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豪 刘妍文 欧阳淑婷
如今常见的社会议题中,“内卷”频繁出现,各领域的学者都在讨论内卷化的影响。其中我国大学生的内卷现象值得关注,内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教学楼作为学生们最常使用的空间之一,应该在内卷化时代下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但是,我国大部分传统教学楼功能单一,环境单调,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多方面需求,无法应对“内卷化”现象。因此,如何营造内卷化时代下的良性学习空间值得探究。
“内卷化”一词最早进入中国是在2000 年,由国内学者黄宗智用于描述中国农业经济人多地少而发展缓慢的现象。而2020 年“内卷化”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并同时被《汉语言文字周报》与《咬文嚼字》两家主流出版社选为该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内卷化可以理解为对有限、定量的某资源进行争夺,且这种争夺愈发激烈,甚至形成恶意竞争的一种社会现象。经网络流传,“内卷化”不仅描述了社会的群体性生存现状,也传达出群体性的社会焦虑。
“内卷化”反映了当下大部分人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状态,从而引起群体的共鸣,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巨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迅速进入并影响着高校学生群体。
内卷化社会背景下,现代高校存在显著的“内卷”行为。在三联周刊上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文章发布后引起各方争议,文章中就清北学子为绩点做出的努力做了调查采访,“卷”成为清华、北大中最常被提的一个词。该文章让大家意识到中国顶级学府中的学子在经历“改变命运”的高考后,仍然需要拼命挤压时间和他人竞争。实际上,这种现象不止在顶尖高校,普通高校中也有出现,比如“如果我的作业字数比别人的少很多怎么办?老师会不会觉得我不认真”等“内卷化”担忧,以及“不想被内卷就要卷别人”等“内卷化”观点。
大学生们内卷的原因和社会压力紧密相连。根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大,2022 届甚至突破1 000 万人,而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仍复杂严峻,意味着内与外的竞争都变得激烈。
同时,数字时代下的信息透明度大幅上升,年轻的大学生们有多种渠道收集过载的信息,让个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了焦虑,认为应该早行动,按攻略和经验尽可能多地争得奖学金、保研名额、实习机会等个人发展资源。最初内卷只发生于部分学生中,其中被裹挟着卷入内卷竞争中的学生不知道这种竞争的意义为何,继而盲目进行内卷参与,由此蔓延开来的“内卷”经恶性循环形成高校内卷化的现象。
(1)积极与消极影响。内卷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性,高校学生在相互的比较竞争中学习,可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个人的进步。例如,绩点是高校中的主要评判因素,学子们通过了解同窗好友的绩点差异,可以产生学习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实现自我价值中。然而,当竞争变成斗争,内卷化会产生消极影响,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习到有意义的知识也不再是目的。此外,还伴随着害怕落后的焦虑与不安。这样的内卷化,会使得大学在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个人人格发展的情况下,把他们推到市场的供求中。
(2)良性影响。内卷化行为产生的本意是个体想要通过努力寻求美好的生活,是为所求所望而奋力追逐,本意是良性的。但是内卷由于盲目、压力等原因在竞争中产生了扭曲,成了反复内耗的过程。所以内卷中的学生们应反思初心,打破恶性循环,认清自我追求后再去努力,即以一种良性的状态竞争,实现“良性内卷”。
良性内卷化需要匹配的学习空间。在我国传统的高等学校学习空间中,建筑仅能满足学生的基础学习需求,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大学生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与实现良性内卷有关。
以湖南某高校的传统教学楼为例,这两栋教学楼为相邻且独立的砖混结构建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学生在两栋建筑中频繁往返。该教学空间存在以下问题:不适合局部的拆除、出挑;功能交通组织设计不当;学习空间形式重复且单一,利用率低;建筑没有景观引入,缺少交流空间,如图1 所示,影响学生尊重和社交的需求;下课时间学生基本不会停留于此,影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图1 原有两栋建筑现状
要实现学生的良性内卷,不仅需要疏导心理,提高认知,提供一个可以创造良性竞争的学习场所也十分重要,所以可以通过改造传统学习空间实现良性学习空间。
高校教学楼主要的使用人群为大学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大学生,传统教学楼在学习空间的设计及处理上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大学生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以某传统教学楼为例,将从功能、立面与造型、交往空间、教室单元、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六个方面进行良性改造,传统教学楼现状如图2 所示,改造后效果如图3 所示。
图2 教学楼现状图
图3 教学楼改造后效果图
为帮助实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教学楼需要承载多样的新功能,如集会、展览等,方便学生交流与自主学习。
3.1.1 新增功能空间
两栋传统教学楼中置入建筑空间,具体为:
(1)底层抬起中心广场,如图4 所示,二层及以上置入空中连廊及屋顶花园,成为室外新增的交流场所,可开展集会、展览等活动。
图4 加设部分示意图
(2)置入环形走廊,如图5 所示,串联这两栋教学楼。不仅使两栋建筑之间有一个朝内的向心性,也能创造具有一定私密性的非正式交流场所。
图5 环形走廊示意图
3.1.2 重组功能分区
原有建筑功能分区不够明确,主要学习空间多集中在两栋建筑中的一栋,导致其中一栋建筑中交通核承载人流过大,而另一栋建筑中的交通核利用效率低,因此采用以下两个措施重组功能分区。
(1)加入空中连廊。利用空中连廊连接两栋建筑,可最大化利用四个交通核,有效疏散人流。
(2)重组垂直分区。根据人群的使用需求与频率不同重组垂直分区,如图6 所示,从下至上分为实验区、中心功能区、教研区、公共教室区、专业教室区、毕业答辩区,这样的分区能够缩短各人群流线,有效提高各功能的使用效率。此外,建筑主入口可直达二层的中庭,增加此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图6 功能部分示意图
图7 中庭效果图
原建筑体块缺乏审美价值,外立面形式随功能形成,在外饰面材质和色彩上也没有过多可以借鉴的元素。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原建筑无法符合他们的审美,同时,因为建筑结构的限制,原立面无法轻易直接修改,所以可以在建筑外观上利用现代技术和结构手段加建一个立面层次,减少对于原结构的影响,也能实现良性立面与造型的转变。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立面。改造后的立面较原立面而言,选用了木格栅的外立面材料,不仅可以较自由的改变立面的开放与封闭程度,色彩上选用万能中性的原木色系,对于审美而言,亦可以保持经典的整体效果。
(2)造型。改造后的造型突破了原来呆板的巨型体块,在人视角度与鸟瞰角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凹凸变化,整体十分活泼,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审美特点。
(1)中庭。中庭是一种良性交往空间,如图7 所示。作为一个视线焦点的展示场所,位于建筑主入口处,通过在中庭加入休憩设施、绿化、景观小品等,使其成为交流、学习与讨论、展示作品等场所,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习或向他人学习,同时满足社交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同时,从室内到走廊再到中庭,实现围合空间到半围合空间到开敞空间的变化,可以改善空间的单调性,增加趣味性,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2)走廊。走廊是另一种良性交往空间。在走廊中可以频繁地发生交流和交往行为。在改造此传统教学楼时,可利用走廊在功能与形式上的丰富性创造非正式交往空间。具体为:增加走廊的宽度并加入桌椅,使之可停留;将走廊设计为环形走廊,流线更顺畅;走廊的界面选取可移动的木格栅材料,可根据需求改变界面的封闭程度。通过以上措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满足社交需求,并通过控制走廊的私密性程度满足尊重需求。
由于原建筑体块结构的影响,不宜对传统单元式的教室空间隔墙大拆大改,因此,只能在不破坏结构稳定性的条件下实现良性教室单元的创造。传统的教室单元存在独立性过强,面积固定不灵活等缺点。为了使学生可以良性的在教室中自主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改造。
(1)灵活隔断与灵活家具。原教室单元内不存在二次分割,所以空间单调一致,缺少变化。可以选择某些教室,设置柔性的隔断,满足尊重的需求。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专业学习不仅是传统的理论课,也存在汇报,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改用灵活的二次分割,可以形成教室里的独立小空间,例如小组讨论等功能就不易被外界干扰,达到被尊重的感受。选择灵活家具,同样可以改变室内的布局方式,实现小组讨论与理论授课等不同功能的高效转换。
(2)设置学习中心。虽然教室本身的尺寸不能变化,但是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紧邻的教室成为一个共享的学习中心,满足社交需求。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可选择3~4 个线性一字排开的教室空间组合成为一个跨专业、跨年级交流的学习中心。对于建筑学而言,与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其他专业的沟通配合十分重要,提前在学校阶段培养和创造这种良性的学习中心显得很重要。虽然无法对结构大拆大改,适当利用现在的结构技术,在分割教室的隔墙之间挖出门洞,从而创造线性教室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建筑物理环境指的是人工物理环境与天然物理环境,良好的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能够提高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感。本次改造将从半室外空间、建筑外表皮和空中花园三个方面营造良性物理环境。
(1)半室外空间。景观面设置半室外空间,通过空间变化的折角引入不同的室外景观,给大学生营造出一种生态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改善心情,缓解压力。
(2)建筑外表皮。建筑外表皮使用可呼吸的栅格木板,如图8 所示,在可以改变私密程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控制格栅板的角度产生不同的采光通风效果,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季节,有助于提高室内舒适度。
图8 可旋转木格栅建筑外表皮
(3)空中花园。改造中,连接两栋建筑的廊道屋顶成为空中花园,如图9 所示,用作重新调节气候的作用。屋顶覆盖的植被能够改善建筑外表的微气候,同时能够增加环境的舒适度,有助于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图9 屋顶花园示意图
改造设计中也关注了营造良性的心理环境。首先,设置不同开放程度的学习空间,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1)私密空间。例如改造后建筑的外环走廊,这种空间能够让需要领域感的学生进行自我思考。
(2)半私密空间。例如改造后的建筑朝向中庭的内环廊道。由于存在视线交集,增加了学生互相认识产生交流的概率,提供了学生认识新伙伴的机会。
(3)开放空间。例如改造后的中心广场、空中花园。这些空间具有绝对的开放性,能够提供在活跃氛围中学习、交流的场所。
三种空间层次在建筑中呈同心环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及心理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压力,高校内卷化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内卷化固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错误且盲目的竞争使大学生内耗严重,同时大学生对学习空间的需求从满足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发展到了满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以上需求的满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卷”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内卷化的良性影响。传统的教学楼缺乏一些良性学习空间,从经济性以及可持续性角度出发,通过建筑设计的方法改造传统教学楼,在功能上新增与重组,提高学习效率,在立面与造型上改变外观,符合学生审美、在交往空间上设置中庭与连廊,增加交流机会、在教室单元上分隔与组合,灵活学习方式、在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上提高学生身心舒适性,通过以上方式创造的良性学习空间,可以引导大学生良性竞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