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林 王炫凯 王海姮
河南是我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确保稳定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供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内容, 而农耕用地则是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先决条件。我国已进入“十四五” 时期, 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还会有进一步发展, 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建设用地取代农耕用地, 进一步加剧土地矛盾。 总之, 河南作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 对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和有效供应是河南省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对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的过程是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一种复杂现象, 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当农村对农产品进行消费和自我满足后, 多余部分才会转移到城镇。 与此同时, 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也会转入城镇, 从而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助力; 第二, 农村剩余转移的一大表现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第三, 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会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进而促使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第四, 城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以达到动态平衡, 推动城镇化进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第五, 城镇化过程会加剧城乡分化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十分有利, 这也是新时期城镇化的要求。
这一发展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 国民经济有待恢复和发展。 土地革命的推进和 “一五” 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过程, 社会工业化进程发展迅猛, 对于城镇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 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6.8%, 十年后, 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13.8%, 增速十分迅猛。
这 一 时 期,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徘徊波动。 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被挫伤, 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国家各项任务的核心。 在此期间, 河南省的城镇化率由之前的13.8%下降到12.3%。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国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经济体制丧失活力, 河南的城镇化进程也受此影响, 十年的时间仅提高了0.6%。 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全国各地的经济得到发展, 199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比1978年增加了1.9%。20世纪90年代初期, 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到1996年, 城镇化率已达18.4%。 国家在此期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2021 年)。 20 世 纪90 年代末期和新世纪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业化进程也在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极大程度上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要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 走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做了进一步初充: 按照统筹城乡、 布局合理、 节约土地、 功能完善、 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 “新型城镇化” 概念进行阐述。 河南省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坚持大型城市、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三头并举” 的举措。并不断推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并放宽城镇落户政策, 对城镇化进程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虽然在20年间提高了30%以上, 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 这是其增进民生福祉的最大短板。 为此, 河南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核心, 聚焦百姓最关切、 最直接的问题精准发力, 弥补城镇短板, 化解民生之忧, 使百姓获得感、 幸福感不断提升。
河南省缺少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大城市数量也相对较少。 而Ⅰ型大城市的数量更少,整个河南省仅有郑州1个, 在城市总数中的占比不到1%; 小城市的数量众多, 中Ⅰ型小城市在城市总数中的占比达50%以上。 河南是人口大省, 但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 城区人口很少。 以郑州为例, 郑州的人口总数为972 万人, 但城区人口不足总人数的一半。 各城市之间的人口数量相差巨大, 郑州城区人口不到500万, 其余地级市中, 只有洛阳人口在200万以上, 其他仅100 万左右。
1. 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粮食需求总量增加,但人均需求量下降。对粮食作物的直接需求减少,对其他高蛋白、 高营养食物的需求增加, 对精细粮食的需求量增加, 而对初步加工的粗粮需求减少。 城乡之间的粮食需求差异减少, 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关于粮食消费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 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城乡差距减小的直观表现, 在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 城乡之间粮食消费结构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小。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造成耕地面积下降。 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很多农耕用地被侵占, 河南省的耕地面积居全国前列, 但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面积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 我国进入 “十四五” 时期, 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巨大的历史转机, 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 但占用耕地成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而不可避免的措施。
劳动力人口的转移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鲜明特征, 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过剩时,会迁往城镇。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比较大, 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 从1996年起, 全省的农村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011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由2007年的3000万人减少了十分之一以上。 另外,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十年前年的67%降至2011年的41.8%。
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力主要通过城镇化水平进行判定, 部分地区为了进行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 不惜以占用耕地为代价来达到目的, 从而减少了高质量的耕地面积。 同时, 这种做法不利于城乡之间平衡发展, 给自我修复能力差的土地带来巨大压力, 导致水土流失频繁发生。
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农业剩余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关键, 劳动力剩余、 粮食剩余都属于农业剩余的范畴, 当农业有剩余,才能将过剩资源投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出现过粮食供应不足的状况, 对城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整体而言,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有一定影响, 但粮食安全在城镇化发展的每个环节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这种作用力大小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存在差异, 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只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才能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统筹进行城乡规划, 实现农村经济的综合快速发展, 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 同时, 务必处理好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的矛盾, 以实现多方面协调发展。 需出台各项惠农政策, 提高补贴力度, 从而缓和农业人口不断减少与粮食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 提升农民收入, 改善生活水平,增加幸福感、 获得感。
注重保护耕地资源, 要认识到农业补助政策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 应让农民对保护耕地予以重视, 以便耕地保护措施落地开花。 加强农田质量监管力度, 科学调整农田环境质量监测跟踪体系。 根据不同的农田质量和城市建设对耕地占用的情况, 重点保护具备优势的农业生产用地, 确立农田耕地保护区。
打造地方性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构建粮食播种面积、 农民数量、 生产量等预警指标, 实现对粮食主产区甚至是国家粮食安全状态的分析和预警机制, 确保在各种情形下都可以保证粮食供应安全与社会有序发展。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农业技术普及。 美国以科研单位研发作为基础, 与农民共同合作来推广农耕技术; 而日本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从而进行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与使用。 河南省需结合实际, 引导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的队伍中, 使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充满热情,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综合体系。