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心理需要研究展望: 基于WOS(1995-2021)数据的分析

2022-11-08 10:26:14张晓飞岳薇萌
管理工程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机个体领域

张晓飞,岳薇萌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1 引 言

需要(Need)被广泛应用在有关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中,表现为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和对内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1]。不同理论对需要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大都指向动机的具体内涵,即动机是动力和行为方向的基础。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ed Theory,SDT)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认为“需要是指对获得持续的心理成长、整合以及幸福感所必需的内在心理营养” 。需要有内外部之分,内部需要又分生理和心理两大类,只有在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能观察到个体最优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而在被削弱的条件下观察到个体发展的退化或不幸福,称为SDT定义的心理需要[2]。心理需要也有很多,人类必需的心理需要就被称为基本心理需要(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自提出便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心理学界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仅限于对概念的运用,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在进行跨领域、跨层次研究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次,现有研究大都是对已有成果的修正和局部应用,缺乏深层次、多方位的探讨,跨领域的研究也比较空白。最后,学者们的研究相对分散,且大都是将其作为一个中介或者调节变量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尤其是缺乏立足于基本心理需要本身的整合性研究,这不仅限制了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发展,也不利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已有学者对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文献展开过较为全面的综述[3],但该文在引述文献的选择和述评方面存在未尽之处,例如,作者对于基本心理需要受挫的概括较为简略,且试图将基本心理需要受挫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受阻画等号,构建客观、普适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已经极为重要和迫切。

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可视化信息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着重补充相关文献信息,对该领域展开更加全面的叙述。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梳理,补充了定量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客观、清晰的研究路径,有利于未来多样化的全面和深入研究;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自杀、抑郁、问题行为、精神健康等问题密切相关,呼吁国内更多学者关注这一重要变量,并将其应用到更多领域的研究中,以期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帮助和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通过研究文献中的作者信息、国家和机构、期刊、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来分析其特征,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直观地辨别出该领域的研究基础、核心文献以及学科前沿热点的演化路径[4],有效降低以往文献中的主观成分,进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对该领域的总结客观化[5]。本文采用Cite space V可视化软件[6],通过得到的一系列可视化图谱,较为全面地整合了基本心理需要领域的演进和发展形态。

2.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数据收集。以“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为主题检索词,“article”和“review”为文献类型,限制语种为“English”,检索时间范围为1985/01/01-2021/05/01。其中1985-2020年的文章用于分析基本心理需要的核心内容,为了保证研究的严谨性,部分2021年的文章作为研究的前沿分析补充,以此为基准检索到与此领域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删减之后共有1743篇。

3 数据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3.1.1 发文量趋势

如图1所示,发文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1995-2007年,基本心理需要概念最初形成,相关研究零散,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研究和认可,平均发文量仅11篇;2008-2014年,文献数量开始迅速增长,平均发文量59篇,较上阶段翻了四番;2015-2021年,发文量突破1200篇,呈现出爆发性增长趋势,平均发文量209篇,比上一阶段翻了将近3.5倍。

总之,自1995年以来,基本心理需要领域的文献数量呈指数式增长,日益得到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方兴未艾。

图1 1995-2021年发文量

3.1.2 国家与地区分布

美国以493篇位居基本心理需要发文量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发文数量为139篇,处于中等水平。当前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仍旧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当给予较大关注。

3.1.3 期刊分布

从发文期刊上来说,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领域,大多集中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等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数量超过200篇,占比12%左右,所检索的文献质量水平较高。

3.2 共被引文献分析

共被引文献分析即同一篇文献的被引文献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体现了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起源与理论基础。

3.2.1理论奠基

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的子理论之一,Deci和Ryan最早提出较具代表性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人们发展和成长最有效的结果是社会环境支持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关系需求得到满足 。

(1)不同于Murray[7]和McClelland[8]的获得性需求理论,Hull认为个体需求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化习得的,基本心理需要是所有个体与生俱来的基本倾向,像饥饿和口渴一样[9],不关注这种天生的需要的强度如何变化,而是需求能否得到满足。(2)不同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宣称的只有当层次底部的需求得到满足,层次较高的需求才会更加活跃。基本心理需要没有高、低级之分,也没有任何一种需求比其他需求相对更加重要[10],并且每一种需要必须能够通过观察得以鉴别[11]。(3)通过归纳提供了界定“基本心理需求”结构的客观标准:即当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心理成长、内化和幸福超过其他既定需求时,就被归类为基本心理需要[12]。这使得基本心理需要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新概念,与以往研究定义的需要区分开,为之后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3.2.2 共被引文献知识图谱

核心文献是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反映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和主题,结合图2和表1可以初步概括出基本心理需要领域的研究主题。

图2 共被引文献图谱

第一,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界定。在动机相关研究中,学者们从各个视角对需要进行了丰富的定义和研究,SDT的前提是人类具有朝着心理成长、内化和幸福的方向发展的自然倾向,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就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自主需要是个体感受到对自己行为上的控制感和心理上的自由,代表对自己行为的内在认可;胜任需要是个体感觉到的对于环境的掌控感,关系到个人在与社会环境的持续互动中感到有效的程度[13]。关系需要是个体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归属感和联系感的程度,当关系需要被满足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安全的人际氛围[14]。这是完全独立的结构,没有等级之分,将需求视为平等和可互换的是不合适的,可能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15]。

第二,动机导向。SDT是人类动机发展和研究的宏观理论,最初集中于对内在和外在动机的研究,后逐渐发展到组织管理、教育学、护理学等领域,作为贯穿SDT的核心内容,通常与动机一起进行区分或整合性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两种[16]:(1)内在动机指由于自己兴趣和活动本身乐趣而从事活动的动机。(2)外在动机指为获得活动所能带来的另外结果而从事活动的动机。SDT对外在动机进行区分,其导致的行为可能来源于外部调节(被迫的,惩罚导向)、引入调节(趋利避害)、认同和整合调节(自我价值满足),并可以依据自主性多少由低到高排序为一个连续的整体[17]。

第三,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受挫。所有个体都是千变万化的,既有成长和繁荣的潜力,同时也具有防御甚至病理功能特征的缺陷,临床心理学关注类似抑郁和冲动等病理结果的发展,而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对人的成长和人性有贡献的东西,如同理心、感恩、宽恕等。SDT通过一个基本原则充分解释了人类功能和发展的“dark”和“bright”两面: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受挫[18],是连接积极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的主要桥梁[19]。需求受挫是需求满足缺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需求满足程度低可能会阻碍个体成长,需求受挫可能是十分有害甚至是致病的,在对体育专业学生感知教学方式的动机体验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20]。需要满足和需要受挫有可能同时发生,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存在不同的前因和结果 。

表1 核心文献引用频次

图3为作者依据已有文献[21]整合而成。需要满足有助于个人参与、幸福感和适应性动机发展[22],增强心理和生理健康[23],以及体育背景下需求满足带来的益处[11]。而需求受挫是适应性动机不良、不幸感甚至是精神病理学的重要影响因素[24],同不健康之间存在着独特的联系[25]。

对需要满足的测量主要建立在早期对工作需要满足研究的基础上[3]。Gagné[26]创立了适用于一般领域的量表(General Need Satisfaction Scale,GNSS),GNSS分为三个维度,共21个项目,是基本心理需要领域运用较为广泛的量表[27]。一些学者基于此提出质疑并做出了相应的改进:(1)量表开发之后尚未经过严格的验证,无法广泛应用到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信效度未得到广泛认可。国外学者论证其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着可靠性和高度相关性[28],国内学者也多次对其进行直译回译,并就中国情境进行了验证和修订[29-30]。(2)对GNSS内容效度的质疑:有些评估需求满足的前因,其他则评估后果,修订之后,每一个题项都直接评估自主、胜任以及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避免了内容有效性问题。(3)相关测量仍旧存在潜在缺点,例如,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天然的就与幸福、成长等积极作用相关[31],受挫则与负面影响相关[22]。

图3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受挫的影响机制

心理需要受挫量表(Psychological Need Thwarting Scale, PNTS)是为测量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心理需要的受挫程度开发的, Gunnell等人[32]进行了修订,并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为情境建立了PNTS-PA进行测量,现有量表的测量情境基本都适用于运动场景中,在普适性和信效度等都存在待验证的空间。

第四,基本心理需要普适性研究。SDT认为基本心理需要是所有个体与生俱来的,是完全必要和普遍的,这一论点受到了许多质疑。Chen B[33]调查了需求满足(受挫)与幸福等人类功能发展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能跨越个体和文化差异。性别、运动类型、竞争水平等因素也被证实不会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并探讨了包括自主和受控动机的情境因素、人际控制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从更加广泛的层面和多样的领域论证了基于SDT的基本心理需要研究的普适性。

3.2.3 突现性文献

突现性用来描述某一研究领域动态的本质,反映某一时段文献被引频次的变化,依照突现强度对基本心理需要研究的文献进行排名,第一是对SDT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概念基础、实验证据和实际应用的系统回顾,是最全面、权威的声明,是社会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参考书,对于发育、临床、教育、健康和组织心理学也大有裨益[34]。第二是对基本心理需要进行的普适性验证研究,满足自主、关联和能力的基本需要是人类跨越个体和文化差异发挥最佳功能的基本要素。第三是基于以往研究整合出相同的需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即受挫时预示着病理征兆,满足时又是健康和幸福的先兆[24]。环境对于需要满足(受挫)路径存在影响,在需要支持的环境下,即使经历了需要受挫,也依旧能够产生积极结果,这是因为需要满足建立了一种可以充当缓冲角色的内部资源,没有内部资源的需要受挫也是如此[24]。然而在需求阻碍的环境下,无论个体是经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或受挫,最终都会走向不幸福。

3.3 关键词分析

3.3.1 关键词共现

在得到的1743篇文献中,关键词被引用频次排名前十的分别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motivation”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autonomy” “satisfaction” “self determination” “autonomy support” “intrinsic motivation” “competence” “behavior” “validation”,结合图4,我们能够得到以下信息:

(1)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受挫是SDT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又因需求受挫较晚提出,且尚未开发出可被广泛应用的量表,需要满足更受研究者关注。(2)在三种需要中,以自主需要最多,是因为关注自主需要的研究存在部分由于概念混乱而导致的争议。(3)根据SDT,基本心理需要涉及到的动机与其他需要理论中的动机划分不同,内部动机是最重要的,能实现个体最优化成长和发展。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心理需要,对于内部动机的关注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3.3.2 关键词聚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聚类结果显示Q值0.4536,S值0.7316,一般来说,Q值>0.3表明聚类结果显著,S值介于0.4~0.5之间,size>10表明聚类较为合理,因此对于关键词的聚类结果较为显著可信。结合图4发现不同聚类结果关注的关键词热点既有差异,也存在共同之处,对其整合得到了基本心理需要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见图5,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图4 关键词timezone视图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聚类标签#2(自主)和#3(基本需要)概括为Cluster1:自主需要概念界定。基本心理需要是“人们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界定的客观标准[35],相关定义在上文中已经进行说明,不再赘述。一些跨文化心理学家认为自主是与依赖和集体主义相对立的“独立或个人主义”[36],SDT则认为自主是一种意志和意愿的体验,明显区别于外部控制、压力和胁迫,故自主并不意味着独立[37],正是因为围绕自主的核心定义存在“是否等同于独立”的争议,导致自主相关的研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聚类标签#0(亲社会行为),#5(复杂领导),#6(人际互动行为),#7(情绪耗竭)集成为Cluster2:影响因素与结果机制。最初人们只关注需要满足的积极影响,并没有发展出需要受挫的概念,甚至将需要满足程度低、需求受阻等等同化为需求受挫,关于需求受挫的研究近年来才受到关注。以往研究主要报告了满足个体需要的因素和结果:(1)影响因素:环境、自主性支持情境、结构、人际支持、文化因素、个体需求差异、性别差异等[38]。(2)后果。已经有大量研究报告了需要满足带来的积极影响:高效[39]、活力、概念化学习、创造力、耐力、高绩效等,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内在动机、内化和整合、幸福和健康。

聚类标签#3(复原)和#9(不幸)概括为Cluster3:受挫的后果、应对和复原。所有人都拥有心理成长、内化和幸福的自然倾向,而暴露于控制、批判或抵制社会环境等阻碍心理需求的环境时,也有防御功能的风险。作为 “dark side”和“bright side” 进行结果影响机制的研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结构,近年来需要受挫的影响和应对机制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当心理需要受阻时,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人们会立即感受到痛苦,付出代价;二是当人们长期经历需求受挫时,会开发出特定的应对策略来适应并进行应对。包括正念和觉知、开放性和防御性、应对压力的选择、自主性,即对于基本心理受挫带来的精神病理学层面的影响,常常通过一些人格和认知因素充当心理弹性要素进行缓解[40]。然而这些内在资源本身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发展中需要支持和满足的结果,即复原力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在于反应迅速、支持需求的护理[41]。

3.3.3 关键词突现

突现性关键词体现了该学科研究领域热点议题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跃迁现象,展现了不同阶段该领域的新兴研究趋势,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按照突现强度进行排序,见表2。

(1)1995-2007年出现的关键词中“促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时间平均长达13.5年之久,远远高于其他关键词,该阶段注重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产生的积极影响。且前期主要集中在对需要满足程度区分上,需求受挫的概念基本还没有被大面积地应用到研究中来,也很少有研究关注基本心理需要的“dark side”。

(2)2008-2014年突现关键词密度较高,是在已有理论内容和测量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和修订研究,许多预测、效度以及工作、生活和社会领域的结果变量层面的关键词,表明这一时期更加关注对幸福、满意、健康积极结果变量预测有效性的测量和检验。经过之前的理论探讨,学者们开始并更加关注对于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及其负面影响的研究,并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表2 关键词突现

(3)2015-2021年在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领域,关注学术研究中更多样的角色(中介、调节)、环境因素,例如工作场景、社会交往场景等,和更多样的结果变量。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更加多元化: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和医疗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员工、学生、病人等从个体到组织的跨层次应用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4 总结与研究展望

4.1 研究结论

通过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法,基本厘清了基本心理需要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主题内容和热点议题。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研究的英文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对自我决定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的整合研究,使得这一时期基本心理需要的文献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增幅,并在2017-2020年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趋势。从研究主题上来看,可以概括为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界定、动机导向、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受挫、基本心理需要普适性研究。从研究热点来看,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心理需要当前的热点议题为自主需要概念界定、影响因素与结果、心理需要受挫。从研究热点的发展阶段来看,经历了从关注概念界定和测量验证、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应用于工作、生活、医疗等各种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的验证性研究、基本心理需要受挫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到基本心理需要普适性的研究,研究主题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深入,分支也更加多元和细化。

4.2 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基本心理需要相关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由理论向实践转化,并开始向更多领域迈进,应用到更多的生活和实践领域当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等待回答,基于近期呈现跃迁的突现文献和突现关键词总结如下:

第一,拓展基本心理需要的社会应用场景研究。基于SDT,强调为基本心理需要提供支持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滋养基本心理需要,促使其得到满足,也可以成为基本心理需要受挫滋长的“营养源”。当前环境影响研究中,学习环境关注小学、初高中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家庭环境则较多关注子女和老人的心理需求。作为所有个体与生俱来且必不可少的一种动机,未来可以将其拓展到更多的“社会环境”中,例如组织环境和服务环境下员工和消费者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工作压力、工作资源会影响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未来可以探讨非工作时间工作联通行为、工作—家庭冲突、领导类型、领导行为等因素个体心理需要的影响。而在营销领域,一些学者将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视为一个独立的变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整合性研究寥寥无几,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服务场景(如社会拥挤、社会排斥等)对个体心理需要的影响机制。

第二,关注同一情境下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基本心理需要受挫的影响机制研究。目前主要关注需要满足和受挫两个维度独立的影响机制研究,复杂一点的也有研究两个维度交叉体验的机制,尽管经历体验不相同,但不同的行为路径可能会导致相同的行为结果。根据图4,作者只提出了需求满足和需求受阻两类“社会环境”,而并没有将其具化,特别是一些像社会拥挤和社会排斥都是较为复杂的情境。个体在这样的服务场景中,有可能经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或者是受挫,也就是说社会拥挤和社会排斥会成为需求支持的环境,也可能是需求受阻的环境。为了使研究更加严谨,未来可以关注同一环境下需要满足和受挫的影响机制,需要论证的空间还很大。

第三,关注基本心理需要的量表开发和验证性研究。作为动机领域需要研究的新进展,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其可以跨越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情境下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不会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阻碍。问题在于作为该领域开始受到学者研究和关注的变量,基本心理需要受挫的测量量表只在体育运动场景下得到了验证,无法充分支持其他领域的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在更多领域中的测量量表开发,和对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受挫的整合量表的开发,目前大都是将分别用于测量两个维度的测项拼凑起来,内容冗长繁杂,不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动机个体领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动机不纯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