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腾龙 陈金海
(1.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脾胃科,福建 福州 362600;2.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康复科,福建 泉州 362600)
痞满是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临床出现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是指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也称之为胃痞。本文讨论的为胃痞。肝胃不和,是一个中医名词,要了解肝胃不和的症状,首先要清楚它的发病机制。目前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情志不遂,过度的忧思、郁怒,导致肝气郁结,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胃失和降的证候。这和五行相克理论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肝为木、胃为土,木能克土,当木气过旺就会克伐胃土。人体的内脏器官是相互协调的,一旦失衡就会出现问题。那么,肝胃不和到底有什么症状呢?最常见的就是嗳气、呃逆,手脚冰凉,吞酸嘈杂,食入不化,胃脘饱胀疼痛,引及两胁窜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胃的特点就是受纳、通降,将食物一步一步向下推送,中间营养物质吸收了,糟粕随大便而去。肝气犯胃,胃气不能下降,就会出现嗳气、呃逆、吞酸嘈杂、食入不化、脘腹胀满疼痛等症状。同时,肝气之所以犯胃,是由于肝气过亢,所以肝经循行部位亦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两胁窜痛。另外,肝胃不和的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常常喜怒无常,烦躁易怒。所以对这类患者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和这类患者交流要注意顺势利导,不要逆流而上,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导是非常重要的。鉴别诊断,本证的肝气犯胃型与脾胃湿热证相辨别,二者均可出现胃脘胀痛,呕吐等症,但是肝气犯胃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而脾胃湿热则没有情志的诱因,脾胃湿热腹痛不明显,表现为脘腹痞闷,胀满不适,纳呆厌食的症状,舌脉上肝气犯胃多偏弦脉,舌淡苔白,而脾胃湿热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肝胃不和之痞满证的患者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不欲食,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的证候。一般患者以食少纳呆,脘部胀满疼痛为主[1]。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就会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传统以西医方案进行治疗,本文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并分析治疗的效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在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136例痞满证患者,选择68例患者作为中医治疗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1.2±7.4)岁。选择同期医院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常规治疗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34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42.1±6.8)岁。采用统计学软件检验2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肝胃不和痞满证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3]。
1.3 排除标准 存在有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者;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存在胃黏膜重度异常增生或消化性溃疡患者。
1.4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案,给予患者口服多潘立酮(国药准字H20093043),每次10 mg,每日3次,均在餐前服用。中医治疗组患者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柴胡6 g,白芍20 g,川芎、陈皮各15 g,香附10 g,枳壳10 g,甘草5 g。如果患者合并有胃部疼痛的情况,加延胡索10 g,金铃子12 g;如果患者存在有伤食积滞情况,加焦山楂15 g,炒莱菔子12 g;如果患者合并有纳食减少,加鸡内金15 g,神曲15 g,麦芽15 g。取1000 mL水煎至300 mL药液,每日分早晚2次顿服,患者在饭前用药,连续为患者治疗4周作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调查2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的时候需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选择半定量计分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证候进行计分,如患者的胃脘痞满、烧心反酸、恶心呕吐、心烦气躁、饮食减少、口苦舌干、舌苔薄白脉弦、每因情志因素发病或加剧等相关症状,出现2项以上就可确诊,停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经过干预以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临床证候积分减少超过95%,说明临床痊愈;如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好转,临床证候积分减少30%,说明显效;如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存在加重,临床证候积分减少不超过30%,说明无效[4]。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常规治疗组为70.59%(48/68),中医治疗组为95.59%(65/68),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治疗组为26.47%(18/68),中医治疗组为10.29%(7/68),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肝胃不和之痞满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从中医角度来看,痞满证主要包括肝胃不和、饮食停滞和寒热错杂等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之痞满证治疗的效果,肝胃不和之痞满证乃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血滞,故见胁肋胀痛诸症。该病证病变在胃,与肝、脾有关。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证候。治疗必须求本,标本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即柴胡疏肝散,能够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周来兴主任医师重视气在人体的作用,治疗以调气为先,调畅气机[5]。柴胡疏肝散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方中柴胡能够疏肝解郁,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壳泻中焦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黏膜屏障和修复黏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以疏肝理气为主,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中兼以调血和胃,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综上所述,对痞满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