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生态学视角下音乐作品鉴赏分析

2022-11-08 09:56:38黄怡茵丁永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黄冈师范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7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美学美的

黄怡茵 丁永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黄冈师范学院)

随着我国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较大的变化,音乐创作不再围绕现实社会进行艺术美的创作,开始有着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在以往的音乐鉴赏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音乐的娱乐功能,习惯利用直观的看法来评价作品。这种表层次的音乐鉴赏,难以发觉艺术的表象,无法获得审美体会。为提升音乐鉴赏的效果,本文立足于审美生态学视角下,分析审美生态学的涵义,了解音乐作品鉴赏中引入全新审美生态学理论的现实意义。结合音乐艺术发展的需求,提出具体的音乐作品鉴赏建议和对策,以期为音乐艺术审美主体提供参考。

音乐作为由特定符号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作品的创造就是将一个个美学要素整合,构建起完成的故事,实现对各种美学要素的展示,更加方便人们的品鉴。为更好地理解音乐深层次的艺术审美价值,很有必要从多个维度去了解和鉴赏音乐作品。审美生态学作为一种美学理念,是立足全新视角下分析音乐的审美内涵,这种多维度音乐艺术美感的展现,利于审美主体处在艺术圈层中,完成对音乐艺术美感的感知和体会。

一、审美生态学涵义

美学作为研究美的学科,最早建立起的完整美学体系,主要依托美学理论,借鉴其美学的思想,通过美学和生态学的融合,将生态理念引入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全新的理论形态。我国美学体系模块的重新构建,主要发生在艺术快速发展的20 世纪80 年代,审美需求和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美学体系更加关注对审美观和审美活动的真实反映,逐渐形成系统整合的美学结构,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发展到今天,我国美学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审美生态学理论也不断成熟。在以往单一结构的美学体系中,虽然美学理论解释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要素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对于部分要素的历史生成脉络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审美生态学的出现有效弥补这一问题,一方面,它强调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美是审美主体的客观反映,审美场是审美主体自身潜能的发挥,与审美客体审美意象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建立起的审美生态圈。另一方面,它倡导将审美研究深入到审美场内部,挖掘出审美主客体的潜能和张力,使审美研究结合以往的发展规律,有着客观上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审美生态学对美产生的形式、审美主客体情感色彩展开多层面的研究,丰富我国美学体系内容,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从多维角度入手,充分了解与认知审美生态学内涵,借鉴美学思想,强化对审美活动的客观认知,可在推动美学发展的基础上完善美学结构,以此激发审美主体潜能,充分展示美学要素,助推多元主体加强对美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进而充分感知美学魅力。其了解审美生态学含义,强化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分析与关注,既能从多元角度优化音乐鉴赏效果,又能在音符结构变化中感受不同艺术形态,进而获得良好审美体验。

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音乐作品鉴赏的重要价值

了解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音乐作品鉴赏的价值,既能拓展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思路,又能提升学习者鉴赏力,为学习者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音乐作品鉴赏是对美学的解释,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是美学的回归,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味美的素养;是美学的超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其从多维角度感受音乐作品鉴赏价值意蕴,助力学习者加强对音乐作品鉴赏的重视和关注,可在开展音乐美学活动中,切实增强学习者的音乐素养。

(一)美学的解释,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音乐是由具体音符构成,通过节奏、音调、曲式的变化,呈现出不同风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态。而音乐美学则是以研究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音乐哲学,从审美生态学视角下了解音乐美学,发现音乐美学关注的问题主要包含音乐的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意义等。在开展音乐美学活动的过程中,其需要以美学为基础,了解审美主体面对音乐作品表现出的情感变化,以及审美情感出现的波动,通过对审美主体的分析和研究,完成对审美主体美学意识的培养和带动。音乐鉴赏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活动,鉴赏的内容包含音乐的创作背景、曲式曲调构成、表达含义、情感抒发等,在学生参与到鉴赏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把握音乐作品的独特美感,在音乐营造的美学氛围中,获得自身对于作品深刻的理解。学生产生的这一情感变化,是生成发现美能力的基础。只有从美学角度进行解释,才能发展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面对音乐作品这一审美客体,能够借助音乐的审美意象,产生情感共鸣,在鉴赏的过程中构建起审美生态圈,使自身处在生态圈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并实现发现美和挖掘美能力的提高。

(二)美学的回归,培养学生品味美的素养

不同的艺术审美价值观,在面对同一音乐作品时,反映出的心理表象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作品表象的理解和领悟,决定着音乐鉴赏的效果。现阶段,参与音乐作品鉴赏的审美主体,他们普遍过度关注音乐的娱乐功能,对作品的理解较为浅层,对音乐的表象难以完全的理解。而立足审美生态学理论下,展开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影响,可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激发内心中的审美欲望,强化对作品中细小环节和美学要素的联想,将音符搭建起的音乐作品,勾画为具体的自然艺术形体,并在审美圈内受到各种美学要素的影响,实现对自身美的感知力和品味能力的深化。与此同时,将审美生态学理论中的思想,作为学生音乐鉴赏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入到作品中,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将自己的情感放置到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从而重新构建审美意境,想象出更多的艺术要素,在情感和思想上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审美主体自动参与音乐鉴赏,可转变以往被动“听音乐”的模式。这不但丰富学生对美的想象力,而且可培养学生品味美的意识和素养。

(三)美学的超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者在理解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借助音符表达自身的情感。因此,每一首作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创作主旨,对于作品情感的挖掘,展开对作品多角度的鉴赏,实质上就是对美学的超越,也是对作品表象的理解,以及深层次含义的追求。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审美主体认真欣赏和品味作品,深化自身对作品美学要素的理解,将音乐内涵与自己的艺术情感相融合,将内心听觉创造性地再现,给作品理性客观的评价,完成对音乐美深刻的感知。一方面,可深化审美主体对于美的思考,使审美主体处在音乐营造的审美场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在理解创作意图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理解,完成对作品中审美要素的整合和二次创作。另一方面,使审美主体结合美的外在特点,找到音乐除艺术美之外存在的深层次美感,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实现多种美感的相互融合,完成对美学的现象和超越。例如,对民歌《康定情歌》展开鉴赏时,需要对民族的美学特质进行了解,掌握作品中重要节点上情感取向的控制变化,在了解音乐作品表象的基础上,展开对作品深层次的研究。作品每一段的情感表达不同,对于美外在特征的表现也自然不同。参与音乐鉴赏的审美主体,在氛围的带动下,以及音乐教育者的引导下,使自身始终处在音乐情感的浸润中,理解音乐形式美、情感美,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品位,向高层次的情感鉴赏方向发展,使作品时艺术美的要素得到充分展现。审美主体完成对美学的理解,并在不断的理解、想象、创造过程中,完成对美学的超越,实现自身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审美生态学视角下音乐作品鉴赏方法研究

审美生态学视角下音乐作品鉴赏过程中,可进一步细化音乐作品的鉴赏范围,重视鉴赏音乐作品的旋律美、凸显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合理性,提升音乐审美的再创造能力、保证音乐作品鉴赏工具的合理性,更好地领会音乐魅力与艺术、发挥音乐作品鉴赏活动美育功能,体现音乐非功利性审美特性。拓展音乐作品鉴赏方法,完善传统审美能力培养模式,可为美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故此,多元主体需加强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关注,既要在了解其价值的基础上拓展传统鉴赏方法,满足多元学习者发展诉求,也应强化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培育,才能助推其迈向健康发展道路。

(一)进一步细化音乐作品的鉴赏范围,重视鉴赏音乐作品的旋律美

音乐作品通常是由一个个音符交织而成,通过根据创作者审美理念、音乐素养与审美偏好,以节奏变化、音调转和、音色协调以及器乐演奏等方式,将能够体现创作者审美风格的音乐作品完整呈现出来,由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审美生态学倡导:“美是主客体审美潜能的外在表现,是审美主客体共同营造的一种审美生态圈,倡导将审美研究深入到审美场内部。其通过挖掘审美主客体的张力和审美理念,将审美研究与历史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促进我国艺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全方位地鉴赏音乐作品,真正走入音乐世界,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流动和旋律美。因此,在审美生态学视角下鉴赏音乐作品,需要进一步细化音乐作品的鉴赏范围,从多个方面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元素,整体把握音乐作品风格与情感基调,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鉴赏效果,体现音乐作品鉴赏价值。在具体鉴赏过程中,需要鉴赏者细化音乐作品鉴赏元素,从最明显的音乐旋律上进行鉴赏,从音乐符号与旋律变化中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了解演奏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内涵,能够使聆听音乐的人更容易进入情境之中,鉴赏效果也会更加理想。比如,在鉴赏《蓝色的探戈》这首典型舞蹈管弦乐音乐作品时,它的旋律主要是二拍子或四拍子,在演奏过程中比较强调节奏的切分,使演奏出来的音乐旋律整体情调比较哀伤。而《溜冰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节奏感明显,突出第一排重音,使演绎出来的音乐旋律欢快、轻盈,带有鲜明的欧洲文艺气息,让聆听者有一种蠢蠢欲动的舞蹈渴望,从而真正体现舞曲音乐的魅力。又如《爱我中华》这首音乐作品,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可鉴赏出浓郁的爱国情感,采取中间反复重复歌词旋律“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的创作手法,凸显作品主题,节奏欢快、流畅且清晰,使人能够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欢快气氛。当歌曲接近尾音,采取心声合奏创作技巧,向听众表达浓烈的爱国情怀。在鉴赏这首音乐作品时,应带领鉴赏者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会音乐作品旋律的创作风格与情感元素,了解歌曲旋律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深刻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美与旋律美。由此可以看出,不同音乐旋律所营造出来的演奏氛围、情感变化与审美基调都有所差异,在鉴赏音乐作品时,只有深入感受音乐作品旋律的变化,把握创作者情感基调,才会产生情感共鸣,真正把握音乐作品审美意境与情感色彩。

(二)凸显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合理性,提升音乐审美的再创造能力

凸显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合理性,是审美生态学视角下音乐作品鉴赏方法的一种。通过分析音乐作品审美价值合理性,能够进一步明确音乐作品鉴赏具有追求价值目标中能动性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动物活动的一个本质标志,是音乐价值系统中最核心的价值体现。音乐审美价值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层次代表形象或主体的感性现实表现,属于审美价值的自然层面;第二层则代表对象或形象的感性现实之后的东西,代表了审美价值的社会层面。音乐审美价值能够更好地满足精神需求与社会功利性,属于深层次情感内容。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凸显音乐审美价值的合理性,需要深入分析,音乐作品创作时代、民族、个人风格等表现内容,了解音乐作品中的审美意义与情绪类型,才能帮助鉴赏者更好地理解音乐审美价值与魅力所在。在具体实践中,基于审美生态学的音乐作品鉴赏活动,需要结合可能性,积极促进审美结果价值增生或增值,可通过结合音乐作品中的形态美、意态美与风格美,建立一体化美学机制,对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具有一定帮助。同时,需要重塑音乐审美的创造能力,利用审美生态学分析音乐作品、鉴赏内容,有助于在音乐作品鉴赏中培养丰富、积极的情感思维。另外,还应自觉运用美学规律引导音乐作品鉴赏者正确看待美学,运用美学规律创造主客体,保证人的价值与外在世界价值能够相互影响。其在分析音乐作品中某种良好思想意识与品质过程中,运用法治观念创造主客体,结合音乐作品鉴赏培养情感思维,不断增强音乐把握能力、审美能力与再创造能力。

(三)保证音乐作品鉴赏工具的合理性,更好地领会音乐魅力与艺术

在音乐作品鉴赏活动中,无论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还是音乐作家,自身所具备的审美修养都是审美潜能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知识、审美情感与审美态度,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感体验,形成良好的美感感受能力,从而发挥音乐作品鉴赏作用和价值,真正领会音乐之美。因此,在音乐作品鉴赏过程中,需要保证音乐作品鉴赏工具的合理性,通过对应城、节奏、和声、调性、音响及层次等方面的重点体验,掌握音乐作品情绪变化与审美情感。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心去体会、体验音乐作品每一个生命的过程,即音乐作品中每一个音符的孕育、发生、持续和消失,所孕育的内涵都是生命体凝聚、缩影的重要体现。同时,其还需要参考审美生态学理论内容,不断改进和创新音乐审美工具,优化音乐作品生产组织形式与结构,保证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能够产生优异的审美潜能结构,进而确保鉴赏者在鉴赏音乐作品时,能够分析并深刻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高境界、高品位的美。另外,其还需要结合审美活动过程分析审美潜能结构,建立基于音乐作品鉴赏的审美生态圈,合理化运用审美工具,保证审美工具合理性建立主客体潜能,从而有效培养音乐鉴赏者的审美修养、审美态度与审美经验,确保审美生态学视角下的音乐作品鉴赏有效性。

(四)发挥音乐作品鉴赏活动美育功能,体现音乐非功利性审美特性

音乐作品鉴赏目的不但有非功利性,还具有超功利性、社会公益性特征。这指的是在音乐作品鉴赏过程中,需要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产生愉悦,分析其中的唯一利害关系,表达一种自由与愉快的情绪。在进行音乐作品鉴赏过程中,其需要充分利用此种非功利性审美体验特性,发挥音乐作品鉴赏活动的美育功能,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主动分析音乐作品深刻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从而真正掌握审美生态学,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与评价能力。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通常是随着声音传递同步产生的,经过声源振动发声形成声波在介质中传递,经由听觉神经传递至大脑,从而引起人的意识和感受,具有“直指人心”的审美导向功能,对于培养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具有较高帮助。所以,应充分发挥音乐这一功能特性,利用音乐作品鉴赏活动,体现音乐非功利性审美特征。在具体实践中,音乐鉴赏活动除了要关注实践活动阶段性意义的表达,还需要从过程体验中体现出音乐作品鉴赏更为广泛且深远的意义和目的,凸显出音乐对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关怀。其中,应基于深层、意义化精神内涵、音乐风格建立审美意义机制,体现人类文化艺术,针对音乐作品鉴赏建立音程、节奏、和声、音响等重点体验机制,通过鉴赏掌握音乐作品中的审美意义,把握音乐作品深层次情感。

以《降A 大调即兴曲》为例,该音乐作品从弹奏初期便一直变幻色彩,通过将主调降A 大调来体现该首音乐的独特调性,为鉴赏者带来无穷无尽的色彩变化体验,也会随着音乐变化而产生情感波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审美活动是审美主客体在审美场中实现情感变化的过程,也是艺术美感知、品味、创造的合理化过程。因此,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展开对作品艺术美的挖掘,以及作品的有效评价,需要处在审美场中,利用审美生态学的理论,对音乐美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共生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和价值。

同时,其需要细化音乐作品鉴赏范围,为彰显音乐艺术美的合理性,需要引入美学思想,挖掘鉴赏活动中的美育功能,升华音乐作品审美效果,使音乐审美过程理想化,展示艺术情感美的同时,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获得更为深刻的艺术感悟和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