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区的“黄埔样本”

2022-11-07 09:59小康麦婉华
小康 2022年26期
关键词:黄埔区遗存黄埔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1400多年前,黄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海港,海内外商船在这里补给粮食和淡水,举帆远航。隋文帝下诏在此建造南海神庙,唐玄宗派钦差张九龄前来祭祀海神。任凭世事变迁、朝代更迭,往来黄埔港的海内外商贾不绝于途……

秦汉以来,中原世家大族南迁,他们跨越大江大河,穿越五岭来到黄埔安营扎寨。从珠江岸边到青山脚下,一个又一个的村落出现了,民居、祠堂、书院、家塾、文塔渐次落成。寻常岁月里,炊烟袅袅,书声琅琅;节日里,锣鼓喧天,醒狮欢腾,龙舟穿梭……

时至晚清,外族频频入侵,黄埔成为抵御外患的前沿阵地。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创建军校,四海有志青年云集长洲岛,培育一代救国精英。东征战场上,北伐征途中,军校学子浴血牺牲,他们的灵柩被安葬在母校周围的山麓。“平岗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长洲岛上英灵长眠,浩气长存,碧血黄花……

南海神庙、玉喦书院、莲塘古村、深井古村、南湾水乡、横沙书香街……这些文化古遗存,都是广州市黄埔区厚重文化底蕴的最佳注脚。

作为广州的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黄埔区一直是广州市的“工业龙头”。黄埔区GDP总值常年稳坐全市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则排名第一位。今年上半年,黄埔区GDP仍是全市亚军,总值超过2000亿元大关,占全市比重15.1%。

经济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埔区不仅是经济强区、创新强区,更是文化发展强区。黄埔区古近代文化底蕴与现代创新文明相映成辉,经济强区与文化强区相得益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蒂开花,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振兴岭南文化、让城市人记住乡愁等方面都获得显著成效。

如今,黄埔已形成了以海丝文化、军校文化、香雪文化、创新文化等为主的特色文化体系。

摸查“十古”:深度梳理挖掘让历史“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黄埔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古遗存是注释历史和文化最好的‘活字典’,是人们共同的记忆和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我们策划、推动‘十类古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希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古遗存的保护利用工作,让文化传承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陈文聪说。

南海神庙清代古码头遗址 卢文/摄

据悉,古树、古村、古井、古屋、古庙、古塔、古巷、古道、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在黄埔被称为“十古”。今年以来,黄埔区全面深入开展整改工作,对辖内十类古遗存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用讲故事、展画卷、树舞台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古遗存加以活化利用。

陈文聪介绍,首先是做好系统的摸查工作。黄埔区将丰富的古遗存进行系统梳理、挖掘、摸查,全面呈现黄埔区古树、古村、古井、古屋、古庙、古塔、古港、古道、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文化历史信息,分区域、分类别呈现黄埔区历史文化发展全貌。

“我们通过15天的时间与各个街镇一起把全区的古遗存进行全面梳理,最终梳理出701处的古遗存线索。”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锐霞说。

其次,黄埔区迅速做好对古遗存的信息整理。刘锐霞说:“例如最近出版的《黄埔故事100讲》,内容正是来源于黄埔‘十古’搜集出来的线索。我们要讲好黄埔的故事,实际上不仅要保护好古遗存的‘形’,还要把它的‘神’挖掘出来。”

启动“十古”保护工作之后,为了更加细致、全面地摸清古遗存“家底”,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编撰了《黄埔区古遗存总览》《黄埔区十类古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清单(第一批)》等6册系列丛书。其中,古遗存总览图册将黄埔“十古”的老照片、老故事、老传说,分区域、分类别用图文画册的形式展现出来,为黄埔留下记忆。

黄埔还要推动古遗存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陈文聪表示,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黄埔区每个街镇古遗存各具特色,在‘十古’示范项目(片区)工作中,通过政府主导、示范带动、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将‘十古’的保护活化利用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黄埔故事。” 他说。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评价道,这些存在于传统村落的“十古”遗存的摸查保护和活化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重大利好。因为“十古”遗存是非遗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优化,必将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形成合力:保护传承一张网让文化“强”起来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除了要有计划地做好摸查、搜集以及活化利用等具体工作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协同、闭环机制。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意见和联动工作机制方案,形成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

据了解,《黄埔区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总结、提炼了近年来该区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经验。在此方案指导下,黄埔区推出全省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全市首创“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成为该区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基层治理探索的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工作方案》重点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和“区政府-街镇-社区”三级管理的纵向传导机制,切实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加强对辖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评估,定期组织对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各街镇建立历史文化遗产“屋长+保护责任人”责任制度,设立街、村、专职三级历史文化遗产屋长组织体系,并定期汇总历史文化遗产巡查情况,形成巡查报告通报至各部门和保护联络员;各职能部门及所属街镇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数据整合共享,提升历史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管理水平。

近日,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通过属地街道派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人通知书,明确和落实属地街道和保护责任人的职责,确保全区各层次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单靠行政机关,还需要与检察机关形成保护合力。”黄埔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

《实施意见》《工作方案》明确加大文化遗产的公益保护力度,主动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行政公益诉讼的重点范畴。目前,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已率先在全省检察机关创新设立2名“文化遗产检察官”,专门办理涉文化遗产方面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并为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咨询服务。

同时,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各指定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邀检察官助理”,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参与,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中的专业性问题。各部门在工作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案件线索移送、工作宣传等多方面进行紧密合作。

专家智库力量的贡献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就此,黄埔区成立了广州市首个研究区级历史文化传承的智库——黄埔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据了解,研究院是一个平台,整合各种人才资源,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精准提炼黄埔区的海丝文化、军校文化、香雪文化、创新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和精神,系统研究解读黄埔文化与广州文化、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形成研究成果。

公众参与:社会力量介入把文化遗存“用”起来

用手机打开百度地图,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当搜索广州市黄埔区的有些街区、村落、建筑名称时,页面会弹出一行醒目的滚动标签提示——“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提示:该处为广州市传统村落/广州市历史建筑/黄埔区传统风貌建筑……”这正是黄埔的创新之举——全国首个在导航类应用软件上全面标注辖内历史文化保护对象。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参与度,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积极探索“互联网+名城保护”新机制,对全区各类历史文化保护对象进行系统梳理,在完成普查、认定和公布后,携手百度公司,将全区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风貌区(1处)、传统村落(11处)、历史建筑(18处)、传统风貌建筑(178处),通过AI技术赋能的百度人工智能地图进行标注,用数字化现代技术手段向公众呈现,开辟了全面、系统、便捷了解黄埔历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径。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该功能的上线,更好地发挥了互联网平台广泛的触达优势,将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享共保’的保护传承意识。”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刘锐霞也有相似的看法。她表示,单单依靠政府部门保护历史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有限的,黄埔还要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来参与,更好地激发企业以及公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与动力。“文化保护、文化建设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量也非常大。但是通过社会力量来参与的话,例如邀请国企、民企参与到项目中,就可以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激活注入生动的源泉。大家知道黄埔区域内拥有众多企业与专家大咖,所以我们如今会邀请他们为‘十古’,为黄埔文化建设呼吁。”

黄埔区文冲“幸福里”古建筑鳞次栉比。

以近年来黄埔区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为例,黄埔区引入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全国首创“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黄埔模式”——由政府提供图书资源、数字资源以及部分启动资金,企业配套投入场地、资金开展图书馆建设,撬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除了图书馆的建设外,以后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艺术馆建设、展览馆建设等文化建设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助。” 刘锐霞告诉记者。

除了企业的参与,公众的参与也必不可少。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区域规划与名城保护处处长李贤说,在推动公众参与方面,对于相关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对象认定等工作,黄埔都确保充分征求到权属人、利益相关方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基层座谈、公示公告等方式积极了解民意,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切实保障各方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争取获得群众及社会公众的支持。

“我们还会鼓励热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协助参与文化历史保护的日常巡查,推动全社会形成共享共保的保护传承意识。”刘锐霞说。

公众的支持还体现在黄埔区村史编修工作中。黄埔区国家档案馆馆长、区地方志办主任李国荣说,目前黄埔区17个街镇346条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村史编修,成为广东首个实现自然村村史编修全覆盖的区(县)。而村民则是村史的亲历者、创造者和记录者,编写村史,他们的力量不可或缺。因此,本次参与黄埔区村史编修共1200余人,其中90%以上为各村村民。

文化历史的保护工作受到群众支持,同时也让群众得到实惠。陈文聪说,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保护的成果自然也是属于大家共享。“比如,我们加大对省级文物单位玉喦书院的保护工作,投入1.5亿资金用于其修缮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使传承了800多年的玉喦书院焕发出新的活力,现对广大民众免费开放,成为宣传黄埔文化的重要窗口。开展‘十古’工作之后,很多非国有文物得到新生,充满活力,我们联合基层社区完成一批非国有文物保护工程,充亭凌公祠、凌鸿年宅、边岗文塔、端圃家塾得到了全面修缮,获得群众广泛肯定,有群众专程到我局赠送‘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锦旗。我深深的感觉到文化赋能的力量,文化就是刚需,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

正如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在黄埔采风时所说,黄埔已经把文化当作区域开发建设的内驱动力。“这种发展理念是十分先进的。因为任何事情没有文化是绝对走不远的,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地方更是如此,你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他看来,一个重视文化的地方,发展也会走得更远。

接下来,黄埔区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以“绣花”功夫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州故事、黄埔故事。

猜你喜欢
黄埔区遗存黄埔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黄埔区会元学校:元宵义卖助献爱心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黄埔区青少年“展翅计划”夏令营圆满落幕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