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张楠
乡村网红也分两种,一种是带货人,一种是乡村主播。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乡亲带来希望,为乡村带来振兴。
“川妹子返乡拍视频每月卖掉十多万斤萝卜”“‘90后’苗族夫妻自学拍摄一条视频卖出45万元茶菇”,类似这样的新闻近年来频繁出现,但想成为“网红”带货领着乡亲致富,可没那么容易。
重庆市南川区的某网络女主播,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难题。一开始,她依靠自己3万多粉丝的流量为一些农村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但由于缺乏组织和有效的商业模式,卖出的货品有限,自己也挣不了多少钱。后来,南川区委统战部组织成立了南川区网商协会,为当地网络人士搭建平台,使其深度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在协会的组织下南川区10多名“乡土网红”为当地特产方竹笋直播带货,第一天就卖出20多万元的货品,南川米、方竹笋、老盐菜等农副产品远销广东、北京等省市。
另外,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也寄托了农产品本土的文化、情感内涵。主播们的反馈往往会促使地区土特产打造相应的文化符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标”特产。在另一位直播带货人的建议下,一家传统工厂的筋饼由原有的透明塑料袋包装改为了牛皮纸袋包装。这个小举动,让传统筋饼看起来更年轻、时尚,适应电商销售,也更安全卫生,提升用户体验感。在这位直播带货人的直播间,黑龙江的九三豆油、五常大米等爆款产品都化身产地故事、文化的使者,在完成几千万元、上亿元销售的同时,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标”品牌和文化符号。
在距离重庆市巫溪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文峰镇,几个农村小伙凭借方言搞笑的“爆笑巫溪”短视频成为田间地头里“长”出来的网红,在各大视频网络平台积累了近百万粉丝。
在短视频中名叫“脸板儿”的27岁网红小伙,当初也是走出农村见过世面的人,回村前曾有一份被他形容为“特别轻松特别爽”的工作:在建筑工地上做混凝土泵车操作手。跟着工地不停挪窝,他去过河北、沈阳、陕西等地,练就了一口村里人不太爱讲的普通话。但在他的心中,始终想要创造更多的成就感。
“脸板儿”回乡结婚那一年,义务为当地资讯类公众号做了几期情感主播,因此动了“自己干”的念头。从小搞怪的他把节目标签设定为搞笑类。跟他搭伙的还有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从此,隔三岔五,就能看到三个年轻人在村里捣鼓着手机,自顾自地拍。第一个月三人创作了8条作品,没有剧本,只有创意和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想到什么就拍,说完一句台词再想下一句。后期也全靠自学,没有一点视频基础的他们从网上买来教程学习专业的PR视频剪辑软件。一剪就剪到凌晨两点,凌晨三四点或者通宵不睡也是常有的事。
后来,从乡土题材戳中网友笑点开始,团队最终确定了定位农村背景、定位农村人身边故事的方向。那些防溺水、防诈骗、防煤气中毒、移风易俗接地气的短视频也让这群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的固定粉丝。农村年轻人的日子因为这些爆笑的短片越过越好,早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