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悦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69)
“宏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必修课之一,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特别是理解政府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目的。[1]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能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达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的目的。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从范围上可理解为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从内容上可理解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升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或方法。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或课程设置理念,不是简单的对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的调整,而是课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让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行为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将“四个自信”作为教学主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手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境界,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学生。因此,“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学生在学习如何衡量一国实力时,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同时了解中国企业家为国家、人民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能激发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现今网络信息发达,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受速度快,但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案例丰富,与现实经济现象紧密相关,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中通过引入思政元素,能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使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积极为社会做贡献。[2]
三是培养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应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宏观经济学”运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不仅弘扬了工匠精神,还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发扬职业精神,以身示范,将思政元素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一是建立学术氛围,增强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术活动小组,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让学生乐于参与学术交流,并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是深挖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宏观经济学”中有“中国梦”、“两步走”、“一带一路”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可将这些重要思想充分融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的方式学习知识,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如在开展以“开放经济政策”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授课时,可将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展开分析,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中。
三是加强案例对比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0 多年来增长了200 多倍,其发展速度堪称世界之最,这也反映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课堂案例展示时,可以家乡发展为例,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家乡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一是讲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建立IS-LM 模型、推导AS-AD 模型,再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与分析。
二是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即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及经济增长。
三是介绍经济周期、各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在透彻讲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把深挖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新格局。
“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从学生每天接触的经济现象讲起,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并掌握相关理论。
一是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宏观经济学”理论丰富,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每个知识点。如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讨论“要GDP,不唯GDP”观点时,学生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和谐”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分析各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转移支付等知识概念,能让学生对“公正”、“平等”有更深入的认知;通过学习经济增长源泉,学生能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深刻认识,从而对“爱国”、“敬业”、“诚信”有深入认知。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视频观看、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重视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学习兴趣。[3]
三是建构学习观。让学生由传统的以听为主、考试死记硬背,转变为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探究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方案见表1。
表1 课程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要提升德育教育效果,除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外,还可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授、师生对谈、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具体来说,课前,教师通过云平台发布预习作业,提供相关理论文献,学生自主思考;课中,教师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积极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课后,一方面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社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此外,可在平时成绩中加入热点评析、文献综述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4]
课程思政教学要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家长及其他学生都要参与。教师可通过课堂展示、个人演讲等方式,多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并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学科讨论会、学期论文等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价值观状况;家长可通过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进行总体性评价;其他学生主要对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状态等进行评价。
新时代下,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要不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针对学生特点优化教学形式。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教师需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