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魏绪英,陈嘉伟,易雁南
(江西财经大学,330032,南昌)
对历史园林进行价值评估是开展遗产保护工作的首要前提。历史园林不仅仅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还承担着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等。近年来,对于历史园林的遗产价值研究已日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学者已在历史名园[1]、文化遗产保护[2]、私家园林[3]、价值评估[4]、活力复兴[5]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为更好地让后人传承历史园林文化并感受园林艺术,顾至欣等人在2018年基于历史园林遗产特征,从价值评判、活态特征、整体视角和动态变化4个方面探讨了历史园林复建原则,为中国历史园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6]。要最大限度地传承历史园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关键在于恢复其历史原真性与完整性。鉴于目前尚无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分析,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分别从年发文量、核心作者及其机构、主题词、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历史园林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信息分析,分析、归纳并总结了其研究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历史园林的价值评价、传承保护与再生利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硕博论文、学术期刊和报纸等数据库。对2005—2021年以“历史园林+价值”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合计中文样本数据105篇,涉及风景园林、建筑、生态、经济与地理等多个学科。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5.7.R5对样本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样本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和关键词。通过利用 CNKI平台上的绘图与分析工具,对文献的年度发文量进行分类统计,将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关键词频次、中心性与突出性等进行文献信息梳理,从而呈现各阶段相关研究的核心内容与热点。
根据2005—2021年间研究文献的数量统计(图1),发现在CNKI中关于历史园林的发文量总体呈波浪状上升态势,期间仅在2010年、2017年与2020年分别有所回落。从近20年发表的文献来看,国内有关历史园林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图1 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1)萌芽和成长期(2005—2010年),发文量达30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其中,发文形式在前期以期刊、会议论文为主,后期则以硕、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期间,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例如,继2006年施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8年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从研究内容看,国内学者的关注点已从之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转移到我国历史园林遗产上来。其中,林源[7]就针对我国建筑遗产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遗产保护双轨制的建议,并提议将“传统的文物保护技术”的保护纳入到现有的保护机制中。钱珂[8]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利用模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洛南里坊区洛龙大道以东的隋唐洛阳城域内的历史名园的性质、功能和价值,并建立了相应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对我国历史园林的价值评价研究提供了参考。
2)活跃期(2011—2016年),发文量总共达42篇,期间大量文献和学术论文发表,其中2012年论文的发文量达到了5年来的最高水平,是这一时期中最活跃的年份。硕博学位论文的发文量远超期刊论文,并以显著的速度增长,且大多以基础性研究为主。
3)稳定期(2017—2021年),发文量总共达31篇,期间发文量在2018年到达顶峰12篇之后数量逐渐平稳。虽然历史园林基础性研究热潮已过,但学术界对历史园林研究依旧保持很高的关注度,研究更加深入,研究主题更具创新性。例如何桂栖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游人行为”和“园林空间”为出发点,首先梳理了游人行为与空间关系相关理论;其次,利用传统数据、网络社交媒体大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方式确定了研究的重点园林案例和基于游人使用的成都历史园林空间满意度评价体系。
首先,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的“作者”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参与历史园林研究的120位文献作者中,仅有5位作者的出现频数超过2次,其余95%的作者仅出现1次(见图2),其中以萧蕾[9]、周向频[10-11]与张晶晶[12-13]的3位作者的发文量居先。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其次,通过对发表相关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到合作共线图和研究机构共线图(见图3)。结果表明,文献发表的研究机构覆盖范围较广泛,以高校为主(占74%),其次为文物或遗产管理部门。另外,学术合作主要集中在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清华建筑学院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等团队,但研究主力团队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强度普遍较低。
图2 核心作者合作共现知识图谱
图3 主要研究机构合作共线知识图
表1 2005—2021年历史园林核心研究机构汇总表
从2005—2021年间发表的历史园林研究相关文献看,作者的研究机构分布范围较广,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片区,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重庆等地,说明相关研究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另外,从研究机构的性质来看,以高校为主(29/39),其次为文物或公园管理部门(7/39),再者为建筑设计或工程技术公司(3/39)。其中,发文机构出现频次位于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发文量均为3 篇。从机构合作共线图还可以得知,尽管各发文机构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强度不大,跨学科的合作则更少(见图3)。在仅有的合作中,也多限于本地区的院校之间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例如,西藏大学工程学院建筑系和工学院电子信息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景观学系和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等),偶见跨地区间的机构合作研究(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整体而言,国内对于历史园林的研究及以个体研究居多,各个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建立广泛的学术合作关系,有待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思想和内容的提炼,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反映了研究重点。本文从文献的关键词出现年份、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方面入手,旨在进一步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动向。按关键词使用频率排序,提取出了排名在前20的高频率关键词(见表2)。其中,以“保护”出现频度最高,“历史园林”次之,“历史文化”再次之,然后依序为“价值”和“利用”;从出现年份看,保护、历史园林、历史文化、价值、古典园林等相关研究出现较早,而私家园林、价值评价、活态保护、遗产价值相对较晚。这说明,我国的历史园林研究的对象是先重点关注“历史名园”再拓展至“私家园林”,研究内容是先关注“保护”再聚焦 “价值评估”进而“利用”。
表2 2005—2021年历史园林研究高频关键词汇总表
2.3.1 关键词的时区序列与研究领域活力相关性分析 从关键词中提取到242个主题,根据其出现的年份和关键词时区序列作图,旨在通过每年共线关键词数量的变化,分析该研究领域广度、更新速度和学科活力。结果表明,2005—2010年为萌芽和成长期,相关的关键词数量逐年增加,这一阶段注重对历史园林价值的基础概念的挖掘与表达,主要集中在“历史园林”“文化遗产保护”“景观营造”“价值利用”等方面。其中部分借助历史名园作为载体进一步定义园林的新的价值,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2016年活跃期,期间的关键词数量快速增加,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已转向“价值评估”“风景园林”与“保护更新”等方面,通过大量收集历史园林实例并开展研究,旨在逐步建立价值评价标准。从2016年至今为稳定期,期间的热点关键词数量明显相对减少。学术界对“皇家园林”与“感知环境”等相关问题的关注已趋向平稳,不再局限于对其基础价值的研究,而是试图从数字化角度感知园林动态关系(如通过搭建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对遗产进行价值评价和活态保护策略研究)。
图4 关键词时区序列图谱
2.3.2 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指在一个研究范围内,被广泛地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关键词是对其主旨的高度总结和提炼,因此根据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作为判定研究领域中热点问题的依据[15]。
通过对样本文献(105篇)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得出历史园林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线分布图(见图5)。结果表明,国内的历史园林研究总体呈现“主题多、范围广、关联性强”三大特点。首先,共线性程度最高的核心关键词大多与历史园林基础概念相关,如历史园林、历史文化、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圆明园遗址等,说明该领域现有的研究以历史园林基础和延伸主题为重点;其次,共线性程度较高的关键词多与历史园林的规划和保护相关(如保护与管理、保护对策、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区、文物保护工作、遗产保护等),说明此类研究多聚焦历史园林的保护策略。最后,是对历史园林遗产价值的挖掘和活态修复(如价值评估、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城市记忆、活力复兴、传承等),说明相关研究是以对历史园林深层价值的挖掘同时进行活态的保护与发展为核心。近年来,学者们已开始重视历史园林价值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多元融合。例如王瑢试图建构景观评价模型,将园林景观价值这一抽象概念,以更直观定量的方式展现给大众。同时也希望促进园林遗产活化的可持续发展。
图5 历史园林研究关键词共线分布
突现值代表着在所有被检索到的文献中的关键词突现率,它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时期的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通过对2005—2021年间与历史园林紧密相关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得到了出现频度较高的22个突出关键词,依序分别为历史名园、传统园林、利用、遗址公园、历史景观、景观营造、更新、传承、价值评估等(见图6)。从时间上看,2005年排名靠前的突现关键词主要有“圆明园”“古典园林”“更新”等,说明在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历史园林(尤其历史名园)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价值)及其更新。在2006—2010年,以“保护”“利用”“历史景观”“遗址公园”与“北京”等关键词的突现率较高,表明该时期的历史园林研究发展开始更多地关注遗产的保护及其利用。在2011—2021,“历史文化”“价值”与“城市景观”的突现频率明显上升,表明国内在历史园林领域的研究越发重视对其价值体系的构建及其科学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图6 2005—2021年前22位突出关键词
近年来,国内基于历史园林的研究总体上呈波浪状上升态势,研究内容从宏观向微观递进,研究方法也由定性评价转变为定量分析为主。为更好地服务于历史园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2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信息分析,归纳并总结了其研究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结论有:1)在研究初期(2005—2010年),主要以宏观尺度为主,研究内容宽泛,相对集中于“历史园林的地理环境关系、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文献数量也较多,但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2)在研究中期(2011—2016年),文献量日渐增多,研究内容着重探讨历史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保护,研究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主;3)近期(2016年以后至今),期间从微观视角下的研究文献明显增多,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历史园林的价值评价体系与评估模型的构建、历史文化与景观的更新”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研究深度明显增加。另外,历史园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仍将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