺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花鼓、浑身板的表演,甚至曾经登上中央电视台进行展演,但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翼城琴书在学校的表演却少之又少,年轻一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此艺术形式。近年来,省内许多高校增加了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欣赏课等内容,但也只停留在简单的欣赏方面,有效传承度还是不够。

(四)扶持力度不够

翼城琴书发展到现在已有四百年左右,但是保存下来的资料却不算多,有些剧目已经失传。过去演职人员的薪资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政府的投入有限,再加之排练经费不足、剧目更新迟缓、演出设备老旧等,导致专业演职人员动摇流失,使琴书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虽然2021年翼城县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但是在演出方面还缺乏专业的演出场合和舞台。

四、翼城琴书的保护与发展

(一)新媒体与科技的结合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翼城琴书的传播与发展已经不能停留在庙会演出和节日仪式上,应当吸引年轻的文艺骨干,为翼城琴书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出路,有效利用数字化多媒体、大数据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传统曲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复刻与保留,建立专题资料库,招纳有技术的人员对翼城琴书剧目进行改编与创新,通过自媒体平台、微信视频号等将其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让人们逐渐从欣赏到了解到喜爱,甚至自发地学习和传唱。

(二)培养扎实的传承艺人

目前翼城琴书的专业演职人员呈现出中老年化、单一化现象,喜欢和学习传统民间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许多传承人已经到古稀之年,不得不退休。翼城琴书的表演在演唱和伴奏方面都需要有扎实功底的人员,保护团队以及县城文旅单位、群众艺术馆等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引入高校具有广博学识和较强表演能力的年轻人向老一辈学习,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注意与文学、设计、美术、雕塑等艺术学科相结合,利用多元化的手段为翼城琴书注入新的力量和元素。

(三)将翼城琴书引入学校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状态决定了它的传承需要“教育”这方沃土,学校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园地,将翼城琴书纳入高校音乐课堂尤其是山西省内的高校、中小学等,让学生了解琴书这一艺术的宝贵性,激发学生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当地学校应当联合政府、琴书团队等共同开发有关的校本教材,引入课堂教学,开设相关课程等,例如音乐欣赏课、琴书社团等,组织团队演职人员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当地政府要加强对翼城琴书的保护与传承,请专业的艺术团队对翼城琴书进行创新与改编,在不丢失本身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迎合当下大众的审美。在不改变原曲曲调的情况下,结合当下新时代的背景重新填入新词,使作品更为贴近当今社会主体,引起广大人民的共鸣。此外,还可以将翼城琴书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在一些知名旅游场所安排专场演出以及普及活动,还可以组织相关演职人员到各单位、学校进行普及演出,在一些茶馆、餐厅等设置演出场所,扩大翼城琴书的普及面。

五、结语

翼城琴书凝聚了几百年来翼城人的情怀,将翼城县的历史文化、人文风光、人民信仰、社会轶事等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这是让人感到焦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形成民族特色的基因,是我国文化复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让它重放异彩,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河流中流淌下去,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方言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跟踪导练(2)
音乐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