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大海/江苏省委组织部
对于蝉,我始终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蝉餐风饮露,人们常用比兴手法,以蝉喻人的品行高洁。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蝉进行歌咏,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唐朝诗人虞世南笔下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最为欣赏。诗人笔下这只被人格化了的品格高洁的蝉,不“藉秋风”,凭个人“流响”,“居高”而声名远播,让人肃然起敬、心弛神往。
在我的家乡江苏省沛县,蝉是再寻常不过的昆虫。蝉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两千余种。生长在沛县地区的蝉,准确的学名应为“蚱蝉”。老家上了岁数的人习惯称“蝉”为“鸡拉猴”“鸡拉龟”,年轻人则多称“蝉”为“金蝉”。蝉的一生有幼虫、成虫两个生命阶段,幼虫在地下生长,成虫就是我们平日里看到的会飞的蝉。
每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寓居地下三四年之久的蝉的幼虫,会从地下大拇指粗细的洞窟里钻出,就近爬到树上蜕去干枯的浅黄色的壳,实现到成虫生命阶段的转变。“金蝉脱壳”成语本意,描绘的就是这一动态的时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读初中那会,每到出蝉的季节,天擦黑,乡亲们都会拎上小桶,拿上手电筒和竹竿,到村子的树林里去捉蝉。借着手电筒的光,一棵树接一棵树,转着圈从下往上寻找蝉的幼虫。一晚上一人大概能捉百来只。每天一大早,小商贩会到镇上的十字路口收蝉。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你100只、他80只,好不热闹。
蝉改称“金蝉”后,我曾一度为蝉俗称中的乡土记忆符号被抹去,而感到惋惜。后来,从儿时玩伴那里了解清楚原因后,也就释然了。改称“金蝉”,多少有“金蝉脱壳”成语的因素,但更多源于乡亲们对蝉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乡亲们眼里,金蝉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蝉,而是帮助通往富裕之路的“宝贝疙瘩”。
金蝉的幼虫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在食品中是名副其实的蛋白王。性寒、味香,具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等功能。金蝉的幼虫变化为成虫时,羽化蜕除的外壳——蝉蜕,主要成分含甲壳素及蛋白质,是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
因为脂肪含量极少、味道鲜美,在全国不少地方,金蝉的幼虫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小时候,因为生活普遍不富裕,金蝉是我们打牙祭解嘴馋的上好野味。听儿时的伙伴讲,现在徐州市里建起了专门以蝉为原料的蛋白质提取加工厂,深加工让金蝉以更多样、更有效的方式惠及更多人。
沛县县城西北方向的鹿楼镇等几个乡镇,最适宜蝉的生长。那儿土质较为松软,易旱不易涝,易于金蝉打洞。柳树、榆树和苹果树、梨树等栽植得比较多,树木的汁液解决了蝉的“口粮”问题。不少乡亲们利用自家果园,以及自留地、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等栽树,搞起了金蝉养殖,“金蝉小镇”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