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薇
抒情是古典汉诗重要的发生机制,也是其主要成分。古人作诗,大多因为心中有情,不吐不快。汉语新诗中也有抒情配方,但在不少情况下,抒情只是一个基础,是踏入新诗殿堂的第一道门槛。跨过了这道门槛,还有无数道阶梯等待着诗人们。
“发现”就是一道阶梯。新诗更强调发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进行文体自辩时,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发现某种新的感受,常常被指认为新诗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如今,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趋同,诸多有意思的习俗和地域特征在消失,与此相对的是信息茧房的加强。在这种生存现实下,人要继续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是很难的,而新诗的发现,正好可以唤起新鲜感,修复人们的感知力。
孤城的这组诗就是发现的产物,诗人在构思时便把发现作为诗的基本伦理。《养鱼经》 是一首简洁传神的小诗。全诗以“一条鱼”“两条鱼”“三条鱼”为结构,设置了三个段落,分别写三种情况给人带来的感受。“一条鱼孤单”,“两条鱼乏味”,而“三条鱼/刚好/救活一缸清水”。三条鱼真的能“救活”一缸清水吗?当然不是,它们只是给人以富有生机的视觉快感,由此引发的心理愉悦感又投射到水上,似乎水也被游动的鱼救活了。由此可见,诗人发现了不同的数量具有不同的趣味,也发现了“救活”这个词能救活这首诗。
我们再来看一首更复杂一些的。《读春天》既写春日景致,亦写人的心理感受。开篇两句就很惊艳:“阳光一天天指出雪的肤浅/青稞向高处的山坡站了站。”第一句是说在太阳照耀下,雪一天天融化;第二句转向植物,青稞也开始出现。这两句诗提示读者:春天来啦。接下来的两段,都是“春天来了”这一主题的变奏,景物描写与人的心情彼此交织,不断有新的诗意冒出。例如,“庄稼一节一节拔高春天的涵义”,是写庄稼开始生长;“劫持一头耕牛/打开泥土深处的收藏”是写牛也开始了春耕。这些句子都不难理解,妙在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使用了修辞,突出了表述的美感。它们告诉我们:诗之妙,有时并不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发现了合适的书写方式,就能把普通的事物写得不普通,就能在日常经验中激活审美的触觉。
最后来看看《互为翅膀》。这首诗和其他几首诗一样,出现了不少自然物象。第一段的起意,在于“留一首诗不写”,随后勾带出三种植物,“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第二段的起意与第一段对应,是“停一杯酒不喝”,随后写的还是自然物象。蛐蛐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昆虫,诗人却发现了它和秋夜的关系,“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沾月光/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薄凉”。蛐蛐的牙齿沾上月光,就真的能把秋夜“磨得日渐薄凉”吗?肯定不是。但是诗人通过诗的连接,制造了这种奇效。再结合题目《互为翅膀》来看,我们可揣测,这首诗写的正是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普遍存在于万物与人心之间,而诗人的工作就是发现并表现关系的交互性。
“云朵,一天天区分开头顶的风筝以及蓝”,在孤城的诗里,发现性的眼光与细腻的笔触总是紧密相连,一如诗人始终将自身存在与自然世界、精神空间相连。在万物的联系中,一次次鲜美的发现所揭示的,正是新诗这一文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