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茶室设计中的审美意识研究

2022-11-08 10:17刘永辉LiuYonghu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8期
关键词:露地茶室茶道

■刘永辉 Liu Yonghui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所 湖南长沙 410004)

茶道起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在融合建筑、绘画和禅宗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并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日常生活文化的一种规范和文化符号之一。而作为茶道重要组成部分的茶室,则成为了日本建筑的骄傲。无论是从建筑型制还是艺术视角,日本茶室都被认为是日本的一种独创建筑,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也真实反映出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1 日本茶室的发展经纬

关于茶室,在日本也被称为“茶席”“数寄屋”等,是为了举行茶道活动而专门建造的一种建筑物。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室萌芽于15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一般可分为书院茶室与草庵茶室。也可称为广间茶室(4帖半以上,1帖约为1.62㎡)与小间茶室(4帖半以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茶道文化逐渐向“市中山居”为导向的“草庵茶”转移。

14世纪之后,日本从中国引入的辨别茶之种类、产地以及品茶的聚会,即斗茶,让茶道不仅流行在禅宗的修行中,更风靡全日本,成为贵族、普通百姓的社交休闲,茶会也成为了重要的风雅活动。同时随着中国的陶瓷、漆器、绘画等文物及艺术品流行于日本社会,这些昂贵的舶来品让日本的室内设计慢慢发生了改变,诞生了书院风格的茶室。书院造茶室建筑雄伟,贴着金箔的屏风画,宽屋高翎的居室,绘着日本画的移门,处处展示着建筑内部的华丽,与后来村田珠光创立的草庵茶室有很大的区别[1]。

村田的草庵茶室,大小是一间约为6帖或4帖半的小房间。客人与亭主(茶室主人)的座位皆集于一间斗室。茶室真正确立为品茶空间的是武野绍鸥的4帖半茶室,并且受到很多茶人的效仿,但室内仍为名贵之物所装饰。

16世纪中叶,继武野之后,成为丰臣秀吉茶道老师的千利休(图1)向书院造茶室发起了挑战。他反对以雄伟豪华概念为主体的建筑,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审美主张,倡导转向草体风。包括左右非对称的空间,打乱秩序的错位色纸窗,不定形的中柱常用于朴素民居的地下窗等,打破了受名贵之物支配的4帖半茶室传统,将茶室改变成仅2帖,装潢更素朴的草庵茶室。提出了以小为美,以旧喻新的草庵建筑文化,从而创造了以号称“国宝”的“待庵”为代表的世界上最小的独立建筑奇观。

■图1 千利休

■图2 露地

■图3 壁龛

近代以后,日本品茶方式出现了一种可以使用桌椅的叫“立礼”的新的茶道形式。这是根据里千家提案,为方便不习惯坐榻榻米的外国人而设计的品茶方式。由此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也开始有从榻榻米式向座椅式转变的倾向,也在日本茶室空间设计中有所体现。

2 日本的传统茶室空间构造

以草庵风茶室为代表的传统茶室,作为日本一种独特的建筑型制,其空间主要以外围的露地,出入口(含客用的膝行口或贵人口与作为主人出入口的茶道口),及室内的壁龛、天井、下地窗、茶炉、和水屋等为基本构造。它在日本茶道建筑中居于至高的地位,在日本建筑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2.1 露地

露地,即茶庭,是进入茶室的通道,被称为俗世走向茶室的过渡空间(图2)。千宗旦《茶禅同一味》里曾把“露地”定义为:“脱离一切烦恼,显露真如实相之故,谓之露地。”[2]露地中的蹲踞、雪隐、飞石、洗手钵,还有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无不营造出深山小道的深远情趣,以及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

2.2 入口(日语:“躙口”)

从千利休开始的草庵茶室最具特征之一的就是茶室入口。客人从露地口经中门到达入口,入口通常约为66cm×63cm 的大小,客人需要两拳支撑,躬身膝行,即非跪行不能进入,也称膝行口。入口处有一块板窗,板窗由最后一名客人合上后,茶室内的明暗将只能受窗户支配。另外还有一个叫茶道口,是茶席主人在点茶前使用的出入口。

2.3 室内格局

如前文所述,日本传统茶室规模以4帖半为标准。作为书院建筑的典范,东山殿建筑群中的“同仁斋”最早采用这个标准。代表日本茶道建筑最高成就的“侍庵”甚至只有2帖。它比标准茶室更多体现了简素、静寂的风格,因此是日本茶室的正宗。茶室室内分壁龛(亦称床之间,凹间)、天井、下地窗、茶炉等基本格局。

2.3.1 壁龛(日语:床の間)

壁龛,亦称床之间,凹间,在日本茶室中规格最高,是茶室中最重要的空间(图3)。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美术家冈仓天心描述“床之间的原型是禅宗讲堂里的祭坛,是设置鲜花和绘画的神圣地方”(岡倉天心《茶の本》1906)。亭主将首先考虑壁龛的挂轴,然后以之为中心来考虑其他道具的搭配和装饰。在举办茶会的会记(记录)上首先就是挂轴上写的内容。

茶室壁龛用植物进行装饰时一般使用陶制花瓶,花瓶中插上一枝或一束应季的鲜花,但装饰的植物或者花不宜显得过于铺张和华美。花瓶的选择、插花的风格与技艺等都会展现出亭主对“侘·寂”精神的理解。所谓“一花一世界”,让我们感受四季轮换,时光变迁,感受一种朴素自然和高洁无华的人生境界。茶客入席后先要观赏壁龛,通过壁龛的饰物,与亭主意会,接下来更好地体验茶趣。

2.3.2 天井

茶室的天井有的是平整的,有的也有高低错落。低的一边被称为落天井,多用于点前座,较高的部分下方是给客座,以此显示亭主之座对客座的谦逊,也体现出茶道中的“敬”。平天井材料用的是稻草,落天井则是用真菰和蒲草。也有的不搭建天井,袒露屋顶层,这样彻底地表现出一种对简素与闲寂的追求。

■图4 待庵的下地窗与连子窗

■图5 蹲踞

■图6 待庵室内

2.3.3 窗(日语:窓)

“门窗”在日本传统居住空间中不仅仅作为建筑上的构件,还把它作为室外景观的延续,成为室内居住空间的“借景”元素[3]。日本茶室中所使用的窗户可分为下地窗、连子窗(图4)。下地窗一部分墙壁用泥土涂抹,基础部分由竹木搭成格子状,然后用棕榈绳固定后作为墙面的打底部分。经过长时间风化后下地窗能原封不动地表现出茶室最初的陈旧状态,呈现经时间沉淀后的破败之美。“连子窗”是嵌入截面为方形或菱形的细长木材以纵向或横向连接的连子的窗。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过来,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和淡雅,如置身世外,远离尘嚣。

3 日本传统茶室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泽庵禅师的《茶亭记》写到“筑小室于竹阴树下,贮泉水,植草木,挂釜置炭,插生花,摆道具。移山川自然之水石于一室,赏四季风花雪月,感草木盛衰,以礼待客。听釜中松风飒飒,而忘世间忧虑杂念,一勺流出涓涓渭水,洗尽心中尘埃……”[4],呈现了一幅充满着追求自然极简美,体验茶道礼仪的过程美的日本茶道画面。他同时提倡,建茶室,备茶具,仪轨、料理直至衣类,戒繁忌丽,虽用古具,心却常新。不忘四时风景,不谄、不贪、不奢,谨慎朴素,正直真实。他的主张蕴含着日本茶室设计的侘寂美意内涵,体现出独特的日本审美意识。

3.1 追求原料和装饰的简素之美

传统茶室建筑风格始于村田珠光的“草庵茶风”,他提倡茶事活动应该朴实、素雅,注重吃茶品茶的精神内涵。后千利休更是提倡茶道应去掉一切人为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茶室最初采用的木结构空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同时,从茶庭的景观到室内的原料和装饰风格等,都遵循了崇尚自然,保持原生态的朴素原则。

从装饰上来看,家具的布置和色彩的选择,主要基调皆以素雅自然为主,表现为多素材主义和反色彩主义的特征[5]。如,壁龛中悬挂的字画,它表面简单朴素,缺乏色彩,内里却充满多样的丰富的线和色。又如茶室设计皆为原木建造的空间结构,树叶竹片铺设的顶棚,竹子搭建的围栏,皆简单含蓄。

在建筑材料选取上,只使用土、砂、木、竹、麦秸等材料,这种极有时限的材料着力强调“时间”和“循环”的观念,体现一种来自自然、最后复归自然的趋势[6]。茶室中从一幅挂轴、一枝花,到亭主烹茶奉茶的细微动作为我们带来美感,把我们带入禅宗“一花一世界”的思想境界。此外,开窗的设计和室内挂轴以及插花的装饰上还引入了自然界的时序特色,带来季节更替美感体验。

3.2 体验茶道礼仪的过程之美

在外界进入茶室过程的仪式环节中,被邀请前来用茶的客人往往需要穿过露地前往茶室。露地的光与影影响着人们对其空间的感知和其空间自身魅力的展现[7]。踏上露地花径,在光影斑驳的常绿树中穿行。庭中路石错落有致,金色的松针散落于石缝之间,绕过覆满苔藓的石灯笼,灵魂逐渐升华。虽处闹市,却已洗尽尘嚣,洗涤后的身心融入这寂静林间。进入露地之后换上草履,便跨出与外界中断、进入禅寂境界的第一步。露地中有一个石制洗手钵,叫“蹲踞”(图5),由前石、手烛石、汤桶石、手水钵四者构成。客人进入茶室之前,需要蹲在前石处,拿起放置于手水体上的竹勺子,洗手及漱口,以显示其谦卑虚心,同时洗去世间之尘。客人穿过露地这个在室外的自然空间之后,走向茶室这一非日常空间。

在进入茶室时,必须经过非跪行不能进入的膝行口。这意味着客人只能匍匐进出,显得非常有仪式感。所以即便是帝王亦只能如此,是武士也要卸除刀剑匍匐进入。这一仪式代表一旦进入茶室,内部空间就代表了和平与平等。将入口闭合后,茶室就成为一个“密室”,象征着与尘世隔绝,主客关系泯灭、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客人入席后,首先要瞻仰壁龛上所挂墨迹,从心灵上与墨迹形成一体,主客以此澄清心境。茶室的插花则要根据季节和客人的名望、辈分、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凡此种种皆为对客人的尊重,体现“和”“敬”精神。

微风掠过竹林,红叶散落于布满青苔之石,室内闲静、清澄、淡泊,烧着开水的锅发出吱吱声,被搅打的茶末泛出苦涩味道,又混合着室外植物青翠欲滴的香气,所有这些调动起人的全部感官,体验着茶道的玄妙和细腻[8]。从露地、茶室的构造,到茶室的道具与室内装饰,皆与参与其中人的行为合而为一,并因此促进了人在其中体验整个活动的形成。这种将复杂的茶道精神蕴涵在主体审美活动过程,让人充分体验茶室建筑的过程之美。

3.3 蕴含侘寂美意的不完美之美

千利休说,侘的本意是映现清静无垢的佛法世界,拂去庭院草庵上的尘芥,主客人以真心相交,不强求规矩寸法仪式,而只是生火,煮水,吃茶而已。“侘”摈弃了矫揉造作,其最根本意境是于简素中见清澄闲寂。千利休创造了侘茶,把“侘”的意境与茶道的美学相结合,称为“麁相”,有外表简陋,内在完美的追求。寂的原意有干枯、苦涩之意,后在蕉风俳谐的基调下,“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外表老旧暗淡,但却蕴含由岁月感而带来的安静沉稳的俳谐境地与表现之美[9]。

侘寂是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否定了华丽、鲜艳、繁琐与奢华,描绘的是残缺之美,朴素、寂静、自然。

日本的茶室设计中简素、闲寂、淡雅、清澄的审美意境,代表了一种“不完美的美”[10]。在侘寂的世界里,一朵枯萎的花,一捆未经修饰的草屋,一个颜色混战的茶壶,它们饱含着对时光、自然的敬畏尊重,更是对褪去繁华、剥离表象,流露本质的事物的欣赏。茶庭的枯藤老枝,残岩断石,茶室中带皮的节疤木柱,斑驳的土墙、留有茶垢的茶碗,原木或原竹的窗棂,还有竹制的花瓶,在这里都是美的象征,无需刻意修饰。

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由千利休创建的草庵茶室——待庵茶室(图6),以其古旧、苍老,以及呈现在外的灰色、水墨色、烟熏色,体现了日本文化独有的物哀、幽玄、侘寂之美。待庵所用木材不上漆,用带皮的圆木料做柱子,土壁不作任何处理。室内装饰除了茶道具之外只有一枝花和一幅挂轴,在整体空间灰色的淡雅色调中,只有花器中的花有着代表生命的鲜艳颜色[11]。而灰色调的主体空间更突出了茶室中花的存在,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千利休用无形的色彩表现有形的空间,将茶室营造出素净的氛围,体现了素雅的侘寂美学观念。

4 结语

日本传统茶室设计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表明其设计已经超越了茶室本身,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思考,对环境的关爱,让我们感悟到万物生灵皆相生相息,促使我们反思并回归到设计的本质[12]。

正如日本建筑学家黑川雅之先生所言:“从古至今,位于世界最东端的岛国日本,不仅受到了中国大陆各个时代的不同影响,并且在大海的怀抱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尽管如此,这种文化始终都是被中国的思想之影深深地笼罩着”。日本茶道的形成与茶室设计从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吸取了不少精华,将之发展为自己的文化,并一直为之坚守。反观中国,许多茶室设计趋于商业化及休闲消费一体化居多,少有传统茶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鉴于此,我们理应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露地茶室茶道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寻迹万里茶道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绿色农产品露地黄瓜三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杨梅种植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