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昌
黄自(1904—1938年),男,原籍江苏川沙人(现上海浦东),是中国近代久负盛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音乐创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黄自自幼受母亲陆梅先影响,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聪明灵秀,学习成绩优异,十二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接触到了西洋音乐,参与过学校音乐社团的多项表演,并跟随何林一教授夫人张丽真学习和声,跟随王文显教授夫人史凤珠学习钢琴,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被称为清华校园的“音乐家”。黄自在清华期间培养的音乐基础为后来留美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埋下了伏笔。1924年,黄自获得官费赴美留学资格,开启了在美国五年的留学生涯,他在欧柏林大学攻读了一年多的心理学之后转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开始了系统的乐理知识学习,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1926年心理学专业毕业后被提名进入著名的美国优秀大学生组织“法·培德·嘉派学会”。1928年,黄自又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后创作著名的管弦乐交响曲《怀旧》,并在1929年毕业音乐会上由新港交响乐团演奏表演,获得媒体极高的肯定。从耶鲁大学毕业后,黄自回国参与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先是受聘为上海沪江大学音乐教授等职,同时兼任上海国立音专和两江体育专科学校的教学工作,次年九月,黄自辞去上海沪江大学职务,担任上海音专理论作曲组专任教员,同时兼任教务主任。在工作岗位上,黄自为中国音乐事业呕心沥血,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开启了一扇启蒙之门。在此期间,他对社会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并参与编审了中小学音乐教材,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包括清唱剧《长恨歌》等,以及为声援抗日战争创作的《抗敌歌》《切记在心》《旗正飘飘》等一系列爱国歌曲。1938年,黄自因患伤寒病入住上海红十字医院,因抢救不及逝世,终年34岁。
改革开放以来,对作曲家黄自的研究才开始起步,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关于黄自的研究成果,最早可追溯到戴鹏海于1981年发表的《黄自年谱》(载《音乐艺术》1981年第4期),文章将黄自的一生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叙述。其中主要以编年顺序介绍了黄自在上海音专任教期间所发表的多篇文章与音乐作品,重点介绍了《音乐的欣赏》《抗敌歌》《长恨歌》《玫瑰三愿》等文论与作品。《黄自年谱》中对黄自留美期间的介绍不多,只是从年份上对黄自的学习生活做了简要的记述,介绍了从1924—1929年黄自的学习科目、创作作品以及取得的成绩,其中对《怀旧》进行了相对详细的描述。
韩国鐄于1983年在《音乐艺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黄自留美资料的研究》。这是一篇对黄自赴美留学期间经历记录比较翔实的文献资料。该文作者于1982年5月亲赴黄自美国留学时所在的欧柏林大学与耶鲁大学,收集到黄自在1924—1929年间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等相关资料。韩国鐄在该文中,介绍了黄自的生平,特别是黄自在美国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情况,做了系统性的梳理与介绍。如,列举了黄自在美国期间租住房屋的资料,及其在欧柏林大学学习期间的所学课程、所有课程的成绩单以及参与的音乐会节目单,还有黄自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耶鲁大学毕业生音乐会上演出交响乐《怀旧》的报道与会后采访等资料。除上述资料外,文中提到的其余信息来自黄自之子黄德音留学美国期间与欧柏林大学及耶鲁大学的通信或其他书信内容等。可见,在该文中,尽管作者在黄自留美资料收集方面可谓费尽心机,但相关资料的完整性不足,特别是关键性资料的缺失,给本研究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前置的条件。
钱仁康发表于1993年的连载文章《黄自的生活与创作》和1994年的《黄自的生活与创作(续)》,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97年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研究丛书”之名结集出版。该文从黄自生平、思想风范与艺术成就、主要作品分析、作品目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影响。该文上半部分《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中有记述留美期间的内容,介绍了黄自分别在欧柏林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习状况和取得的成绩、荣誉,以及黄自个人的情感经历与其创作的关系。特别是在续文的附录中,收录了黄自生前与其家人的部分往来书信及生后纪念文章。
除此之外,还有黄自曾经的学生江定仙所著的《纪念黄自先生》(载《人民音乐》1958年第4期)与黄自的妻子汪颐年女士的《纪念黄自》(载《音乐艺术》1982年第3期)等,这些回忆录性质的文章是研究作曲家黄自的重要参考资料。
但迄今为止,在相关研究成果中,对黄自留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基本上都是倚重于韩国鐄的论文《黄自留美资料的研究》。之后,关于黄自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其作品、音乐著述以及音乐创作的历史意义等方面。但在黄自留美资料的收集、挖掘方面却鲜有突破,使得近年来与黄自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呈现出缺乏史料基础的瑕疵。
由于关于黄自留美期间的资料存在着多处存疑和缺失,本文首先将在参考韩国鐄《黄自留美资料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对黄自留美资料进行补充与修订;其次是对过往黄自研究中在相关留美资料的征引中出现的不实之处加以梳理、订正。
第一,韩国鐄文中提到的书信内容。第一封是黄自到达美国前欧柏林大学给在该校就读的沈麟玉发信询问黄自以及同来的沈鸿来、余良未收到成绩单的原因。沈麟玉是1923年清华毕业之后来欧柏林大学就读政治与经济学的,比黄自等人早一年留美。这封信的发信日期为1924年8月22日,韩国鐄文中认为黄自是于8月23日美国杰斐逊总统号邮轮出发的,而实际上,黄自的出发日期为前一天,也就是8月22日,与韩国鐄所说的发信日期不一致,并且黄自出发的日期是校方预定的舟船日期,因此校方在了解黄自等人行程的情况下,在22日发信给沈麟玉的内容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另一封是黄自去世后,欧柏林大学发给耶鲁大学询问具体死亡日期的电报以及耶鲁大学的回信。韩国鐄文中认为耶鲁大学是1942年2月收到欧柏林大学校友会关于黄自死亡问题的问询的,收到消息后当月20日,耶鲁大学给上海国立音专发信询问,然而并未收到回复。之后1943年“耶鲁大学毕业生逝世录”中出现了黄自的名字,并将黄自的去世时间误写成1939年。这里耶鲁大学如何确定黄自去世的消息,并且错误的去世年份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存疑。
第二,校友联系录内容的补遗。欧柏林校友会第一次收录黄自的资料是他1926年毕业之后,当时黄自转学音乐学院,也是他对音乐专业学习充满热情和向往的时候,之后,1928年黄自转学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欧柏林校友会第二次收录他的新资料动向,这时的黄自经历了女友胡永馥生病离世,他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他想要换一个环境消解伤痛。黄自1929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后,欧柏林校友会收录了黄自耶鲁毕业演出的资料,并转载了《新港晚报》的评语,黄自这时已经完成了留美五年的学习,他正对回国回报国家、振兴民族音乐事业充满美好的向往。回国七年后,1936年欧柏林校友会最后一次联系黄自并得到黄自的回复,此时距离黄自去世仅有两年的时间,黄自在这一年组建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管弦乐团——上海管弦乐团,同时还在忙于编写《和声学》和《音乐史》。直到1982年韩国鐄来欧柏林大学查询黄自资料,才联系到黄自的儿子黄德音,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耶鲁大学校友会分别在1929年、1934年和1935年联系黄自,只收到两次回复,分别是回复1929年时“任教于沪江大学和国立音专”,以及1935年获得的回复地址为“上海拉菲德路1325号”,以及供职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29年的黄自回国应聘为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教授,同时在国立音专代课,刚刚开始他在国内的音乐事业,而到了1934—1935年间,正是黄自的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两年他不仅参与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还创办了音乐杂志,编写中小学音乐教材,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从耶鲁大学校友会收到回复的情况看,并非是黄自本人回复,很可能因为黄自这一阶段繁忙的工作状态导致他未能直接收到相关信件。
第三,黄自留学美国的五年中,有四年在欧柏林大学度过,最后一年才前往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根据本次黄自留美资料研究负责人于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获取的一手资料,黄自在1929年5月31日的毕业音乐会上,作为唯一的华人作曲家,代表毕业生展示了其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怀旧》。全曲以奏鸣曲式布局,单乐章的形式展现出较为丰富的音乐内涵。之后,欧柏林大学在其《校友杂志》上转载了之前《新港晚报》于同年6月2日发表的对这场音乐会的报道,认为黄自 “通晓管弦乐最佳配器手法”,并认为作品《怀旧》“是所有原创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第四,四年的欧柏林大学学习生涯在黄自留美经历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份资料在韩国鐄的《黄自留美资料的研究》中也有提及,但对所转载的媒体并未确认。除此之外,韩国鐄在整理英文报刊中关于黄自的资料时,介绍了黄自在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表演之前,《耶鲁日报》以及《新港新闻报》对音乐会的介绍预告中提到黄自,还有在音乐会结束之后,黄自曾经接受过《新港晚报》以《在耶鲁的一位中国青年获得优异成绩》为题的专访,该文章以文学性的手法赞扬了黄自的音乐天赋,以及他热爱祖国、致力于奉献祖国音乐事业的情怀。在此之后,1988年5月10日《中国日报》上刊发了一篇纪念黄自去世50周年的英文文章,文章标题为“Huang’s Music Stirs Audience”,这篇文章也成为研究黄自的英文文献资料之一。
第五,黄自在欧柏林大学学习音乐期间,和他有紧密师生关系的Arthur Heacox教授所著的音乐理论与和声教材对黄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韩国鐄在黄自留美的研究中特别注意了黄自在两所音乐学校的教授以及他们对黄自音乐上的影响,文中提到了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的两位钢琴教授弗兰普顿和林德奎斯特以及一位声乐教授哈龙,还有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理论作曲教授大卫·史坦利·史密兹、李却·唐诺文、鲍加特纳以及教音乐史的西蒙等,并认为黄自严谨的音乐风格是受到大卫·史坦利·史密兹的影响,因为史密兹教授是一位老派的非常有逻辑性的音乐创作者。实际上黄自在欧柏林大学学习的时间更长,与欧柏林大学的教授感情更为深厚,尤其是Arthur Heacox教授对黄自的音乐学习和之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自的音乐创作以高超的和声技法闻名遐迩。黄自在音乐作品中呈现的和声技法,不仅远超当时赵元任、萧友梅等作曲家,而且对其四大弟子(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陈田鹤)的音乐创作乃至整个中国新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绝大多数关于黄自音乐作品和其和声技法的研究,尚未注意到黄自留美学习期间所接受的和声训练的传统背景。黄自写于1928年3月28日的一份手稿——《与友人论法国和声教材的一封信》,是他在欧柏林大学学习期间与好友杰克讨论法国和声教材书籍的信。此篇手稿是他在欧柏林大学与著名的和声学教授,同时也是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育的奠基人Arthur Heacox学习《和声》课程时提交的专论。文章中,黄自详细地介绍了几位法国学派音乐理论家出版的相关和声教材,包括法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勒维纳克编写于1900年的《和声学教程大全》,法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沙比编写于1909年的《和声学教程》,杜布瓦编写于1921年的著作《论和声》等。值得注意的是,信中用专业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了黄自对和声学习和教学的深度思考和全面概括。在信的末尾,黄自提到了自己的老师Arthur Heacox教授,并告诉杰克:“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资料,请告诉我;我虽学识贫乏,但可请教我的老师,他曾在巴黎学习,对这几本书做过详细的研究。”可见黄自的和声学授业老师Arthur Heacox教授有着法国和声传统的学习背景。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黄自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回首黄自先生这短短的34年,尽管在中国的时间依然占据了其大部分的人生,可是,于美国五年的学习却是缔造了之后一代音乐宗师的直接因素。其中,四年的欧柏林大学的学习更是具有颠覆性地带给黄自音乐创作与理论学习上的巨大改变。而对黄自留美资料的再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补遗与纠错,以此为基础,并增添新的有价值的内容信息。从黄自的留美资料中,可以看到他在音乐理论创作上的学习轨迹,以及基于这些学习经验形成了他致力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的宏观中国音乐发展理念,并在其有限的生命中致力于这一目标尽心竭力地工作,为中国中小学音乐的启蒙以及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