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钟亮
在小龙虾养殖中,小龙虾易患的疾病主要包括肠炎病、黑鳃病、烂尾病、纤毛虫病等,本文将介绍小龙虾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在小龙虾养殖中,为追求小龙虾尽早销售,养殖户往往投喂大量高蛋白质的饲料,导致许多饲料并未被小龙虾摄食,而是沉积在池塘底部。这些高蛋白质含量的残饵及小龙虾的粪便和池塘中死亡的藻类等都会在池塘底部蓄积,当水温升高时,底部的含氮有机物被大量细菌分解,使得池塘底部有机质增多、底质变差,成为纤毛虫大量滋生的温床。
在小龙虾养殖中,由于缺乏经验或追求尽早养成商品虾出售,许多养殖户在池塘来不及种植水草、池塘基础设施刚刚建好时就投放虾苗。这样的塘口因为没有种植水草,无法有效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有机质,造成大量有机质聚积在池塘中,使得水体环境变得极不稳定,水体的自净能力差,容易造成水浑。长期水浑会影响太阳光的射入,导致水中藻类光合作用变差、水中溶氧量不足、池塘底部缺氧。同时,由于有机质分解不充分、不彻底,使池塘底质变坏,纤毛虫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小龙虾患病。
为追求高产,有些池塘虾苗养殖密度高,并且虾苗规格偏小。由于养殖密度高,小龙虾的生存空间小、活动范围窄、体质差,导致小龙虾容易患纤毛虫病。
发病初期,小龙虾的体表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行动缓慢,较难察觉。但将患病小龙虾拿到手上观察,会发现其体表有滑腻感,这是诊断小龙虾早期患纤毛虫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到了发病中后期,小龙虾体表及鳃上会出现一层黑色绒毛状物。发生严重时,虾体上会布满虫体,这些虫体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寄生的纤毛虫刺激小龙虾分泌黏液,造成小龙虾容易黏附水中的污物、藻类和微生物。
在池塘修建好之后用生石灰50~75千克/亩全池泼洒消毒,以杀灭池塘中原有的细菌与纤毛虫,从源头上切断纤毛虫的感染。
在池塘中种植水草,水草可选择轮叶黑藻和伊乐藻等大型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30%~40%,以增强池塘有机质的利用率和光合作用,增加池塘水体中的溶氧量。
虾苗放养密度不能太高,以7 000~8 000尾/亩为宜。
定期使用底质改良产品,改善养殖池塘底质,减少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含量及细菌、纤毛虫的数量,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
如果发病早期仅有少量的纤毛虫寄生,只需注重池塘底质的改善,减少有机质的累积,同时补充钙元素和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等,增强小龙虾的体质,促进小龙虾蜕壳生长,就可防止纤毛虫的寄生。若纤毛虫病已发展到中后期,则需用药进行杀灭。
晴天上午用药物杀灭纤毛虫,病情较严重时建议用药两次,隔天再用药1次。用药杀灭纤毛虫后,适量增加投喂量,拌食或泼洒复合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为小龙虾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促进小龙虾蜕壳生长。可全池泼洒含碘类的消毒剂消毒杀菌,防止继发感染。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