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冰莹 王爱萍 顾悦禾
(1.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2.嘉丽发绣工作室,江苏 东台 224200)
江苏东台发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康熙年间“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1]的记载,可把发绣艺术的源头锁定在唐代海陵西溪镇(即今天的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东台发绣本为当地孝妇、贞女、佛教徒舍身供佛之物,后来成为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传情物”,用发绣绣品沟通了赠送双方的情感,起到一定增加情趣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渗透,发绣的传统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如今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东台发绣,逐渐成为旅游纪念品,成为大众增进感情、祈求美满的“吉祥物”。为了积极迎合当代发绣市场的需求,东台嘉丽发绣工作室创新性地设计制作出微发绣,现以作品《百美图》为例,从色彩、题材和工艺三个角度介绍东台发绣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图1 微发绣作品《百美图》设计:陈伯余,制作:王爱萍
《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在“刺绣色彩、色理”词条中明确指出:“善用色,须懂得辨色和色与色彩的性质及其关系,然后对物配色、对光调色、对神运色,这是刺绣用色成功的关键。宋绣、顾绣制神韵,在配色之精妙;沈寿刺绣之神韵,在求光之得法。刺绣表现光的明暗,主要在色线的配合。”由上面的论述,足以见得色彩的搭配对于刺绣工艺的重要性。
东台发绣,取材本地沿海地区少女的长度30厘米以上的优质头发制作成“线”,由于发色的局限,传统发绣以黑、白为主,因其采用头发本来的颜色,故又称之为“墨绣”。随着时代的发展,墨绣逐渐不能满足现代艺术审美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大众的需求,东台发绣开始对自然发进行染色,丰富其艺术效果。在《百美图》中,除了山石和人物勾线保留墨色之外,用色较之传统更加大胆,色相上出现了植被的绿色,花卉的粉色,女性服装中的红色,以及零星点缀的黄色。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微发绣对发色进行的创新性改造,使得当代发绣发展进入新的“康庄大道”。
“头发”这种材质在中国古代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意义,以头发为媒材来绣制作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精神意义。孝经云:“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受佛教的影响,东台当地的信女剪下自己的头发绣制佛像或经文,来寄托对亲人的情感。时至今日,回看传统发绣的题材和创作目的大多与宗教有关,其中既寄托了对身体、血亲的尊重,也蕴含了对宗教的虔诚和献身,这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信仰合一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在传统佛像、经文的基础上,东台发绣延伸出更多的题材——传世名画(山水、人物)、民俗作品(动物、植物、文字)、现代摄影等。
本次作品《百美图》就是以民俗为题材进行创作,设计者陈伯余先生根据其老师张长江先生的美术作品《百美图》进行二次创作,将原尺寸为长145cm、宽70cm的美术作品创新性地进行缩减,变换为尺寸:长63cm,宽37cm。以亭子、假山以及植被进行空间分割,将近百位女性以群体为单位进行设计创作,其中每位女性的形象、动作均不相同,由于群体的设计划分,让整个画面充斥着情境感,让观者不禁深受吸引。
东台发绣从传统虔诚礼佛的一对一“表述衷情”,转变至大众均能接受的“共情体验”,并能够被消费者接受,这是商品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商品化后的东台发绣,一方面能够使其继续保留传统的绣制技艺,另一方面,创新性地构建出新的文化审美、消费符号,这是市场经济的诉求,也是区域性文化得以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原动力。
发绣的针法多达数十种,主要可分为传统针法和实用针法两大类。传统针法主要用于欣赏性发绣,如画屏发绣、堂彩发绣、卷轴画发绣等。实用针法主要包括齐针、切针、接针、滚针、套针、抢针、散整针、虚实针、铺针、施针、刻鳞针这十一种针法。[5]其中,本次作品《百美图》创造性地运用了点点针法、切点针结合法、虚点针法、滚点针法、接点结合针法、套点结合针法、缠点结合针法,将传统针法进行结合使用,从而使近百位女性形象在长63cm、宽37cm的篇幅范围内再现,人物神态各异,面部表情、动作、服饰各不相同。人物头部只有黄豆粒大小,书法、印章俱全,且为微型,绘制、绣制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发绣神秘而美丽,具有独特的风貌,在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当代东台微发绣的创新性发展将为研究发绣的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研究角度,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以地域标识的文化符号方式绽放新的活力,这是时代进步对于发绣价值的再挖掘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