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魏星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以及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最根本的命题。要充分发挥数据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作用,助力合理价值分配和改善传统资源配置扭曲状况,加快城乡数据等要素流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探索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互联网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显然,互联网大数据与农村社会治理相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一些地方的农村也正在将互联网与农村社会治理相结合进行实践探索。
大数据意识淡薄、大数据思维缺失、传统思维定式束缚治理思维的转变。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其应用已从早期的商业领域慢慢向治理领域发展,但是目前很多乡镇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大数据意识淡薄和大数据思维缺失。部分乡镇政府和基层干部还停留在应用传统的直觉经验思维,习惯于在问题出现之后再寻找应对之策的事后救火模式,缺乏依据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规律、主动预测、协同治理的乡村治理思维。
。当前各治理主体对数据的驾驭能力非常有限。其一,基层政府大数据采集及存储能力不足;其二,基层政府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足;其三,村民的网络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其四,大数据管理能力不足。
。大数据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信息共享共用,打破政府内部的“数据孤岛”和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现状。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必然要求进行信息存储,信息的存储也就有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乡村治理的过程也是共享各种大数据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解决权益分配和数据保护问题,就难以实现数据共享。
。数字乡村治理能够打破传统治理壁垒,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乡村治理格局。数字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运用到乡村治理中,将会颠覆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元化、垂直型管理模式。通过收集、整合、上传各方面数据资源,并融入公共数据库,基层干部凭借行政权力和资源优势成为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他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村民也会成为某个领域数据信息的制造者和拥有者。借助信息服务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设备等先进科技将更多的村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填平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信息鸿沟,为乡村治理体系从一元主体、封闭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开放式治理模式提供了现实机遇。
。数字化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对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分析,从而深度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呈现村务治理内在共性依据和个性表现,依据数据变化准确把握事态的发展动向。发展数字乡村,由依靠经验转向数据分析,由被动处理转向事前预测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通过数据变化,能实时反映事情发展的规律、趋势和方向,在能追溯事件产生的源头的同时,还能预判发展的路径和过程,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预先制订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方案,更好地服务乡村事务。
。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数据内容的实时收集、高效处理、快速传送,能够破除时效性问题。大数据涵盖各个层面的全样本数据,数据的变化实时反映事态的发展动向,及时预判乡村治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不仅如此,通过公共数据平台合理界定各部门间的权责界限,避免部门之间信息的抢夺、职能的交叉,提升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效率。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客观上要求基层治理方式及体制进行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信息时代下,基层治理向数字化转型,以高效能打造乡村治理新局面。
。发挥数据的配置乘效性、流通自由性、要素催化性、效率增益性,放大农村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价值链流通中产生价值,使乡村社会迈向一个城乡网络化连接、“三农”数据化描述、六产融合化发展的数字经济新时代。按照需求、应用、服务三导向理念,借力“新基建”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提升对数据处理的能力,才能有更精细化的数据和精准化的施策来支撑乡村治理和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不但要按照各生产要素贡献决定报酬,同时也要重视和加强农业劳动价值的分配制度正当性。
。建立农村大数据生长周期表(目录制)、数据开放应用(清单制)等,不断提升“三农”大数据的标准化、准确化、完整化、治理化,克服信息孤岛短板,提高乡村治理能效和智慧农业水平。加快城乡公众数字素养的普及和提升。开放“三农”大数据资源,让市场主体发挥作用,激发供需两端的活力,加快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转型。
。将数据作为无形资产,列入会计目录、评估资产价值、投资转让、融资贷款等。构建数据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协同联动,围绕产业链、整合数据链、连接创新链、激活资金链、培育人才链。打造农业互联网平台和农业物联网生态,推动智慧农业、农业电商和智慧供应链等发展,加快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数字化转型。发挥数据乘数效应,重构和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土地配置状况,创新创造农业新产品、新服务、新组织、新业态。
。通过更加合理的确权与赋权、赋能的“共票”机制,更好地促进数据的流动与分享,激发数字农业的新动能。加快“三农”数据化、在线化、市场化的进程,探索成立“三农”数据交易中心,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建立兼顾安全与发展的相关数据管理和保障体系。加快农村数据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加强农村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均等化、便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包括乡村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信息服务需求在内的各种公众需求,完善乡村的数据治理。
。建立数据流动态势感知、安全预警、应急处置等平台,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管水平,进一步释放农村数据资源的价值。将“三农”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一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市场手段平衡安全发展和开放利益,支持构建农业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新场景,加快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数字农业新赛道,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发力农村新基建,打造农村数字生态,强化赋能应用,充分挖掘和释放各种应用场景中数据要素应有的资源价值。培养更多具有复合型大数据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三农”大数据的感知、预测、预警、防范,在数据治理乡村中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效率,促进数据要素驱动土地财政向数据财政转型。
实现以数据流吸引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促进数据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的“黏合剂”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催化剂”。盘活乡村大数据,掌握和激活大尺度气象数据、农田的土壤墒情数据、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农村六产业数据、农村相对贫困户数据、农民征信数据、农村科技能手和乡贤数据、农业“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相关数据、农村非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数据、农村物流数据、农村宗教和民间信仰数据,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加快数据资产化、活态化。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依托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集成创新人才、智能技术、智能产业等优势,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领域的智能化应用,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数字化、可视化、融合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在渝北乡村治理领域正加快成为现实。
。在农村全域实行网格化治理,推动实现“小网格管理、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构筑起乡村智治的“人地网”。一是科学划分“地网”。全面构建覆盖城乡、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服务治理网格体系。二是配齐建强“人网”。加大农村网格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力度,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千余场次。三是补强扎牢“制度网”。建立健全网格员队伍管理制度,明确网格员管理任务清单、工作职责、评价标准、目标考核等相关规定。
。以“智慧天眼”工程为载体,织密治理的“天网”。一是聚焦重点全域布控,实现了农村地区全覆盖布控、无盲区监控、全天候信息传输。二是强化“平安建设”智慧宣传。依托“智慧天眼”工程多媒体终端,高频次、大强度、黄金段滚动播出平安乡村建设宣传片,积极营造群众关心、参与和支持平安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三是实现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智慧天眼”工程视频监控数据信息第一时间全量传输至区综治信息平台,全区各部门实时共享,实现了各类信息的智慧联网和集中可视化一体指挥调度,极大地方便了维稳处突、巡逻防控、破案打击等公安主业。
。利用互联网集成数据,建成乡村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网,实现部门信息横向联系、上下信息纵向互通。一是全要素汇聚数据。通过网格员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库对接等方式,全面采集农村地区人口、房屋、特殊人群、基层组织等数据并深度融合,基本建成农村综治基础“数据池”。二是全流程处置事项。农村综治信息系统联通多个行业部门和领域,基本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联通”的全流程事件处置网络,实现信息实时互通、事件闭环处置。三是全时空调度指挥。依托视联网系统,搭建起全时空在线调度指挥的善治指挥链,借助网格员App等集成终端,搭建起可视化立体化指挥体系。四是全覆盖智能安防。整合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对农村地区重点部位、主要路段、关键场所落实全时空在线监控,确保了农村社会面大局稳定。
。积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多元模式”和“小微平台”。一是建设“村村享”智慧化治理平台。依托“村村享”智慧平台,系统高效整合多项数据,建立“村村享—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体系,设置六大功能模块,有效实现了各类惠民政策信息的集成整合,让村民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到“跑也不出村”。二是大力推广“钉钉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整合多种资源,加快推广应用“钉钉乡村”手机App,逐步推进乡村治理过程的全面在线,实现乡村治理的在线化、精准化、实时化。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