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年/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委党校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除了政府层面的政策、方针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基层有切实可行、群众能参与也乐于参与的措施和办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市高淳区(原高淳县)就走出了一条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之路,这对当前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推进共同富裕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政府的推动和鼓励下,由于群众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原高淳县迅速形成水产、水运、建筑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支撑着高淳在2000年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江苏全省名列第一方阵,基本不输当时苏南乡镇企业兴起所带来的富民效应。
一只蟹,让高淳全域尽带“黄金甲”。水产业是高淳的传统产业,也是高淳三大产业中起步最早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螃蟹养殖业兴起,水产养殖业成为了高淳名片并成为高淳受众面最广的富民产业,涉及养殖面积近30万亩,仅螃蟹养殖业就近23万亩,产值20亿元以上,涌现了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等一批产业带头人,也涌现了固城湖品牌下的青松、黄金甲、沈家蟹、农庄优选等一系列子品牌。
一艘船,推动高淳小康迈上新台阶。截至2018年高淳区已审核民营水运企业40家,在运船舶857艘,总吨位465.84万吨。2018年实现水运营业收入67.68亿元,完成水运税收4622.68万元。古柏街道武家嘴村从一个“渔叫花子村”华丽转身为连续30多年位居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第一名,这主要依靠的就是水运业的发展和带动。
一把刀,砌出高淳建筑之乡。截至2018年,高淳区已拥有特级资质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35家,二级资质企业65家,三级及其他资质企业231家。2018年建筑业总产值392亿元,上缴地方税收9.36亿元。2018年,这一产业对高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达6785元。
三大产业高淳起步早、发展快,成就了高淳富民产业且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成为了高淳发展对外的亮丽名片,涌现了典型、富裕了百姓、培养了人才。这得益于当时高淳地方政府充分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得益于党在农村的好政策给予的优良环境。高淳百姓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走出了一条不仅有高淳地方特色,而且带动了周边区域富民产业发展的以这三大产业为标志的藏富于民的经济模式。在产业形态日趋丰富的今天,高淳区这三大传统产业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依然在60%左右,不能不说这三大产业对高淳富民的贡献功不可没。
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农民群众不等、不靠、不要,充分体现了当时高淳农村厚实的人文基础和素养。这是当前在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首先要倡导和鼓励的一种精神,它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党的政策感召下的巨大活力和价值。
这一模式群众是主角,政府是服务和助力者。高淳这一模式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一方面,体现在群众在先行先试基础上的创业致富手段、方法和精神,一部分精英农民率先实践和探索,从技术和市场上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通过群众间的相互影响和带动,主要是兄弟带兄弟、朋友带朋友、邻居带邻居的方法实现了“星火燎原”。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的服务和推动上。原高淳县政府组织团队攻克了在本地螃蟹大眼幼体苗的培育,彻底解决了蟹苗水土不服、伤亡率高的问题,助推了螃蟹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原古柏镇武家嘴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合作社理念在保险、银行贷款担保、税务开票、事故处理等方面为从事水运业的船户提供服务,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村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体现了村组织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武家嘴村以水运业为龙头成立武家嘴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创造力不能低估。高淳广大人民群众克服资金短缺和技能缺乏等障碍,在干中学、学中干,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这场农民创业的热潮中。不敢想象,不是专业院校培养的农民从设计放样到建造完全依靠自己,可以在河岸边敲敲打打造出几百吨、上千吨的钢质铁船。依靠劳动生产经验,在相互学习和模仿中,高淳螃蟹业在2010年前,持续丰收和扩大养殖规模。群众甚至走出高淳,在外租地养殖,高淳对外输出了种水草养螃蟹的技术、也输出了养殖人才、作出了示范,为江苏和全国螃蟹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依靠师徒传授,高淳建筑业从在高淳本地和进南京城修修补补发展到成立建筑队,成为南京市第一家进城包工包料的县级建筑队伍,到能够承建高楼大厦,一群没有机会或失去上大学进高校深造的青年农民成为了建筑行业中的专家能手、能工巧匠。高淳三大产业培养和造就了那个时代依靠勤劳致富富裕起来的农村产业样板和产业带头人榜样,使众多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初就不会为出路和就业迷茫。在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下,街头巷尾,群众议论的都是从事什么行业好、哪个行业中高淳又出了哪个能人,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追求有形无形地深刻影响了一代高淳青年人的成长。
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得益于党在农村的好政策和思想解放释放的巨大红利。高淳这一藏富于民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见证着党在农村政策实施的效果,也是改革开放给高淳农村带来的真实效应反映。在党的好政策引导下,高淳农民的思想真正得到了大解放。思想解放不仅体现在敢想、敢干、敢闯,实实在在地让高淳老百姓富裕起来,也给高淳农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化建设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年年组织赶集、唱戏、跑马灯、舞龙灯、打莲湘......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得到了丰富,给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迄今高淳村村有戏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搭起了有效的平台和窗口。
藏富于民,有利于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必须强调群众在各行各业中的主导地位和价值,需要地方政府有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为了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还必须立足于地方实际和特色来实施。这有助于地方农村干部养成务实的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和密切联系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更多为群众提供好服务和保障。这一模式,还有助于农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培养对“三农”工作的真情实感。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下,可以防止和制止部分不适应、不了解农村实际工作的瞎指挥、拍脑袋决策,不犯“本本”主义的错误。
藏富于民,有利于地方经济特色的形成,尤其是“一村一品”等工作的开展。只有在群众技能有基础、就近能参与的前提下,地方的产业形成才有较大可能;藏富于民,也使群众的教育、引导、服务有方向、有目标和针对性。在广泛地联系群众的基础上,才能更广泛地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使群众的作用和价值得到真正发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真正了解“三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地联系群众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群众思想教育,有的放矢地落实措施、方法,推动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的改善。
藏富于民,有利于乡土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农村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有立足于乡村的“乡贤”的带动和助力。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有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和空间,这是“乡贤”形成的主要通道。有利于破除部分农村地方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忽视人民群众这个内因的作用。也有利于破除部分干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过分依赖治安队伍建设而忽视平时群众的教育引导服务工作的认识误区。乡土人才在基层作用的发挥,还将有利于根植于地方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延续和作用发挥。
加强对农村人才工作的重视。一是努力营造“乡贤”回乡回村的环境。农村不乏能人,一方水土养育的人才不可能没有起码的家乡情怀。如何最大限度地鼓励、激励、吸引能给农村带来发展、资本资源的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村里人”回乡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今天农村人才大量外流的时代背景下,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二是重视对“三农”干部的培养、使用和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中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能够立足于地方实际,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引导群众通过劳动达到共同富裕,需要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必须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具体工作中抓典型、探路子、找方法,既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又能方便群众仿效和实施,这是在“三农”工作中优秀干部的表现。在农村中走马灯、镀金式、应付式工作无建树的干部,不可能真正带着感情和使命、责任去努力做事。“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中华文明也是基于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这一领域培养起来的干部应该是更全面的。
重视对群众的组织和服务工作。组织工作方面: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年代僵化的管理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农村社会的贫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分”的小农经济思想和模式已不太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了。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会强调农民和产业的合作和联合,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适度调整生产关系,重视农民之间的合作,还需要从生产关系的研究上,有效开展群众工作,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服务工作方面:提供政府规划服务。需要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结合产业的发展加强前瞻性研究,不断引领群众向全产业链、向引进新技术、重视产业人才培养等方向发展,有效引领富裕起来的民间资金向更能促进产业发展、向更有价值的方向合理有效使用。同时,教育、引导逐步富裕起来的群众将智慧更多地向引领产业更能节省成本、更能盘活生产要素的方向讨论、思考和实践。服务经营主体。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这一领域也积累了相当一批在地方有所作为的实用人才,扶持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这类实用人才在生产劳动一线更有作为,发挥更大价值和作用,能起到“传、帮、带”和“龙头”带动的富民效应。务实的职业培训。农民群众在劳动中形成的技能在工作中往往是保守的、经验型的,现代生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十分必要,能让农民群众接受新技术和新技能,需要务实的教育培训和引导来培养技能型农民、职业农民,农村发展才能真正有人力资源和科技手段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